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联教联训现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发展,部队作战装备和作战类型也日新月异,部队中具备专业任职能力的人才匮乏问题越发突出,装备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基于这一需求,部队院校依托新职能新定位下军队任职岗位的人才需求,尝试了多种不同装备教学模式,联教联训正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培养熟悉新型装备、满足任职能力需求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文章总结了部队实施联教联训的一些实践经验,研究了一些联训教学工作在具体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进行归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未来部队联教联训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切实发挥实际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顾震潮潜心一志在国家重大需求与科技前沿的交汇点上开拓创新,重“国之大者”,研国之所需.一方面为国家建设与国防科技作出了不朽的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为中国科技界树立了为学为人的光辉榜样.其非凡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与科技才华,将恩泽后世.
本文分析了强军新工科视域下装备课程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并以“反导预警雷达装备原理与运用”课程为例,从课程交融性、项目化、挑战性、综合化四个方面入手,探索了一种基于“联合-想定-角色-协同”的教学改革实践,为面向强军新工科的装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打赢未来战争,军队院校急需大力推进强军新工科建设,提高军事人才指挥素养和技术水平,不断强化我国国防力量,增强我军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文章总结了军事人才与地方新工科人才的区别,研究了其他国家军事教育体系特征,提出了建设我军强军新工科的必要性,并明确了其深刻内涵.在教育部新工科专业体系基础上,结合“三化融合”和军事应用需求,提出强军新工科专业体系设置框架,为下一步强军新工科建设提供借鉴.
排长作为基层部队各级组织与战士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基层连队中与战士接触最密切,其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发挥对于推进部队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基层部队排长岗位任职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排长的岗位任职能力不仅会受制于基层工作经验、职业投入、职业发展期待等个体特征因素,还会受到连队建设层次、部队基本情况、人才培养力度、大项任务历练等环境特征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认为,院校和部队应聚焦“基础能力素质培养、岗位平台锤炼、发展路径规划”三个主要方面,做好强基础、领进门、搭好
期刊
期刊
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督导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为目标,以教师教学行为为关注点,基于已有教学督导的专家评语,采用自下而上、反向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通过内容分析、合并归类、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了指标条目,然后借助专家咨询确定了指标条目的权重,最终构建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督导评价工具.
军校教员是院校建设发展的第一资源.科学高效的职称制度对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院校师资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职称工作最新政策基础上,结合军队院校职称制度改革发展历程,从激发活力为宗旨、分类评价促公平、姓军为战立导向、评任并重强机制、信息技术赋效能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军队院校高教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及制度设计思路.
随着“双一流”一期建设的圆满收官,我国高校正式迈向了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快车道,进一步改进提升学科评价体系依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当前我国学科评价体系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现阶段学科评价还存在着本土特色不够鲜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以及贡献评价不够健全等问题.认为未来的学科评价体系应该朝着坚持分类评价、加强自我评价以及突出贡献评价等方向持续发力,为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支撑.
为适应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文章提出以机器人为主线,以“3+1”一体化综合实践项目群为载体,以项目开发的全流程工程训练为手段,开展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无人装备工程、无人系统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通过实践环境建设与组织管理保障,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