“政治权威与中国现代化”系列谈之二——坚持行政集权,反对地方主义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护社会的政治权威是与加强政治体系的整合分不开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前机的整体。如果政治体系只是一个由各种政治主体与政冶结构所构成的松散的组合、那么它不可能产生集中的权威。政治体系的这种整体性、统一性的特质、就称为政治整合。这是一个扩大体最内部各部分彼此的合作与联系的过程。现代化所包含的权威的理性化就是政治整合过程之实现.即形成一个单一的、国家性的政治权威。亨廷顿曾说:“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对外坚持民族国家的主权.以抵制外国的影响;对内坚持中央政府的主权.以控制地方性和区域性权力。”
其他文献
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党内制度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都对党的组织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共十四大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4年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纳和高度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当然,这一理论对指导军队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格局、新模式和新套路。
从建国前夕到70年代,毛泽东曾经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制定过许多重大的战略原则和决策,从这些外交战略原则和决策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战略指导始终是立足于中国的,始终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坚持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自己事情。简言之,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我党成立以来,“左”倾思潮不断,有时还占据统治地位,严重地阻碍了革命与建设的发展,我党“左”倾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国的社会主义金融体制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朱德、阵毅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师后,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地曾创办了井冈山银元制币厂。1929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军赣西东固,创建了东固丰民银行,1931年秋,红军粉碎了敌人第三次“围剿”后,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并在各地分别建立分支机构。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盛行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究其原因,早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对教条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作过详尽的剖析。本文拟从新的角度对教条主义的盛行作一探讨。
统一战线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室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策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毛泽东是创立我党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主要代表。研究探讨毛泽东的统一战线学说的基本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据初步查阅有关文献所知,党内提出关于“左”右倾问题大约始于1923年。最先使用“左”右倾概念,主要是用于酝酿统一战线中对国民党派别的划分。1923年7月,党在《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指出:“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1924年7月,中央发出一个《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