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语境下的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历史悠远流长,民族服饰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在服饰文化语境下,中国服饰文化正朝着世界方向快速地与国际化服饰接轨,而中国民族元素也已经成为世界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民族元素的地位、魅力体现、流行性、文化性与传统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 民族元素 继承 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服饰发展也达到空前高涨的时期。服饰最初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要素,起到遮羞避寒的作用,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服装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一种载体。服饰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是一个综合体,代表着一种语言、符号、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
  一 中国服饰文化的地位
  中国服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在世界服装设计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令世界设计师所瞩目。
  1 中国民族元素的魅力体现于形式美
  服装设计学中的形式美,是服装设计作品审美形式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一种综合因素。它依据一定的构成形式和美学原理,并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其内容主要有:比例、对比、渐变、节奏、反复、平衡、调和、支配、从属及统一等。服装款式构成、服装色彩配置、服装材质的利用与开发构成服装形式美的三要素。服装形式美包括内形式美和外形式美:外形式美是指外在因素所具有的美感,是可视的,是直观的作品再现;内形式美是指服装设计作品、着装模特、穿衣环境等协调统一的和谐整体美,是一个综合因素。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造型,着装者的形体、气质内涵相统一时,审美价值才可以完整体现,即所谓的“和谐美”。著名的法国服装设计师纪梵希曾说过:“女人不是单纯地穿上衣服而已,她们是住在衣服里面。”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与纪梵希的完美搭配,曾被称为是时装天才和超级明星的梦幻组合。赫本赋予纪梵希时装以生命和灵魂,使纪梵希设计的服装展现出让人窒息的、和谐的古典美和优雅美。
  民族元素的形式美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和人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而形成新的审美法则与标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形式美的感受既有继承性和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和变异性。
  2 中国民族元素的流行
  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上应用较广,早已突破国家和民族界线。而中国民族元素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服装款式结构和色彩面料等方面,主要形式则有:吉祥图案、汉字、书法、剪纸、陶瓷、中国结、中国红等一些文化形式和现象。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服运用的中国元素——祥云图案加传统刺绣,曾掀起一场强烈的“中国风”思潮。又如,2010年第8届香港国际时装周,郭培设计的《青花瓷系列》惊艳全场,轰动世界。在这个设计系列中,郭培将青花瓷纹刺绣与中国、俄罗斯、法国等许多地方工艺相融合,使服装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近看如一种雕塑面料,纹理疏密,细节丰富变化,体现的生动感令人叹为观止。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曾表示,“中国风”是部分西方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导向之一。例如,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在2007年的一场春夏服装发布会上,就曾以中国折纸元素为设计灵感,将平面与立体剪裁分割廓形,受到世界瞩目。意大利服装设计师罗伯特·卡沃利(Robert Caval)在2005年设计的青花瓷图案鱼尾礼服,结合西化款式的束胸结构设计,将中国传统图案与西化时尚造型相结合,将中国文化再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文化融合交流后的辉煌杰作。又如,2012年法国传奇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成功发布了一场以中国元素为设计灵感的发布会。旗袍的廓形,盘扣,立领,锦缎、包肩、图案等等,结合着欧式晚礼服的裙摆,既表现出了浪漫丰富的视觉感受,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简洁大方、清朗飘逸之美。此外,中国红、军绿做为经久不衰的设计体裁,也曾屡屡出现在世界时装秀场中:迪奥以军绿军装风格为灵感来源设计服装;好莱坞著名女影星卡梅隆·迪亚兹背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军挎包。而中国结,大红灯笼,立领中山装等元素,更因其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先后成为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热点。由此可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使得中国元素频频得到世界设计师的青睐。
  3 民族文化性
  服装文化是时代的象征,它直接反映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力量。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如同其它文化一样,不是孤立的,是依附于物质为媒介的一种形态,有着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民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当代服装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作品日益成为一种挑战。在当代的服装设计中,题材和风格往往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它依据着一定的流行趋势,但这种重复不是原有再现,而是结合了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甚至是政治思潮等的再次重新组合创作,体现了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是符合人们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的设计过程。
  通过最具民族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饰旗袍的发展历史可知,中国民族服饰经过历代设计师多年的继承、改革创新、补充、完善设计,最终仍保留了原有的造型,却又有新的变化。比如,不仅在款式上与西方礼服立体剪裁结合,采用蕾丝及各种现代技术材质面料等,还在款式长短、松紧、袖子宽松长短等加以变化,同时又加进时尚元素和材质,使服装更能彰显曲线美和丰富的细节及趣味性。时至今日,旗袍仍受世界人们的青睐。丰富的民族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是经久不衰的设计灵感来源,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可抱残守缺,要取其精华,深刻地反映民族文化的精髓;不应模仿现实,而是创造现实,也就是不能生搬硬套复古,更不能盲目仿效西方,而是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用新的形式来传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设计,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 中国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环境,内因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即服饰元素本身特有的流行趋势,它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发展变化。人类审美意识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对民族艺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一个领域都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尽管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总的来说,一定会有一个最基本的评判审美的标准。丑的事物永远不会变成美的事物。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依据一定的环境向前发展,它不会突然戛然而止、消失,它是一个慢慢认识的过程,是的确存在的,是可意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具有特定技术和技巧的设计作品的形式当中。学习前人的技巧,继承前人的经验和精华,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是永恒的。久远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据可依。
  服装设计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它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技巧、内容等,但形式既变化又稳定。形式变化,内容不变是一种表达方式;另一种就是形式无论怎么变,它都有它的构成法则,能否运用好这些法则,决定了能否创作出惊人震撼的设计作品。
  1 民族元素的继承性
  民族服饰文化具有继承性和演变性,服饰文化的发展就像一个生命过程,既有遗传又有变异,这种遗传规律既是形成了服饰文化发展历史的继承性,也就是上一代影响下一代、下一代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民族艺术成果的过程。只有在保留吸收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新艺术品。这种继承性反映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使各个时代民族元素发展处在一个稳定而向前发展的联系中。民族服饰文化也有演变性,这种演变性是受社会文化思潮和现阶段人们审美意识所制约的。演变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继承必须坚持批判地吸收的原则,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抛弃被动的态度。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虽经过现代设计师无数次创新变形设计,但精华就是精华,是不可取代和消灭的,它仍保留了原有形状、精神面貌和内涵。例如,古代八宝立水纹、江崖纹、团花图案、祥云纹等,这些民族元素仍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仍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换言之,精华的东西需要保留、继承、传承下去。现代服装设计应在结合当下流行趋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文化内涵,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服装市场,从而推动服装业向前发展。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纵观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服制度——冕服制。而等级森严的“分上下,明贵贱”的服装制度直至清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服装除用颜色、材质、图案、腰带等来区分等级外,还成立了司服机构,来专门管理服装等级和穿戴等。这种服饰等级制度便于人们通过服饰确定身份,直至今日演变成各种职业装,使服装呈现职业化、规范化。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一种优点的创新基础上的继承。
  2 民族元素的创新性
  在民族文化领域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服装艺术领域同其它艺术一样,每一个时代的服装都有自己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可以说,服装艺术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仍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创新是艺术存在的生命,没有创新的继承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创新是服装设计艺术置身于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基本方位,因此,艺术设计的继承必须坚持批判地吸收的原则,在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资源中,主动地接受继承。服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浓缩了人类的社会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风貌;它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它的文化内涵渗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材质和先进技术、技法上。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时装领域研制出很多高科技面料,加上设备更新,各种先进缝纫设备应用到服装设计上,使得很多设计想法通过科技可以实现。可以说,只要有想法就能够实现设计,达到可行性设计。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进而展现出新的设计作品。这是能力的体现和时代文化及设计作品的需求。例如,现代著名设计师郭培在其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的民间刺绣手法结合现代雕塑元素和实施技法,将她所设计的服装的每一小局部、每一小绣片都做成艺术品一样,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看,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她的设计是创新设计,而不是复制、复古设计。
  三 结语
  综上可见,中国服饰文化的继承性,既表现在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汲取和接受,又表现在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成果的吸收。中国民族元素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当代设计师的灵感源泉,而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则是中国设计师的历史使命和职业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元风:《服装设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4] 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吴春艳,吉林大学讲师;许蓝冰,吉林大学实验师)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红河谷》中的曲子是由金复载所作,他以一位老艺术家的功力和专业水准,打造了一个电影音乐的神话,为电影的成功不遗余力地做出了巨大贡献。《红河谷》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表情性,与影片画面珠联璧合,促成了影片的成功。  关键词:《红河谷》 影乐 艺术 和谐 定位  金复载出身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涉猎广泛,拥有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1996年,受邀为冯
期刊
摘要 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元素,而动画电影中的音乐不管是音乐旋律还是歌唱技法,都对电影的影视画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视觉与听觉的同步享受是影视作品的灵魂,而音乐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需要始终保持与画面节奏相统一。本文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对动画电影中如何实现音乐和影视画面的完美融合进行论述。  关键词:《花木兰》 动画电影 音乐 影视画面 融合  影视是综合空间艺术、时间艺术而产生的艺
期刊
摘要 所谓中国音乐“双文化”,就是指中国音乐在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后,所形成的现代音乐发展风格。中国最早是在1989年提出音乐“双文化”现象的概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音乐界的学者都在对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有关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并加以思考探讨。  关键词:中国音乐 双文化 民族
期刊
摘要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章法”、“布局”,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构图方式相比,中国传统人物画采用的是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散点透视。这种构图样式围绕着“人”的主体意识而呈现,或形神兼备、或物我交融。中国传统人物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异域文化的传入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成长的能量,同样,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模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正是佛教艺术及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
期刊
摘要 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最重要媒介,使人类社会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频繁。同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为研究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概念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文化错位、身份错位、时空错位、结构问题四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随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文化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原则 障碍 策略  1 前言  在世界大融合的
期刊
摘要 色彩、图形、文字是电影海报设计的三要素,色彩渲染了整个设计的氛围;图形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影片的内容或主题;文字传递给读者信息。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电影海报设计服务。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表现设计者的意图,达到电影海报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 色彩 图形 文字  随着电影的诞生,电影海报也应运而生了。电影海报是为宣传电影而做的平面广告,其主要作用为推销和介绍电影内容。电影海报
期刊
摘要 人们在观看一件绘画作品时,首先被作品传递出的氛围和营造的情景感染,感受画家的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心理体验,或是奇思妙想,或是苦涩,或是灵异,或是孤独。这些绘画作品通过其特有的绘画语言传递画家的思想,让具有相同经验的人产生共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关心的是作品图像带来的视觉快感,很少关心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是如何产生的,绘画语言与画家的个体经验的关系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论述画家的个体经验与其绘
期刊
摘要 民间艺术的装饰性符号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汇,其内涵与表达反映着乡土生活的原生态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体系中基础的学科,对于民艺审美活动的研究是在对丰富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民间艺术的风格概念不仅涉及乡土性品类的形式原则,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整体民俗生活之中,成为民间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在民间艺术研究过程中,乡土性风格是综合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集中体现在民间审美趋向中的合
期刊
白城。  白色的城。蒙古语是查干浩特。  白色的城,非常想象,非常文学。在车上奔赴白城时,仿佛不是去采风,而是赴约,有种喜悦和期盼。因为没有对象,不具体,喜悦和期盼还很飞扬。  我们来的季节,草原苍黄一片,树林则是烟灰色。苍黄和烟灰,格局规模都很铺张,接天连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揉碎碾细了,和在里面,不具体,但真真切切。  白城曾是匈奴的废都。想当年,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死去活来。但草原上的城市
期刊
夜晚,劳累一天的采风团作家们正在中巴车上沉睡,却很快就被夜色中的一处处火光惊醒了。宗仁发主编奇怪地问我:“不是不让烧秸秆吗?”我说:“是的,国家明令禁止,所以,农民们才在晚上偷着烧嘛!”宗主编若有所思地“啊”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作家们注视着车窗外的处处大火,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我以为,火光消失在身后,作家们很快就忘却了这片片火光,然而,转天上午,这一沉重的话题又被提起了、激活了!  那是洮北区平安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