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号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你要是没有QQ、微博、微信,是可以瞬间上头条的,无数人会因此瞪大眼睛,用关注真人秀全程直播的盛况来围观你这个从远古穿越而来的怪物,是怎样安然度过一天又一天而没有崩溃发疯的。
  我当然不能免俗,除了这三大件,我还有一个MSN账号、两个手机号、三个常用邮箱……
  刚毕业那两年,同学、朋友都在QQ上,所以QQ空间用得比较多,来来往往的大多是同学,大家一边追忆刚刚结束的校园生活,一边各自展开个人秀,找到工作的秀单位福利,还在找的秀简历,秀offer;家庭条件好的特立独行一点,秀旅行见闻,秀各地纪念品,家庭条件不好的秀努力,秀加班时办公室的灯光。总之,QQ群和QQ空间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无论活得多么艰难与不堪,装也要粉墨一把的。大家的起点相同,谁愿意输给谁呢?又不是考试,拼的是记性和运气。
  后来,秀场上的主题慢慢变成了恋爱秀、婚纱秀、甜蜜秀,乱花过眼,总还有点热闹和趣味。可再接下来就不行了,从几个一毕业就结婚的同学开始,他们轮番秀起了宝宝。这个秀完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每天毫无征兆、没有规律地疯狂上传各种婴幼儿写真、生活照和视频。于是,从群里和电话里被拽去围观就成了家常便饭,顺手评论几句也就算了,点赞也不用花钱,可偏偏他们还参加各种宝宝秀的比赛——这要求就高了,要每天投票、刷屏、义务转发N个群,以达成同学的心愿。
  终于有一天我不胜其烦,落荒而逃来到微博。那会儿微博刚刚开始,人不多,可没清静多久,他们就后浪汹涌,在群里交换微博、建微群、要求相互转发,让一切一夜回到几年前。
  当微信风靡的时候,我知道那里肯定会涛声依旧,所以只开通了账号,没更新朋友圈。因为腻味的赞美说多了,耐心到底不够用,怎么办呢?世界就这么大,又没法自绝于新型社交圈,我只好在关注里拼命添加有深度的公知、有特点的愤青、关注现实的民间达人,我要用那些不断刷屏的正义呐喊和那些灰色现实来调和一下我对正能量过剩的不适。
  终于有一天,因为一条微博我咬牙关了屏幕,决定即使不关闭微博退出网络,也必须想办法吐槽一番,以缓解我即将崩溃的前兆——那是一位神交已久的作家的微博,相互关注后我们一直把交流的话题限于国内外小说家和文学现象、琴棋书画毛笔字等,却不知他有个五岁的儿子。那条微博中他兴趣盎然地写道:“我儿子吃剩的菜,像不像一幅印象派的画?”我后来才明白,这条微博如此简洁,是为了后面可以@一长串的好友来转发点赞。配图是一个盘子,里面剩了几根面条,一些菜帮子,还有油汪汪的炒面汁液。按照提示,这些元素加上一双有意摆拍的筷子,看起来隐约像一幅有着稀疏头发、没有牙齿和鼻子、眼睛还一大一小的怪物的儿童涂鸦画。
  我有幸被@在一溜名单中,愣了半天却不知道该怎么响应一个中年男人的欣喜若狂,只好翻看评论借鉴。开始是“哇,你儿子是外星人么?”“果然像啊,天才随便吃点东西都这么印象派。”我正想随声附和一下点赞了事,一条神评论出现了:“是很神奇!好奇怪呀,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高兴,我儿子随地方便,我都觉得像一朵花,特别漂亮!”
  我趴在键盘上吐了半天血,生生憋成内伤,也没能说服自己转发并跟上一条恰当的评论。如果谁能帮我想上一条,我愿意在我微博首页免费帮TA做一辈子的广告!
  痛定思痛,我觉得应付这一切实在是超出我的精力和能力。社交网络本来是拉近大家距离的,可现在对我几乎有了生命威胁。既然不能自绝于网络,没办法,我只能悄悄开一个小号。在那里,我可以放肆吐槽一切而不用顾忌,因为披着隐形衣,谁也不知道我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责任编辑:刁雅琴
其他文献
大学四年,我慢慢地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然而我所见所闻,似乎与我做人待事的原则有些相悖。在国内念本科的时候,社团里有位学姐,长相甜美智商奇高,让文科生闻风丧胆的高数,她只看了一遍就能全部做出,聪明得像是小说中的人物。这位学姐做事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左右逢源,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每一步都在计划之内,对于“朋友”的划分取决于那个人是否有利用价值。靠着这样圆滑和腹黑的性格,她成功挤掉了所有竞争对手,一路成为了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布朗提出,今天在城市里购物,很多人只是为了满足日常的需要。但现在城市里提供的购物的环境就好像是圣殿、皇宫一般,让在这里购物的人感到得到了一种君王般的待遇,或者说,女王般的待遇。  有些女人可以在平时不吃饭不喝水,却在购物的时候仿佛变成了钢铁不坏之身,在逛街的时候不知疲倦,似乎有着一种不可理喻的疯狂。这是因为购物让她拥有了一种女王的感觉,作为购物场所的商场也由此成了一座“女王的圣殿”
招聘现场:  “同学,你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学你有什么获奖经历吗?”  “这个,我大二的时候喝饮料,得过再来一瓶奖,这个算么?”  不得不承认,上面这个笑话有点老,版本也有很多,但是基本的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学获奖经历之重要与再来一瓶之轻松的对冲碰撞。曾经在大学为奖学金操过心、劳过神、吐过槽、翻过脸、拉过票、卖过小人情、请过大桌饭的人听到此处,也都会心一笑——谁没受过那个煎熬
我记得北京的雾霾是从2012年那个冬天开始严重的。时间跨过2012来到2013年,1月份的某天,我来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点不着火?  “我还以为你是一坨点不着火的干牛粪”这话是老齐当着办公室所有同事的面对我说的,丝毫不留客气地。那时候我刚到海外版没几天。  老齐——“海归创业”周刊的主任编辑,是我的直接上司。基本上所有实习生刚来的时候都恭恭敬敬地叫他“齐老师”,后来私下里
肖晶,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心理健康。曾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知名高校讲授职业心理健康与评估等知识。    “我要谈恋爱!”跨进大学校门后,很多男生、女生都有过这个闪亮的念头。  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大学生们打算做、正在做、曾经做过的大事之一,家长、老师早已不再把谈恋爱视作洪水猛兽。只是,寻找爱情的大学生,一头扎进看上去美好的爱情海,却常常被呛得很痛苦,甚至落
“哒哒哒……”键盘敲打声在我耳边想起,早上8:40,我周围的代码高手又开始忙起来了。我不是一个有太大志向的人,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刚找到这份工作时,我觉得这个行业挺不错,呆在办公室敲敲键盘就能赚钱。键盘敲累了还能偷偷淘宝,或者点开QQ和朋友聊聊天。周末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和好姐妹逛逛街,满城搜寻各路美食。总之,生活应该是这种轻松的样子。  但现实并非如此,停不下来的工作不仅让我每天睡够八小时的计划
上班一年了,前半年在国外工作,每个月工资打在工资卡里,国外的生活单位包吃包住没有什么大开销。回国以后,因为家在北京所以下班都住家里。有天,妈妈突然把我叫到跟前,说她朋友的孩子上班儿了每个月都给她钱,我是不是也应该给。这让我比较郁闷,因为之前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她有这种想法。我就问她。为什么要交生活费啊?可能当时我态度也不是很好,我妈就怒了,说:“你天天在家吃在家住不要钱啊?你怎么这么好意思啊?以前你没
不一样的村官故事  大侠在北京大兴区做村官将近一年,时时给我们写下青春在基层碰撞的真实文字。让熟悉基层的大侠采访那些正做着村官的毕业生,相信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与感觉,这是我们的新鲜想法。如何做,我和大侠谋划了将近两月,春天到来的时候,大侠说,就从我熟悉的姑娘开始吧——闫总就这样成了采访名单里的第一位。从大侠动手采访到最后完成稿子,期间整整三周,大侠总在深夜跟我倾诉采访的诸种痛苦和欢乐,比如:“她在村
中华女子学院:水语咖啡  图书馆一层西南厅  位于图书馆一层西南厅,相当宽敞明亮,装修有点田园小清新的感觉,一进门的吧台上面立着一个醒目的牌子“中华女子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原来这里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指导,几个女院姑娘自主创业经营的。水语咖啡除了有常规的咖啡饮品,还售卖学生制作的一些小东西,有时候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如最美女院明信片征集大赛展示活动、光棍节替女院的妹纸们约会北京各大高校单身男
笔者办公室有本厚厚的书——《郑州解放》,封面为一群举着红旗进城的解放军官兵和热烈欢迎的群众队伍,泛黄的图片仿佛弥漫着历史的硝烟。这是“城市解放系列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一部分,是由张义德局长带领的郑州市档案局、馆编委会,查阅了大量的馆藏档案资料所编写。  曾任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张义德,给下属的印象是“有魄力、严谨细心、爱学习钻研”。作为“空降兵”的他到档案部门已7年。在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