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德育工作经费要纳入预算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纸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为保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指南》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勵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光明日报》 2017年9月5日)
其他文献
青少年学童管教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香港研究协会14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称,五成四的香港家长担忧子女不能独自解决问题,逾七成家长认同开明权威型管教模式。分别有四成三及三成九的家长对于“因为工作或生活繁忙,我只有很少时间陪伴子女”及“为了令子女开心,我会满足其要求”表示“非常认同”或“较为认同”。当问及家长如何形容自己为人父母的感受时,六成二的家长表示“享受”或“值得”,两成七则表示“有压力”或“疲
法治教育的推进不仅需要依靠法治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也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制度生活的法理规范性。但从当前的教育现实来看,我们的学校制度生活仍然存在着柔性有余而法治刚性不足的弊病,集中体现为法治程序意识的淡薄、法律权利保障体系的欠缺、法治制裁体系的弱化、法治监督与申诉平台的匮乏等问题。这严重损害了法治的权威性乃至公信力,使法治教育的推进缺乏学校制度生活的基础。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学校制度生活进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