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戏——“朱春”拾遗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满族戏——“朱春”(有的地区又称“朱赤温”)是融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为一体的满族民间戏曲表演艺术,深受满族人民特别是黑龙江省满族人民的喜爱。满语“朱春”,戏剧之意。满语称唱戏的艺人为“朱春赛”,也有称演员叫“达拉密”的。唱戏或演戏满语叫“朱春拉米”。据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爱辉县大五家子满族乡满族民间艺人钱玉祥、宁安县满族民间文学家傅英仁、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所长穆哗俊、
其他文献
<正> 一在白族作家杨苏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现了两次创作的高潮,获得了两次创作的丰收. 第一次创作的丰收,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杨苏在景颇人的火塘边,傣家人的竹楼上尽自己的宣传部长职份的时候,绚丽多彩的生活,闪着新时代光采的人物形象,便悄悄地撞击着他的心扉,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他无法抑制自己奔涌的文思,无法阻止灵感的袭来,终于用他那支批阅文件、草拟报告的笔,去描绘边疆民族地区色彩斑斓的生活,去抒发对新人新事
<正> 贯云石无疑是元代最著名最重要的散曲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因此而获得的崇高地位,前人早有定评.我感兴趣的是长期以来较少有人涉及的几个问题.试分而述之.
<正> 十九世纪以后,藏族小说的创作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以动物等为主人公的寓言体短篇小说.它反映出这一时期藏族小说作家在审美观念上的新追求.本文拟就藏族寓言小说的形成及文本进行初步研究,以使学术界对藏族寓言小说有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
<正> 死亡与复生母题在神话、传说和史诗中普遍存在。这一母题在“格斯尔”史诗中不仅成为人物性格形成、情节发展的关键,而且关系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观、宗教观诸问题。 1.死亡母题 1.1:杀死生命指示物—杀死化身—杀死离体灵魂《十方之主格斯尔可汗传》(以下简称《格斯尔传》)里镇伏蟒古斯的过程最能说
<正> 一、历史感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二重性如果说,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正被一种深刻的矛盾刺激着的话,那么,最敏感、最富有挑战意味的命题可能莫过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一种历史与现实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的矛盾运动.对于历史感的追求和理解是那么骚扰不定的困惑着当代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们的心灵,这无疑是他们的创作力图超越自身的自觉意识的流露.
<正> 蒙古英雄史诗叙事材料的主题和母题,展示了一个极其广阔而未开发的叙事文学研究领域.多年来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中只有一小部分具备了这项工作所要求的语言知识.到目前为止,用文字或音像搜集到的这类作品大概有250到300篇,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是口传下来的.诚然,将来也会出现一些尽管体例相近,但却极为陌生的作品.迄今为止,其中的三分之一已被译成了西方语言.根据笔者1979年出版的母题类型学分类划分的33个还未翻译和两篇正在翻译的蒙古史诗详细内容的介绍也即将问世.在本书里笔者根据手中所掌握的材料和对其
<正>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作品的末尾常常署上北京,而写的多是关于遥远南国山里民族的事情,且偏又为那个民族所在地的出版社推出.读罢全书,可以想见那个壮乡女子携带她家乡故事到山外世界行色匆匆的种种心情.
<正> 土家族傩戏历史渊源久远,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并且几乎遍及湘鄂川黔,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傩戏不仅现在还在流传,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对土家族傩戏源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曾与鄂西大学夏国康先生在鄂大学报上撰文探讨过,本文拟对土家族傩戏与其传说发表一点浅见,以就教于专家。
<正> 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学通过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等思想先驱者的翻译、介绍传播到中国学术界。经过五四运动到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学逐步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西方的社会学理论被运用到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中,一批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家成长起来。三十年代中期,一些社会学者开始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社会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