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窑洞传统装饰特点与新趋势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heng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洞民居在中国群落民居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部土层很厚的黄土高原上,现代窑洞主要广泛分布于山西,宁夏,陕西等地,在山西主要是柳林,临县,兴县等地分布较广,依靠有利的自然资源,这些地区的居民用智慧在厚厚的黄土上建造出这种伟大的建筑,让黄土高原的人们代代相传。这一建筑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近代主要繁荣可以从清代说起,尽管窑洞
  是一定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产物,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喜爱窑洞。
  窑洞发展的条件
  窑洞的出现,源于人文,自然等各类因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源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特点,黄土高原面积广阔,横跨国内七个大省份,绵延数万里。黄土主要以软和的粉状黄土沙粒构成,塑造起来更加容易。在山西,陕西等地,黄土层发育的也特别好,垂直感强,黄土层深厚又不容易塌陷,所以给窑洞的产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这种土质所造成的窑洞抗地震,也抗压,给民居带来较大的安全感。所以,这种极其方便又牢固的地质条件造就了窑洞这一经典的民居形式。
  黄土高原得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山西的西北部也是典型的这种气候,由于热力差异,冬季多吹偏北风,非常寒冷又干燥;夏季雨水不充沛也干燥,气温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特点都特别符合窑洞的修建,窑洞的隔温特点让它有冬暖夏凉的特色,很适宜人类居住。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窑洞民居与这种建筑的产生并不是纯属偶然,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做铺垫,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一直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这里的人们大多数都不是非常富裕,这种非人为的局限性只能让人们就地取材找建筑材料来修建房屋,毫无疑问,在黄土高原最廉价的当然是遍地都是的黄土。所以勤劳的人们就依山靠崖的开凿窑洞,把一片片黄土坡变成了一个个温馨的家园,让黄土高原的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窑洞普遍看起来比较贫瘠,寒酸,但是在当地很多大户人家,在窑洞的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装饰,室内陈列上都别具匠心,也是窑洞发展史上的一颗颗明珠,比如临县碛口的窑洞院落。
  窑洞这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的古老民居形式,是属于“穴居式”的一种。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依山靠崖在黄土层上挖简单的穴来居住,“穴居野处”山洞,这都体现了老子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农业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这种原始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在山西柳林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砖结构窑洞,这是窑洞史上的一种进步,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窑洞形式,人们有了稳定的居住环境,从而也能更好地去改进农的
  发展。所以,窑洞的演变也造就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伟大成果,窑洞也是从古至今黄土高原千古岁月的见证者。
  晋西窑洞发展的主要类型
  在山西等地修建窑洞,一般高4.5米,实际高度是3.7米,总宽为8米,一般筑窑3到5孔,都有不同的用处,比如储物,做饭之类的。一般会在正屋修建土炕,宽2.3米,长度和窑洞等长,正屋一般供长者使用,以示敬意。窑洞的类型细分有十几种,但是主要来说也只有三种。
  崖庄窑又叫庄窑,一般都是在山崖,河边依山靠崖来就地挖窑洞,先将山崖朝阳的一面削平,然后进行挖凿,一般是一庄三窑或者一庄五窑,当然也有特殊的一庄多窑的例子,在山西平陆就有特大型窑洞,占地200多平方米,一窑五窗,可以同时容纳数十人进行活动,这种在地上直接开凿窑洞的一般称为明庄窑;在山西的部分农村地方,由于崖势较低,不能直接建筑窑洞,所以要下挖一至三米,这样就会形成一面低三面高的形式,这种窑洞一般称为半明半暗崖庄。
  土坑窑顾名思义就是在地面上下挖一个五至九米的长方形大坑,然后把坑内四面都削齐整,四面都是崖面,选择坐北朝南的一面进行挖凿,并且会在窑洞的侧面修一条小路作为连接地面的人行道,方便人的出行,这种窑洞也叫做下沉式窑庄,其实有点类似于地下室,窑洞传统的冬暖夏凉的优点在这种窑庄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住着也很舒适。
  箍窑一般使用泥浆和凿取来的石头作为原材料筑成围墙,这种窑洞的石头一般都是去石质的山崖上凿取,把大的石块都分割成尺寸不同的石块,一般都是方块或者长方体,然后窑洞的建造过程,外围都是石块垒起来的;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在屋顶放上青瓦之类的装饰物,远看像房子,近观却是窑洞,在晋西的农村,这种形式的窑洞很常见,也是现代窑洞的主要建筑类型。
  晋西窑洞的现状分析
  晋西窑洞在几千年的变更中有过初生,有过繁荣,到近代越来越处于一种不断衰落的状态,随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窑洞这种古老的生土建筑也被抛弃,固然也就落后,各方面硬件设施也都跟不上,这其中的原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阻止这一传统建筑的消逝,保护黄土高原上的这一片独特建筑。
  从近代来看,窑洞衰落的原因有挺多,但是对于晋西地区来说主要的也就几点,第一,随着晋西煤炭产业的兴起,许多农村变成了采矿区,窑洞或拆迁或荒废;第二,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与经济质量都在快速的进步,所以窑洞就登不上大雅之堂,更多的人选择城市的商品房和高档居住小区:第三,在吕梁等晋西地区,窑洞聚居的地区大部分归于农村,交通不方便,生活水平也跟不上,所以也只能荒废,再加农村居住人口在下降,有的村子甚至只剩几户人家,可想而知窑洞肯定没有人居住。
  晋西窑洞大多处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和气候状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所以荒废的窑洞也是各种坍塌,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彻底废弃,加上有关部门的不重视,所以窑洞的整体状况很堪忧,虽然有一部分精美的窑洞被发展成了景区,比如灵石王家大院,这些甚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大部分的普通窑洞都没有如此鲜艳的命运;被荒废的窑洞在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更加荒凉,曾经庇护了千千万万晋西人民的居舎最终也难逃被抛弃的归宿。
  晋西窑洞的衰落与它自身的落后与不足密切相关,传统窑洞的透气不好,所以处在屋内,空气不流通,人长期处于室内会不太舒服;而且排水性不好,一下雨院内都是淤泥,不方便出行;由于窑洞的特殊材质,维修起来并不方便,而且成本耗力都比较多。而且现如今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在城市没有符合窑洞修建的地理条件,加之窑洞占地面积大,所以在城市无法大规模的修建推行;加上现代欧式建筑等的冲击,窑洞的美观都不能与之相媲美,这些都是窑洞的落后之处,或许只有不断创新,窑洞才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晋西窑洞的现代发展趋势
  在新时期建筑文化发展得趋势下,窑洞的发展也面临着从传统转向现代化的轨道上,随着国家对古建筑,传统建筑产业的各项保护和转型政策与文件的出台,我们也应该去落实到现实中,面对新的经济与文化,我们的窑洞不能停滞不前,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如果不与时代结合,最后面临的只能是被抛弃和遗忘。但是我们希望窑洞这种古老的生土建筑可以生生不息,作为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优秀代表可以流传下去。
  晋西窑洞的转型首先要从改造建筑形式开始,比如有的现代化窑洞加入了现代室内设计的元素,在地面会贴瓷砖,做现代化的水路管道处理,分隔卫生间与厨房做独立格局,看起来会更整齐,舒适,居住起来不亚于任何现代建筑;其次,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政策发展旅游事业,对于年代比较古老的窑洞,文物部门要及时加强管理和修护,比如灵石王家大院,窑洞结合晋商文化,打造了一个相当优秀的地域景点,而且拉动了周围餐饮,美食,住宿等文化的发展;最后还是需要在当地尽力去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让窑洞走向全中国,走向国际。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长篇巨著,人道主义思想成为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在芳汀的身上,作者运用美丑对照原则,体现这一主题思想,另外沙威身上的矛盾思想,他一面想要做正义的守卫,一想要做法律的走后,这样矛盾的思想让他走向自杀的道路。基于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惨世界;芳汀;沙威;人道主义  关于人间悲惨丑恶言语的控诉,《悲惨世界》拥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鲜明的美丑
期刊
随着城市化加快,中国城市景观建设如火如荼。 城市景观建设是表达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一个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将会赋予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这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必将成为设计创造城市景观重要的设计元素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总而言之城市形态与地域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可能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它是经过文化长期文化积淀和作用而形成的。城市空间也只能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征,才
期刊
【摘要】:装饰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用品装饰、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所有的加工领域都与艺术装饰有关。  在二十世纪,装饰艺术也许是这个难以捉摸的世纪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然而,在二十世纪底,最初的装饰画变成了装饰艺术设计。从装饰的关系看,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必须服从于主体,即装饰必须从美感的角度来说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能和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村寨属于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也是现今许多地区的旅游重点项目,因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从其现今品牌视觉形象的特点入手来深入分析特色村寨在推广传播中所需注意的要点及内容,结合实际来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合理的推广及宣传,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品牌视觉形象,发挥出品牌的特点及优势,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进而使特色村寨可以带来更多的
期刊
【摘要】:藏区海拔位置高,风光无限,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藏区人民热情好客,藏区特产丰富,资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好,再加上现在的交通不断发展,各种火车、飞机、自驾游也越来越多,藏区旅游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针对国内的这种现象,藏区人民在不建设大型星级酒店的前提下,可以改造民宿成为日常居住和酒店为一体的民宿酒店,这样有利于缩小中国的良机分化,提升藏区的经济水平;藏
期刊
【摘要】:原生环境下传统村落建筑是由该地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的,是建筑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丰富多姿的村落建筑文化,使得整个建筑世界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因此,在多元化和文化趋同的今天,对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本土建筑文化如何更好的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原生环境;传统村落;居住建筑;影响 
期刊
【摘要】: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从明代陈第开始至今,前辈学者们已经做过许多研究,但是仍无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这些优秀的成果搜集整理,列出几派较有影响力的意见,具体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上古音韵;声调;平、上、去、入  音韵学上所谓的“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1]关于上古音的研究其实是从韵部开始的。这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汉代以后,人们读先
期刊
【摘要】:叙事歌曲(Ballade)兼具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征,是的德奥艺术歌曲(lied)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它的发展深受德国民间的叙事谣曲传统的影响并与德奥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又受到18世纪德国文学领域的大发展尤其是狂飙运动的影响,后来又由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发扬光大,本文对德奥叙事歌曲的发展做一些初探,意在理清德奥叙事歌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叙事歌;民间文学;诗歌;戏剧 
期刊
【摘要】:奥古斯丁和安瑟尔谟作为两位不同时期的基督教神学家,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对意志自由进行了探讨,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原罪使人的意志自由受到了污染,只有犯罪的趋向,而安瑟尔谟则认为人的原罪使人丧失了运用意志自由的能力,丧失了趋向善的能力。虽然两者的意志自由学说不同,但都强调了神的恩典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信仰。  【关键词】:奥古斯丁;安瑟尔谟;意志自由  正文:  人如何理性的看待信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科学开发的策略建议,以期在做好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民间艺术产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间艺术;开发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