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红心照耀,我和党一起绘美景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湖集会党旗扬,从此黎民始见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木船上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起航,中国人民由此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铁锤镰刀的旗帜下,炎黄子孙手牵手风雨同行,冲破雾霾奔向曙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时代热点,也必将是作文试题命题的热点。从近几年试题来看,高考作文命题选材关注时代大环境,青睐时事热点,已是鲜明的趋势。
  鉴于上述的命题导向,以及同学们面对时代热点理不清头绪的学情,笔者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撷英取萃,以事实类素材与有影响力的言论为抓手,建立“素材解析”“素材运用示范”“素材运用释疑”三个模块,力求从实用的角度,以“缘事而发,寓理于事,不失情怀”的表达给考生做好示范。
  一、星火篇
  |言论类素材|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
  适用话题:精神力量;奋斗;党建;革命……
  ◆素材解析:“红船精神”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原因在于近百年里中国共产党的日益壮大,在于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作为“火种”,“红船精神”意义非凡,其代表和昭示的是非凡的勇气,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运用示例:“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这一“大”与一“小”的对比,生动折射出一个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而萌芽于其中的“红船精神”则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精神动力。习主席说得好,“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秉承着“红船精神”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回应人民和历史的召唤,于巨舰之上发出划破天际、响彻大地的最强呐喊,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艰巨使命,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寻找光明的摆渡人。
  |事实类素材|
  “真理的味道甜极了”
  1919年的冬天,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一名年轻人正在奋笔疾书。母亲送来热乎乎的粽子,他下意识地把墨汁当成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却还不住地称赞:“甜极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
  适用话题:奋斗;信仰;追求真理……
  ◆素材解析:墨汁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陈望道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甚至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凄风苦雨中点亮了革命者们信仰的火种,给摸索中的中国带来了理论之光。
  ◇运用示例: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把《共产党宣言》引入中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中体现了广采博取、强基固本的爱国情操,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脚踏实地、执着奉献的实干精神,贴近群众、学习群众的创新路线,依靠组织、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是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永远铭记。
  ●素材链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曾有3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但大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潮流中销声匿迹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答疑问诊:素材如何为自己所用?
  很多同学积累作文素材重“量”不重“质”,素材积累了厚厚几大本,可是一到写作,脑袋里还是空白一片。其实,作文素材的积累应该以“质”为主,精选各方面典型素材,深入挖掘其内蕴,从不同角度灵活阐发,写好经典片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才有可能合情合理地应用到不同话题、不同观点的作文之中,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二、燎原篇
  |言论类素材|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
  适用话题:革命;农村包围城市;转换思维……
  ◆素材解析:井冈山会师并不是简单的两军合并,而是朱德、毛泽东两位革命家各自经历千难万险、艰苦探索,为着中国革命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为处于低潮的中国革命重新燃起了熊熊之火。这是一次对中国革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会师,它推动了日后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迅速扩大,为日后我们党领导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威胁、干涉和侵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用示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的指导思想。然而,毛泽东、朱德没有固守这一理念,而是转向农村,力主上山,因为井冈山山势险峻、林木茂密,山上有村庄,可以生产粮食,进山的路蜿蜒狭窄,易守难攻;党在这里也有较好的组织和群众基础;井冈山周围的敌人实力较弱。可见,朱、毛两位革命家对当时形势判断的正确性,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勇于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
  |事实类素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跡,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适用话题:选择;奇迹;艰苦奋斗;转化……
  ◆素材解析: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异常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共产党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齐,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运用示例:1934年开始的长征既非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亦非战役,更非是胜利,而是一曲人类的求生之歌,是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大撤退,是一次次险象环生、火烧眉毛的战斗。无人穿行的大草地、鸟迹罕至的大雪山、舞蹈着死亡之神的沼泽……这是对人生存能力的极限考验。经受着如此严酷、恶劣环境的考验的这支队伍,只有在大地洪荒之际开天辟地的那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们堪与比拟。正是这场痛苦的洗礼把他们引向最后的正确之境、光明之境、胜利之境。历史女神正是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检验了她将要选择的未来中国的主宰。
  ●素材链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历史性转折会议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被称为历史性转折的事件只有两个,一个是1935年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一个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遭遇大挫折大危机情况下,靠自己的思想自觉、实践领导和政治选择,创造了绝处逢生进而迎来巨大胜利的奇迹。
  ◎答疑问诊:如何“一材多用”,写出有说服力的议论段呢?
  发掘每一则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同角度灵活阐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运用材料时,就能“以一当十”。那么,该如何一材多用呢?
  1.根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2.紧扣话题,用好事例。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释分析时要点题,用在结尾的分析引申更要回扣观点;还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3.如果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例,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排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加充分,还能增强气势,炫示文才。
  三、荣耀篇
  |言论类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现代政党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青年报》
  适用话题:经济;社会主义;奇迹;改革开放……
  ◆素材解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向世界证明:除了西方国家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之外,还有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更加证明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运用示例:四十年来的改革春风吹向中国大地,吹开了固守陈规,迎来了大胆革新,从农村吹向了城市,从中央吹向了地方,从经济吹向了科技、教育……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一代代共产党人正解码着中国长远的发展之道。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到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亲仁善邻,协合万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事实类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
  适用话题:人民至上;脱贫;奇迹……
  ◆素材解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源自植根人民的根本立场,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歷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政党只有与人民同心、同行,才能顺乎潮流、乘风破浪。
  ◇运用示例: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一个曾经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国家,何以在短短几十年里从饥饿、混乱、贫弱,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顺应人民求幸福、民族求复兴的潮流,站在最广大人民这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能始终拥有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永立潮头的不竭动力。
  ●素材链接:1934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毛泽东主席底气十足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感慨:“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江南古街旁的小巷饱经沧桑,在一抹抹悠长中鸣响着历史的音符。那背着光的青砖黛瓦在墙根处泛起一溜青碧,某一处旧院落的秋千架上依稀可见昔日美人那掩唇而笑的万般风情。  我撑着伞透过雨帘向前方眺望,那湖边坐落着的宫殿在梧桐的映衬下隐隐约约看不真切。我想,若我拂一把灰塵向墙头洒去,会不会有纤细可爱的婢女皱着长眉斥责我的过错?  提起衣摆跨步而进,顿时一股浓浓的复古气息扑面袭来。朱红色的油漆早已被时间用手抹去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题记  读罢李贽的《童心说》,恍惚忆起中考时,看到语文作文题那一瞬间的惊诧:怎样看待“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这一问题?  这样的作文无疑是给那些押题无数的人泼了一盆冷水,那些准备好了各式各样参考范文以应对千变万化考题的人,定是没有想到出题人竟追本溯源,问每一位考生写作究竟应不应该从“真”出发。在两年后再回想起這个问
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国之财任其索用,一国之人任其役使。所以古往今来王位就成了众人追求的目标,国王的生活也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  但是不要忘了一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间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了它。同是观察工具,望远
【2020年高考备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稍微有心,你便会发现对于服务业的人来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要么对客户过于谦卑,要么对自己的手艺过于骄傲。如果是前者,那就失去了自我价值的根基;后者呢,又缺少了慈悲的心肠。当然,这样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  那怎么调和呢?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班级举行“道路与命运”主题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人生就是一段接着下一段的旅程。我们的步履不停,身边的人和事却不可能一成不变。  在东莞打工17年的湖北孝感农民工吴桂春,因为失业后在图书馆留言而爆红网络,原本準备回乡的他重新在东莞获得了一份工作。但半年后吴桂春还是选择离职回了武汉。“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这是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细细品味,至今仍让人感动。  不少人发出一声叹息。有网友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食堂火了,因为打饭窗口画风突变。  “咸菜肉片2.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单下面,居然出现了“不错过花开的美丽/屋檐躲一场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顺其自然/指尖无意间/老去的容颜”……12个打饭的窗口被诗歌刷屏,这些诗全是食堂炒菜师傅宋成宝写的。  已过不惑之年、出自农家的他,曾经是北漂,在北京期间常去西单、王府井的图书大厦看书。2017年底,他来到杭州电子
当未来的人们要拼凑出一幅2012年原始文明的图画时,考古学无疑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毕竟,最好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都有可能被一场大火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命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10万年后的考古学家会发现关于我们的什么呢?只有最幸运的文物才能避免被碾碎、散落、丢弃或侵蚀。作为个人来说,你应该不会留下能保存得那么久的任何东西。只要把时间箭头指向相反方向上的相同距离处,你就能发现原
清末民国时,湖北崇阳有位叫熊伯伊的医生,博学多才,酷爱读书,曾写过一首《四季读书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中,有关冬日读书是这样的: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冬天,气候寒冷,关闭门窗,不但把严寒关在外面,也把喧嚣关在外面。选一位心仪作家、学者的著作,一书在手,如沐艳阳,如抱暖炉。一页页地读着,闻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安德烈·纪德  年轻时,我们什么都听不进去,只顾满怀希望地朝未来前进。“未来”是骗人的,它让人以为那是永恒的旅行。可是生命一眨眼就结束了,毫无意义。生命没有未来,只充满着过去。  ——提埃里·科恩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雨果  生活是條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的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