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领域,文学批评是一种深刻、深入的文学赏析和评价活动。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拓展,运用文学手法剖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极大地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同文学鉴赏相比,文学批评是一种更高的文学评价方法。在复杂的文学领域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开展文学批评,有利于跨文化交流。本文针对英美文学中,批评文学的不同阶段发展、学派、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文学批评覆盖了十分广泛的内容,其主要基础是文学鉴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作品评价和赏析。文学批评对象同时包括作者、作品,也对文学体系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还穷达文学作品本质,探究隐含其内部的规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文学批评实践,有利于促进文学的繁荣,同时引导作家更加关注文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
  一、英美文学中批评文学的发展
  (一)英国文学中批评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是欧洲文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对完善的一个文学分支,其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也催生了不同形式的批评文学。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开始向人文主义方向发展,致力于从神权约束中寻求解放和自由。该时期的批评文学主要侧重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新古典主义阶段和浪漫主义阶段,在英国阶级斗争环境下,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日益重视道德标准的建设和维护。批评文学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从作品转向了作者。
  现实主义阶段,在近代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英国文学批评将目光投向了现实批判,批评内容和对象主要以作者、现实为主,延续了此前的趋势。
  (二)美国文学中批评文学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因殖民而发展起来的国家,移民是其主要标签。早期美国文学批评都是借鉴和学习英国文学的经验做法。到了19世纪后期,美国文学才开始寻求改变。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文学批评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三)英美两国批评文学的融合
  19世纪以前,美国批评文学一直跟随在英国文学批评身后。之后,美国文学开始寻求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自我特征。二战结束后,美国文学在吸收英国批评文学经验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由此带动了英美批评文学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是英美批评文学的主要特点。
  二、英美文学中批评文学的学派
  (一)新批评派
  在英美批评文学中,新批评派最具多元化的特点。新批评派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期,后逐渐发展成了批评文学中的中坚力量,艺术批评是其主要标签。在19世纪之前,英美批评文学主要从作者思想和现实出发来展开文学批判,很少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剖析,这与新批评派的主张截然不同,新批评派侧重于作者、作品本身的分析。
  (二)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后半期,精神分析学开始出现和发展,到了21世纪逐渐对作者、作品精神、心理内涵进行评价。心理学、精神学科的发展是推动精神分析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要侧重于作品精神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是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精神进行剖析,以此加深对作品内容和精神的理解,提高文学批评高度。
  三、英美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
  (一)文学批评与多学科联系紧密
  在英美文学领域,文学批评几乎与文学研究等同起来。文学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要目的,依据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分析和鉴赏。文学批评不只是纯粹的文学行为,而是与不同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都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从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和分析。
  (二)英美文学批评的审美性
  不管是以哪一种批评理论为基础,还是遵循哪一种批评范式,文学批评都打上了审美的标签。文学批评的审美性是以文学作品为鉴赏对象,对作品中的艺术性、审美性进行发掘和鉴赏。批评者遵循基本审美规律和要求,对文学作品内容、思想、意境等进行赏析,并作出批评性的结论,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情趣。
  (三)英美文学批评中的科学性
  不管是哪一种流派的文学批评,都应该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文学批评者在对文学艺术性、审美性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逻辑思维方法,以保证批评结果客观公正。这对批评者的科学素养如科学方法、思维、理论基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要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为基础,在学习、吸收大量文学知识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全面的评判和分析,不能随意将个人主观判断、偏见掺入其中,力求评判结果科学、客观,具有可信服力。
  四、結语
  在文学批评领域,要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全面呈现出来,必须要使用先进的文学批判方法和理论,这对文学批判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批评方法,就是要从现实角度来剖析文学作品内容和思想,从文本形式角度出发探寻作品的内容,对作品中的思想、风格、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等进行细细鉴赏。
  英美文学批评以多种理论为基础和依据,不同理论学派观点各不相同,每个学派都遵循自己的文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切入开展文学批判。正是在文学批评的推动下,人们才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论层面出发,深入探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准确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动机,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特征和规律。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马军校(1977-),男,陕西子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学说流派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我国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建筑设计、色彩等表现出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与现代设计融合于一体,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新理念与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和涤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集体意识,一些古典的文化元素深藏着中国文
期刊
文化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占据着基础地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发扬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补子纹样属于传统文化领域的细小分支,补子纹样的再设计不仅可以丰富现代设计中的装饰元素,还是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向。本文从明清补子纹样的概述及演变历程入手,分析了再设计的意义,进而对表现手法做了详细的叙述。  一、清朝补子纹样概述  补子指明清时期王公所着官服上缝缀的两块方形布,前后各一块,既
期刊
婚姻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以男女婚姻爱情为主要内容,流传至今。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相较以前有所不同,美貌、善良、温柔、才气成为她们新的代名词。在此基础上,女性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改变。研究女性的婚姻观对于这一阶段乃至我国整个历史阶段中的女性形象以及男女婚姻状况有着一定意义。  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影响很大,它是在明末进步社会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
期刊
作为一种极富艺术性的装饰形式,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科学环保地处理废渣陶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陶艺原料的探讨和分析入手,分析废渣制作的过程,进而讨论废渣陶艺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景和意义,为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  作为世界上较早发明陶器的国家,国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陶技术、提高艺术审美,陶瓷器不再局限于人们生活的简单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现
期刊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是中国丰富文化的载体。本文以韩翃《寒食》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寒食》中探寻文化的印记,验证文学本身就是文化。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概念一直处于探究和摸索当中,文化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
期刊
《红楼梦》在情感结构方面布局合理、清晰。小说立足于探讨人性是否存在“本真之情”的视角下,在大观园的世界中创造出一段段有情与无情的故事。《红楼梦》重点主要描写有情人的世界及其毁灭。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小说中的重点人物,二人在大观园中有着纯真之情,他们志趣相投、青梅竹马。大观园内的众多女性都追求着情感的美好,正如作者曹雪芹所说,《红楼梦》的核心就在于“情”字,《红楼梦》中的故事也是由情贯穿的。  一、《红
期刊
辛弃疾在词中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在崇尚英雄抒发豪迈之情、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这些都在词中淋漓尽致得体现了出来。辛弃疾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不仅将豪放之气发挥到极致,也在词中体现了他的人生。  在文学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样式不断涌现发展,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词是唐诗后的力作,经花间派的开拓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等人的升华后,词在宋代迎来了高峰。苏轼将伶工之词发展为士大夫之词,可谓是开启了词的革命。
期刊
毕飞宇在“疼痛”的创作母体上成就了一个散布着世俗之乐、理想之圣、流言之怖、抗争之危的家族王国,充满生活中的伤与痛、香与毒。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和一个乳房出发,仅5 000余字挖掘了母爱与人性的深刻主题。《哺乳期的女人》是一个七岁孩子和一个乳房的故事。旺旺因从母乳压抑中爆发出了他生命本能欲望,而被断桥镇的众人视为“小流氓”。集体舆论压制、旺旺被母亲断乳的经历与他自身忧郁、天真的性格,三者合力生成了旺旺
期刊
作为一个饱受生活伤痛的女性创作者,萧红以自身的经历观照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剥削阶级压迫所带来的苦难,生育的“刑罚”以及亲情和爱情的离失所带来的痛苦都降临在旧社会的女性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饱受压迫的农村妇女身心所遭受的各种苦难及悲剧命运。  20世纪30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引发作家们从政治的、阶级的角度入手来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萧红也趋同和接受了这一角度并加以创作。王阿嫂这一经
期刊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抒情小说的代表作,以天真可爱的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湘西世界,寄寓着作者自序中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美好理想,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浸润着悲剧色彩。这场发生在“桃花源”般小镇上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女主人公失去亲人,独自等待不知是否归来的男主人公而告终。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