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若有“高低”,则有“低”才有“高”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在线上给学生上精读课,在微信群里用文字进行了一些课堂讨论,得以将某些既典型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记载下来:
  我: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essay?
  学生:This article’s topic is that modern people have shallow friendship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ocial connectivity …
  我:Thank you, but what you’ve said is not a “topic,” but an idea you think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学生:Then “true friendship IS dying away.”
  我:That still looks like an idea. A topic is a particular subject that you discuss or write about. You may use a word or a phrase to describe it.
  课后,我一直在想:在这个情境里,识别一个话题(topic),只需要检索到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大概就属于大家常说的“低阶”思维活动;而理解作者的观点(idea)却需要复杂得多的思维活动,理应“高阶”一些。那么,案例中的学生怎么高阶的都会了,低阶的却产生了障碍?难道“高阶”思维能力可以逾越“低阶”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也就是可以不会“走”就能“跑”?
  思维能力若有“高低”,一定是先“低”后“高”。这是一般常识,更是基本规律。我认为,先“低”后“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低阶思维能力需要首先得到发展,学生才能逐渐获得必要的条件,通过参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训练,以达成长久性掌握,让高阶思维能力真正扎根。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表现”得能够胜任高阶思维任务,但其实并不具备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就好像一个还走不好路的幼儿,偶尔也能快跑几步。第二,很多时候,高阶思维能力实质上是低阶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灵活、熟练且有创造性地运用若干低阶思维能力来解决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总之,思维若有“高低”,则有“低”才有“高”。
  回到开篇的课堂案例,学生显然是在之前学习“topic”这个词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它的概念,即“subject of a book, speech, conversation, etc.”。这既是词汇教学的问题,又是概念教学的问题。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提升是一体的。“topic”的意义不清,不只是词义没学好,也是概念没厘清。久而久之,各种基础概念会愈发混淆不堪,很多基本词义会愈發模棱两可,如此又何谈高阶语言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三期在“热点?观点”栏目探讨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本期首先聚焦概念的学习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所感悟和启发。
其他文献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丁香花)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唤醒)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
I…well, I went in search of him again. That is to say, I went in search of every moment I had spent with him. I felt irresistibly(不可抵抗地)drawn to everywhere we had been together the day before, the ben
Two hundred stuffed animals, two violins, and a 7-1/2 foot-tall Christmas tree: That was just a corner of the possessions Rosalie and Bill Kelleher accumulated over their 47-year marriage.2 And, they
Y: Yang Rui, anchor of Dialogue, CCTV-9  D: Philip Dod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Contemporary Arts in London, now chairman ofMade in China, an agency that aims to developcultural and educat
在最新的蘋果手机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也是被人吐槽最多的恐怕要算它的人脸识别功能了。除了指纹之外,面部特征无疑也是区分个体差异的最有效方式。人脸识别技术在不远未来的广泛应用是可预见的,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值得人们关注。  The human face is a remarkable piece of work. The astonishing variety of facial features h
全新运动节能阵容亮相法兰克福车展      在2007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公司举行了三款全新车型的全球首发式。其中,新一代奥迪A4和全新奥迪RS6 Avant高性能运动旅行车突出体现了奥迪品牌百年来一脉相承的运动特征,而融合了奥迪三大环保技术的新一代奥迪A4 2.0 TDI e型概念车则刷新了同级别高档车节能减排的新纪录。    重新定义运动型轿车高标准    一直备受业内关注的新一代奥迪A4简
词语“OK”今年已经180岁了。在这180年里,“OK”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目前它已成为人们用语中的“常客”和风靡全球的文化符号。可以说,“OK”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英语词语,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出来的最奇特和最有趣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于“OK”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据美国著名学者艾伦·里德在20世纪60年代的考证,“OK”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1839年3月23日出版
云南昭通永善县犀牛村,海拔接近4000米,7岁男孩夏宗武和姐姐夏宗超在茫茫雾气中出发,地面上、枯草上、倾斜的老树上和孩子们的头发上,都结着深深浅浅一层霜。  冬日清晨6点,两姐弟就要出发去往半山腰海拔两千多米的犀牛小学上课,长达两个小时的漫长跋涉,需要翻过两座山,穿行于冰霜和雾海之中,忍受寒冷和孤独,孩子们必须快步走或是慢跑才能不迟到,这是一段辛苦的求学之路。姐姐的手冻得通红发肿,弟弟小武的手也生
摘 要:本文结合课例实践,以叙事文本鉴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作为研讨的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对叙事文本的鉴赏遵循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文化教学方向。教师可以进行与文本主题相关的文化导入,引导学生按照主线梳理文本中的文化知识,着重分析和欣赏情节发展的冲突原因、作者使用语言的意图及文本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解读;文化导入;文化梳理;文化
两版合一后的《英语学习》保持了经典栏目,也开辟了新栏目。“热点·观点”栏目将一如既往关注英语教与学的热点问题,旨在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创新见解,开展热烈讨论,回应现实亟需。本期我们关注自然拼读。为了同时兼顾学习者和教师的不同需求,我们既聚焦了学习材料问题,也涉及了课程教学问题。刘宝胤老师的《自然拼读教材和读物综述》介绍了多种自然拼读教材和拼读读物,并提出了很好的资源筛选建议。张燕英老师的《点滴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