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应验”母题书写——《麦克白》与《金瓶梅》比较研究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白》与《金瓶梅》作为英中两国同时期伟大的文学作品,折射了17世纪初东西方社会的不同镜像,并且都以"预言应验"母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元素.《麦克白》与《金瓶梅》"预言应验"母题叙事的建构不仅零距离反映了近世时期英国巫术文化背景和东方中国数术文化社会的广角写真,还分别见证了聚焦宏大鼎祚的王朝更迭史诗与关怀个体生命体验的庶民化市井生活范式,呈现出一种平行又相交的双源汇流的演进姿态.
其他文献
企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会影响其创新决策?我们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WTO的非关税措施数据等微观数据,考察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同样存在于非出口企业,但在不同出口状态的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随着时间推进,这种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通过企业利润、研发强度、员工规模与结构四个渠道影响企业创新.
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出口企业面临的违约风险快速上升,为了"稳外贸"和"稳就业",政府出台了包括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用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本文基于政策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和特征,构建了一个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和"稳就业"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出口企业在投保和不投保两种情况下的出口决策,讨论了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参数的经验值和2019年中国出口额和出口信用保额数据,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政策的作用强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避免
银保监会于2020年12月4日发布的首份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近十年的监管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量,但是国内监管规则碎片化以及国际监管规则下的监管空白意味着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框架和监管模式有待完善.纵观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格局,虽然各国监管机构的设置各不相同,但大体呈现从传统监管模式转向监管协调或者双峰监管的发展态势.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在监管逻辑上,应立足于影子银行产品跨行业、市场跨国界的特点,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目标;在监管路径上,应发挥本国双峰监管与跨境合作监管的共同作用.其中本国监管路径可分
在真理共识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哈贝马斯首先基于普遍语用学的立场,以"有效性要求"的兑现为逻辑线索,完成了对真理共识理论的初步建构;其次,提出"理想的言谈情境"以探索突破有效性要求语境限制的先验道路;最后,转向强调介于先验与经验之间的"生活世界",以界定规范性意义上的真理概念.这种真理概念是一种既非先验的、又超越经验的"共识性真理"概念.然而,对"居于先验与经验之间"属性的过度强调逐渐背离了哈贝马斯最初的理论目的,导致他不得不转向一种"实用的"而非"共识性的"真理概念.
福柯在“生命”与政治经济问题的关联中发现了“生命力”被资本所掌控的现实,继而确证了“生命政治”的存在.在自由主义治理体系之下,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权力—身体”相联结的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考察,系统地阐释了“肉体惩戒”与“人口治理”是如何通过纪律监管与整体管治作用于“生命”,并使“生命”驯服而有用.为了解决“生命”资本化的现实困境,福柯试图在伦理学领域通过“自我逾越”的审美化道路而谋求生命的解放.虽然福柯开启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域,但他所力倡的生命解放路径是“非革命的”.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行政审批局逐步成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重要范式.行政审批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审管分离”格局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面对审管衔接与机构协同等难题,行政审批局的地方试验中,地方政府不仅强调“联席会议”等非正式组织机制的协调功能,也愈发依赖信息平台去实现行政组织之间的数据流通,这两类机制能否构建本土化的科层协同框架,有待“内部行政法”视角的进一步观察.
19世纪上半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双重反思中兴起.作为法国式"社会主义的缔造者",皮埃尔·勒鲁关心法国最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并立足于人性原则的"政治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法式概念.令人遗憾的是,勒鲁的思想长期被学界所忽视.勒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平衡;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全面平等;倡导团结共识的社会道德等方面.这种立基于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势之观察与思考的社会主义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勒鲁在重构法式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试图以这种社会主义来建构政治
根据动物权利温和论,人类为了基本的食物与营养而捕食动物是道德上允许的,而人类虐待动物则是道德上不允许的.近期国内学者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两种理由,一种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另一种建立在人类道德情感之上.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这两种辩护,并争论说它们都还面临着几个尚未解答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自然进化和物种竞争之上的理由,然后展示为什么这种新的辩护可以解答那些难问题.
鉴于信念与人们的行为、能力、习惯、性格和人类命运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克利福德论证了一种严格证据主义的信念伦理原则.当代人对克利福德原则的批判主要有三种,即混淆不同证成类型批判、自指性抵牾批判和证据标准批判.这些批判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论上的证成问题看作是克利福德原则的核心要义,但克利福德原则的主旨是伦理学而非知识论.假如克利福德明确区分了不同证成类型,他依然会提出相同的道德要求;克利福德对其伦理原则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证明,并未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此原则实际上是说,我们在形成信念时,"抑制怀疑始终是不合理的"
非人类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处境与福柯所关注的边缘人群相似.在福柯对人类社会权力技术运行机制的考古学考察中,可以看到现有动物伦理的反思困境:以心智和道德地位差别为基础的物种主义动物福利论主张具有优越性的人以支配性的权力关照非人类动物的痛苦与福利,这体现出等级制度下提高生产力的考量;通过诉求动物人格化所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动物权利论主张人与非人类动物平等,而这正是规训机制的基础,这种人性情感的相通式平等所导致的本质危险并不是极端情况下的“捕食问题”或“永恒的特雷布林卡”问题,而是在将动物纳入人类惩罚性社会的同时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