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突变”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学者来说,关于摩擦力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摩擦力属于被动力,即没有独立自主的大小和方向,要看物体受到的主动力及运动状态而定,从而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在实际问题中就产生了一些摩擦力突变的临界问题。摩擦力的突变(如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或方向改变、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等),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若对摩擦力的产生、性质和特点不够理解,没有熟练掌握方法,很难分析出临界态,挖出隐含条件,稍不留神就错了。因此正确找出摩擦力突变的临界点,才能对物体作出正确的受力分析,进而解决较为复杂的力学问题。在高中学习阶段,常见的摩擦力突变问题有三类题型:(1) 静摩擦力间的突变;(2) 静、动摩擦力间的突变;(3) 动、静摩擦力间的突变。
  题型一:静摩擦力间的突变
  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发生变化。
  说明:本题是初学摩擦力时易错的一种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静摩擦力的定义,并能根据受力分析得出力之间的关系。
  题型二:静、动摩擦力间的突变
  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
  题型三:动、静摩擦力间的突变
  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的物体突然停止滑行时,物体将不再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可能“突变”为静摩擦力。
其他文献
1.设a,b是两个非零向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期刊
化学号试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具有定向、鉴定、诊断、调节、激励及交流等功能,同学们必须重视并科学地对待化学考试。那么,如何科学地对待考试呢?一般而言,要做好以下三个环节:考试前要认真复习,增强自信;考试中要头脑放松,从容应对;考试后要综合分析,查漏补缺。下面,以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内容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化学课程的复习效率,科学应对化学考试。
期刊
评析:本题的实质就是求异面直线D1E,CC1的公垂线段的长,但直接作出公垂线难度较大,证明也较为烦琐,因此可通过面积法求出公垂线段的长。  评析:如果能够直接作出公垂线,而且计算也不是太复杂,则是最好的方法,但这对空间的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解法三:(三角函数法)由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定义,可知公垂线段为连接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评析:与二次函数相关问题,一般用配方法处理。  评析:等积
期刊
一题多解可以帮助同学们拓宽思维,举一反三,下面以一道平抛运动问题为例进行多种解法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期刊
由于对生物很感兴趣,我平时就非常关注生物学科方面的信息和知识。2015年的诺贝尔奖揭晓后,我注意到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了瑞典、美国、土耳其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细胞修复自身DNA的机制”的研究。有“豪华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生命科学突破奖”2015年颁给了六位科学家,其中美国和瑞典的两位科学家获奖是因为对“基因组编辑CRISPR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基于DNA保护机制。DNA修复与保护
期刊
在学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一些违背原子结构“共性”和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特例”,而这些恰恰是易考点、易错点。为此,现将这一专题中涉及的一些“特例”加以归纳解读,以供同学们参考。
期刊
在中学化学的定量实验中,经常要用量筒、滴定管等仪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或对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读数,由于实验者观察方法不正确,即未能保持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而造成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或读出的体积数值存在误差。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仰视或俯视,造成的误差是偏大或偏小。此类误差分析题常见于各类考题中,但同学们的解答情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部分同学为了简便起见,机械地记结论,甚至用一些俗语来
期刊
据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曾做过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这是让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而同时落地的。如果两个铁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而同时落地,情况又将怎样呢?应满足怎样的条件?遵循怎样的规律?下面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供大家参考。(下面的情况都不考虑空气阻力)  例题 两个小物体P、Q,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P下落时间为t,Q下落时间为t/2,在Q开始下落时P、Q两物
期刊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三原则,如图1所示。  2.配平四技巧。  (1)正向配平法:适用于配平两种反应物分别是氧化剂、还原剂的反应,反应特点是“高价十低价一中间价”。配平时按照图2所示的五个步骤进行。  (2)逆向配平法:适用于配平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型的分解反应。反应特点是“中间价一高价十低价”。先确定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确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 
期刊
1.只考虑配平时需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却忽视了应以客观事实作依据。  例1 请配平反应:  错解:  分析:上述两个反应方程式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也都遵循得失电子相等的原则,但是,根据实验客观事实和分析反应本质来看,都是错误的。因为H2S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酸性介质中被强氧化剂氧化时,除牛成S外,还可能生成SO2或。但是这三个相互独立的平行反应,只能分别写成三个化学方程式,不能把任何两个及以上的氧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