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母亲的关爱,成就“飞人”梦想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2日上午9时许,聂海胜和费俊龙乘坐“神舟”六号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一时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人物。
  在此之前,聂海胜还是继杨利伟、翟志刚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飞梯队成员,也是他们3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航天英雄竟来自湖北省枣阳市一个偏僻的山村,早年丧父的他,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的……
  
  聂海胜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家中共有8个孩子,他排行第六,父亲聂云华、母亲张金秀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善良。
  由于家大口阔、靠种地维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尽管如此,聂海胜却非常好学上进。在当地,他是出了名的“读书狂”,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从不羡慕,只是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每次临考时,村里的许多学生都在家里玩,他却提着一盏煤油灯到学校里去补习……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
  正当聂海胜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时,灾祸却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镇中学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想见他一面。聂海胜一听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该怎么过啊!当他满头大汗地赶回村里,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再也不能睁开眼睛了。
  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只要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就告诫他们:“家里虽然穷,但我决不会让你们挨饿,你们自己也要争气,保持一副好身体,免得走你们父亲的老路啊!”
  在8个孩子中,聂海胜是最让母亲放心的,不仅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且还能替家里着想。为了不让母亲过度劳累,只要学校放假,他都回家帮助干活,夏天割麦子、秋天摘棉花,特别是每年的“双抢”,他还像大人一样,到田里挑稻子,浑身上下晒得像个“黑泥鳅”一样。
  一年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枣阳市一中,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城念书的学生。从家里到市区,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为了节省开支,聂海胜每次上学、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学校的干粮则是自带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脚上磨出的血泡,母亲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泪,为了减轻他走路的痛苦,母亲还为他纳过一双厚厚的布底鞋。
  一次开学,母亲好不容易为聂海胜凑了20多元的学费,可是,在他报到时却发现钱包被小偷偷了,这可是母亲半年来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呀!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一个人悄悄跑到火车站扛包,硬是将学费给挣回来了。
  日复一日,聂海胜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毅力和强壮的身体,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被推选为班上的体育委员,短跑、长跑、单杠、双杠、跳高、跳远……无所不能,赢得了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像许多山里的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村庄上空经常有民航飞机飞行,也有尾巴冒烟的战斗机训练。只要听到飞机的轰鸣,他就会马上站立不动,还常对伙伴们说长大了要去当兵、当飞行员、开飞机。
  没想到,这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实。1982年秋,空军某部队到枣阳市一中招飞行员,聂海胜积极报名,经过近百项的体验、政审,终于如愿以偿。其实,聂海胜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很好。刚读小学时,学校旁有一道排水管道,离地面约有一层楼多高,同学们都不敢在上面走,唯独他能轻松地走下来。此次,与他一起考上飞行员的,还有另外3名校友。
  临行时,聂海胜像往常去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带什么行李。他怕母亲难过,拦在门口死活不让她出门送自己。母亲一再地嘱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为咱们山里人争气呀!”
  
  “过关斩将”,好男儿成为航天队员
  
  聂海胜与几位被招飞的同学被送到长春航校后,尽管对当地的气候很不适应,但他时刻铭记着母亲的嘱托,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之中,各项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为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一次,教官让他给大家讲一讲飞行体会,一向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事实上,飞行远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简单,每一次登机前,他都手拿模型将飞行线路、飞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反反复复演练数遍。付出总有回报。初教、高教级飞行结业,他要比别人少飞几十个小时。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南昌某飞行部队。
  1989年6月12日,聂海胜改任空军某歼击机飞行员。谁知,他在第二天的飞行中就遇到了事故。那时,聂海胜正驾着歼击机在4000多米的高空执行任务,突然“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刹那间,歼击机转速下降、机体下坠,座舱内温度急升。聂海胜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
  然而,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无济于事。于是,地面指挥让聂海胜弃机跳伞,但他没有放弃做最后的努力,试着让歼击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当歼击机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时,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然后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聂海胜睁开眼睛,才发现自己落在了稻田里,歼击机则摔在离自己100多米的山沟里,扎进土里10几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只鞋,一切都完好无损。
  后经查明,此次事故是由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造成的。鉴于聂海胜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地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歼击机的勇敢精神,当年,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他还应邀在国庆期间去北京观礼,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聂海胜深知母亲吃过许多苦,每次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他成家之后,总是想办法让母亲多享点福。在南昌时,聂海胜就几次接母亲到部队居住。后来,聂海胜调到北京,又两次接母亲到北京过春节,还每个月给她寄200元的生活费。
  1998年1月,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聂海胜凭着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飞行能力,在参选的1506名优秀飞行员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在此之前,聂海胜当了15年飞行员,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从高中课程开始学起。初到航天城的两年,他很少出门逛街,每天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他学习起来有个特点,不懂就问,决不装懂。教员称他是“不耻下问也不耻上问”。
  对于航天员来说,保持标准体重是训练中的另一道关。而聂海胜的体重在最初入选时就超重1.5公斤。于是,减重成了他几年来天天坚持的课目。航天员训练体能消耗大,不吃东西不行,但又不能放开肚子吃,吃完还要通过比别人更大的运动量去消耗掉。
  就这样,日复一日,聂海胜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成功地闯过“理论关”和“体重关”,成长为航天员大队一名优秀的航天员。
  2003年2月,聂海胜带着妻子、女儿回枣阳探亲,母亲和姐姐高兴地弄了一大桌子饭菜。饭桌上,母亲从儿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务。此后大半年,聂海胜果然没有打过几次电话,后来就一点音信都没有了。
  原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进入倒计时,聂海胜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闭训练中去了。
  按规定,每位队员的手机都上交了,不得与外界联系。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终于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而这时母亲张金秀却因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当她从医院的电视中得知自己的儿子是“神舟”五号3人首飞梯队的一员时,不由得热泪纵横,冲着电视画面中的儿子哽咽着说:“孩子,你是母亲的骄傲,你是家乡的骄傲啊!”
  当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家乡传开后,人们纷纷手捧鲜花涌进医院,向这位“航天英雄”的母亲表示祝福,老人一边拱手道谢,一边叮嘱大家:“千万不要把我生病的事传出去,免得影响海胜的工作。”事实上,老人有一个心愿:这一次,儿子没有升空,下一次得争取上去啊!
  
  “神六”升空,病榻上的母亲激动地扬起了手
  
  然而,聂海胜还是知道了母亲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亲将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应该回去看看她,在她身边尽一尽孝道。于是,他特意请假,乘飞机回到家乡,当他出现在母亲的病床前时,老人流泪了,冲着儿子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我这把老骨头不争气呀,把你给连累了……”
  当地政府对聂海胜的母亲极为关心,不仅为她结清了近10万元的医药费和住院费,还花2万多元在镇上为老人盖了一栋房子。在聂海胜回北京时,老人反复对他说:“你看,政府把我照顾得这么好,你一定要安心工作啊,不要辜负了国家对你的期望!”
  聂海胜又何曾不是这么想的呢,他早已把自己和国家的航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2004年春节刚过,当举国上下仍然沉浸在“神舟”五号载人飞天成功的巨大喜悦中时,聂海胜及其所在的航天员大队却已投身到了“神舟”六号载人飞天的紧急训练之中。
  航天员大队共有14名航天员,但随“神舟”六号飞船飞天的只有两个名额。按照作业要求,这两名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意味着作为“神舟”五号首飞梯队成员的聂海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练起。这一次,他是否能够飞天,不仅要看他的个人素质,还要看他与搭档的协作程度。
  今年以来,他们几乎没有双休日,一些航天员晚上还接着学习、补训。大家有一句口号:“不管谁上,我们都支持他!”作为“神舟”五号首飞梯队成员,他一方面要自己抓紧训练,同时还要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其他航天员。
  针对飞船在太空飞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还预想了70多种故障模式,训练和提高航天员应急处置能力。经过刻苦备战,聂海胜的愿望终于实现,与费俊龙一道驾驶“神六”飞天。消息传来,因患偏瘫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张金秀激动难耐,硬是要和大家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
  10月12日一早7点多,张金秀就被医护人员推到了客厅。8点多钟,当她看见儿子和费俊龙出现在屏幕上,天空还飘着大雪,她惊讶地张了张嘴,似乎想叫出声来。当“神六”开始发射时,她神情非常紧张,直到“神六”腾空而起、顺利升空,她才安下心来,并高兴地扬了扬手。当"神六"顺利地进入轨道,她再次高兴地扬了扬手。
  聂海胜妻子聂捷琳也是一名军人,对婆婆张金秀非常孝顺。张金秀曾跟聂海胜夫妻一起生活了11年,后来因为聂海胜的舅舅生病,张金秀才回到家乡。前不久,聂捷琳还专门给婆婆寄了一件对襟红羊毛衫,叮嘱聂海胜的弟弟聂新胜一定要在“神六”发射期间给她穿上。
  聂捷琳是一位细心的女人,对远在湖北的婆婆每个月定期给老人寄200元钱,逢年过节寄1000元,还经常打电话对老人嘘寒问暖,在“神六”发射期间,专门打了几次电话询问老人的病情。
  “神六”发射的当晚,当聂捷琳与飞船上的聂海胜进行对话时,还专门告诉他妈妈的身体很好,叫他不要担心,聂海胜高兴地说“知道了”。此时此刻,远在湖北、躺在病床上的张金秀通过电视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其他文献
在丈夫外出进修时,方小卉与丈夫的弟弟有了床笫之事。在羞愧与不安的长期折磨中,最终摆在方小卉面前的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真相:情感出轨并致怀孕生子竟都是丈夫一手设计的……方小卉无法接受这一切,更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事实。无奈,她走进了心理医院……    我没有过分注意丈夫脸上不自在的表情    2001年7月,我从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了,到市里的一家幼儿园做了一名老师。从小学一直到读完大学,我
期刊
当我像疯子一样徜徉于外遇激情的时候,却从没想过离开丈夫陶伟,离开这个家。但是,现在,此刻——在这场外遇彻底结束的时候,离开他的念头却是如此强烈。  陶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金融顾问,年长我15岁。在他眼里,我既是他的妻子,又像是他的女儿,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格外呵护我。我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幸福得一塌糊涂的女人,我长得不错,有一份稳定称心的工作。可是,一场仅仅6个月的婚外恋,却毁了这看似繁荣幸福的一切。 
期刊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老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是知道老婆第N次翻看我钱包后,我留在钱包里的纸条。什么时候我们家,天下无“贼”?  说到钱,我在年少时期视之如粪土。因为从小就受到传统教育:钱乃身外之物,视它为重要,俗之又俗。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成家立业后,才知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将钱与真情相比,我则视钱如粪土了。每每与同事、朋友吃饭,我必抢着付帐。当然还有些抽烟喝
期刊
5年前,30岁的李雪下岗了。30岁的女人失去了青春靓丽,30岁的女人没有一技之长,30岁的女人不甘就此寂寞。然而,当她毅然走上创业之路时,命运多舛的她却遭到了接二连三的失败。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她该何去何从?  值得庆幸的是,她没有失去拼搏的勇气。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由蝎子、蜈蚣、海马之类昆虫制成的饰品,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而这一次接触,竟再次触发了她创业的欲望。那么,小小的昆虫,真的能最终改变她的
期刊
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创办了《童话大王》杂志,塑造了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等深入人心的童话角色。不久前,由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主编的《皮皮鲁画册》出版上市了。作为“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有着自己独辟蹊径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为此,有人颇有微词。但事实是,他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个健康、阳光、聪慧的成功者。    退学,儿子得到“重生”    1983年,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出生了。郑渊
期刊
爱是否意味着完全无私地接纳?  大多数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爱一个人,当然要完全向对方开敞自己的身心,可是,这是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一切都在变得不稳定的,各种流行性疾病横行的时代,爱的重新定义也许是:爱一个人时,要首先学会保护自己。  所以当你决定和他发生关系时,也许先要问问他(她):亲爱的,你是否应该出示一张健康通行证?    一、爱难道就可以放弃健康主张吗    (自述者:王小萌,女,26
期刊
关心她从不感激。  逼问你的情史,详细记录,反复核查。  问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连奖金带补助带外快带兼职……)。  告诉你她以前的男友赚多少钱。  告诉你她以后的男友需要赚多少钱。  咨询隆胸广告和处女膜修补术。  准备拍一本写真集并论证是否可以出版……  逛街!逛街!逛街!  不看任何体育比赛——也不许你看。  你一发呆就问你在想什么——想谁——她有什么好的?——你和她过去吧!  说:从小到大没
期刊
口述/韩荩 采写/张尚  他教我学电脑时曾对我说过,编程时会遇上一种情况叫“死循环”,进去了就出不来。编程学得一知半解,却牢牢记住了“死循环”这个词。没想到的是,几年后,我为了一纸婚书,却和深爱的这个男人走入了死循环。  我和汤涧都是曾经被爱伤过的人,离婚对一个女人的打击不亚于一次强烈大地震,当我从那个婚姻里走出来,我就发毒誓:这辈子再也不结什么婚了!而汤涧是罗大佑的绝对Fans,更是拿罗大佑和李
期刊
策划/诗坤 执行/盈盈  离婚榜样    A、因为有共同的经历  王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离婚症状:怨恨、孤独 痊愈方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王月本是河北廊坊人,上个世纪80年代调到上海做期刊。在1997年离婚以后,她才深切理解到离婚人群的无奈与悲哀:没有倾诉的场所,缺少可以说真心话的朋友。虽然王月是主动离婚的一方,但她仍然陷在这块阴影里长达3年的时间。王月其实是一个很阳光、开朗的女性,但离婚
期刊
接到“哥们儿”老奇的电话,听口吻可以想象喜气洋洋的表情:“替我分享吧,我婚外恋了,对方也是围城里的女人,我们现在爱得如火如荼,幸福得晕倒起不来了。”  “一直到永远”,我祝福老奇。  “不可能,谁要天长地久?曾经拥有就OK了。”  “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美啊!”老奇幸福得声音都在颤抖。  我提醒老奇:注意游戏规则。  老奇嘿嘿一乐:放心!我不会那么傻,咱儿子那么聪明老婆那么贤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