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陌生人的赞美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每日清晨,我都会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然后在这里吃油条、喝豆浆。这个时间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食用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嗞嗞作响。
  站在锅前负责炸油条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火候够了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中。当年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当她偶尔因擦汗抬起脸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的美好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站立的姿态、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经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
  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那家小吃店了。多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了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生出一种愿望,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小时候我常在这儿买油条。”我说。“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回答我。“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看我。“我只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已经修好,司机催我上车。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鍋里拨弄。她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檐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一种更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因为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愿意坚信: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其他文献
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这两本文化经典书籍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古代一大思想学派的法家,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对其进行了简化式的阐述,本文从法家的历史地位和
虽然俄罗斯是欧洲各国中文学发展比较晚的国家,但是俄罗斯文学的发展速度却是十分令人惊叹的。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崛起,俄罗斯文化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从作品本身探讨艺术作品的本质。作品具有物性,因而转向对于物的探讨。他从批判了古希腊以来的三种流行的物观入手,认为这些物观作为先入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