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透视
作为福建省泉州市首家“道德银行”的实践者,惠安实验小学的“道德银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反思,发现原有的“道德银行”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评估单一化。倘若仔细观察,真正处于“道德银行”评估下的道德行为,十有八九是组织程度较高,集体涵义较大的活动。而道德是时时存在的,只因无法得到大家认可,无法体现在道德存折中。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不能在体制内得以确认,并得到激励,“道德银行”的整套激励机制将无法得以有效地运行。
二是评估主体的局限性。表现在仅以学校的角度来审视评估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忽视了孩子也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可能存在着两面性,即在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是优秀的一面,而在家庭、在社会中表现的可能是较为随意的一面。未能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估力量是造成评估主体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三是道德评估功利化。以“道德富翁”的荣誉笼统地表彰孩子,孩子们似乎更关注的是自己道德币数量的多少。未能将孩子的道德品质以更为具体的精神鼓励形式表彰是造成道德评估功利化的根本原因。
四是道德养成自我化。孩子们表现在似乎大部分是通过自己的一些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来加道德币,奉献与爱心的宗旨没有得到真切的体现。没有具体的渠道让孩子们奉献自己爱心,没有具体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奉献爱心的快乐,是造成为道德养成自我化的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增强“道德银行”的生命力,全力守望日益退色的道德,进一步铸就孩子们的良好品行。学校对原有的“道德银行”进行扩张,提升为“红领巾银行”,下设三个分行,分别是:道德银行、绿色银行、爱心银行,从而促使操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活动领域不断拓宽,银行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运作模式解读
1、找到了市场经济观念向道德领域渗透的切入点
“红领巾银行”倡导个人奉献社会、社会回报个人的道德新理念,从而创造了适合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新形式。同时模仿银行操作模式,确保奉献与回报相对平衡。“红领巾银行”的出现不仅让孩子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更促使孩子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价值观。
2、找到了舆论调控和道德实践的突破点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其舆论调控功能。通过模仿银行的操作模式与运行方式,体现了“体验感悟”的现代德育实践观。队员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通过“红领巾银行”的运作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锻炼了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实现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为道德从隐性到显性建设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3、找到了无私奉献与等价交换的结合点
“道德银行”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建构了“互助共享”的平台。队员在道德银行活动中,进行自主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剖析。同时,借助银行定义中“存储”与“支取”的功能,引导少先队员明确“道德银行”的真正意义,把行为与习惯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与自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主行为,找到了无私奉献与等价交换的结合点。
行动策略
1、立体化的活动内容。提升后的“红领巾银行”下设三大分行,活动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道德银行倡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理念,其储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文明行为习惯(文明章)、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章)、遵守社会公德(公德章)、以及根据每学期学校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重点及少先队活动,增设相应的道德品质章,如诚信章、责任章等。绿色银行倡导践行绿色行动,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的理念,争章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章、低碳章。每星期五下午的队会课,为绿色银行开放活动的时间,各支行平时回收的物品在这一时间里上交到绿色银行中,再由绿色分行的行长将这些可回收的物品卖到废品回收站,筹得的资金作为爱心银行的基金,用以捐助我校的特殊群体。爱心银行倡导仁者有爱,贵在有心。传递爱心,存储奉献的理念,爱心银行是在绿色银行的基础上创办的,通过绿色银行筹得的资金作為基金,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我校均会从各班推荐出需要帮助的同学,然后以书籍这一精神食粮的形式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捐助。
2、科学化的制度管理。校园中的“红领巾银行”是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形成良好的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规章制度,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标准,设计了紧密围绕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从仪表、体态、礼貌、学习、安全、环保、守纪、助人、奉献等存储项目,作为“存款”存入“银行”。同时,在学校网站中开辟讨论专栏,让少先队员自己来制订符合他们实际,切实可行的各分行的存储与支付的具体细则及储户须知。同时,把对细则的修改与完善的权利留给各班班主任,让他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增补,增强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3、前沿化的程序操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的主动过程。因此,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活动的方式也应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一是自主性。学校红领巾总行可根据每学期德育活动的情况,各支行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币值及争章目标来强化少先队员的荣誉需求和上进,使少先队员潜在优势和强势智慧不自觉地彰显出来。二是公正性。每周的班队会课,各支行行长公布本周“道德银行”各储户存储情况,并随时接受储户的监督及总行的抽检,提升道德银行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三是人性化。除爱心银行外,其余两大银行的作用不但可储存,还可支付。各支行可发放贷款,以便银行中一时无存款可供支付的学生不因破产而丧失对这项活动的兴趣,但贷款应限期归还,同时还收取相应的利息。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了让活动能体现出实效,而不流于形式,我们制定了全方位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及时评价。每名同学都有一张道德银行的存折与存折卡。存折由支行行长统一管理,以便每月的统计;存折卡由学生携带,存折卡共有六张,每张都具有不同特色。这对学生而言想收集完这套存折卡他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二是定期表彰。每月各支行获得单项道德章的同学在班级张榜公布,每学期学校评选表彰“十大道德富翁”“最佳支行”“明星支行长”,并以文字加照片的形式在校门口的宣传栏进行宣传。他们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在图书馆借书与学校绿色网吧上网的权利,还可获得学校寄送给家长的喜报。同时,在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增加道德银行存款与贷款一栏,使之成为一学期来学生道德行为表现情况的重要依据。三是心手相牵。家长参与对学生在家道德表现的评价,心手相牵,与孩子共同填写活动感言;形成合力,与学校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实践证明,“道德银行”是一个富有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成熟。相信我校提升后的“红领巾银行”,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将成为我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的工作平台和长效机制。
作为福建省泉州市首家“道德银行”的实践者,惠安实验小学的“道德银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反思,发现原有的“道德银行”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评估单一化。倘若仔细观察,真正处于“道德银行”评估下的道德行为,十有八九是组织程度较高,集体涵义较大的活动。而道德是时时存在的,只因无法得到大家认可,无法体现在道德存折中。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不能在体制内得以确认,并得到激励,“道德银行”的整套激励机制将无法得以有效地运行。
二是评估主体的局限性。表现在仅以学校的角度来审视评估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忽视了孩子也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可能存在着两面性,即在学校管理中表现出的是优秀的一面,而在家庭、在社会中表现的可能是较为随意的一面。未能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估力量是造成评估主体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三是道德评估功利化。以“道德富翁”的荣誉笼统地表彰孩子,孩子们似乎更关注的是自己道德币数量的多少。未能将孩子的道德品质以更为具体的精神鼓励形式表彰是造成道德评估功利化的根本原因。
四是道德养成自我化。孩子们表现在似乎大部分是通过自己的一些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来加道德币,奉献与爱心的宗旨没有得到真切的体现。没有具体的渠道让孩子们奉献自己爱心,没有具体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奉献爱心的快乐,是造成为道德养成自我化的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增强“道德银行”的生命力,全力守望日益退色的道德,进一步铸就孩子们的良好品行。学校对原有的“道德银行”进行扩张,提升为“红领巾银行”,下设三个分行,分别是:道德银行、绿色银行、爱心银行,从而促使操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活动领域不断拓宽,银行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运作模式解读
1、找到了市场经济观念向道德领域渗透的切入点
“红领巾银行”倡导个人奉献社会、社会回报个人的道德新理念,从而创造了适合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新形式。同时模仿银行操作模式,确保奉献与回报相对平衡。“红领巾银行”的出现不仅让孩子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更促使孩子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价值观。
2、找到了舆论调控和道德实践的突破点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其舆论调控功能。通过模仿银行的操作模式与运行方式,体现了“体验感悟”的现代德育实践观。队员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通过“红领巾银行”的运作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锻炼了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实现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为道德从隐性到显性建设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3、找到了无私奉献与等价交换的结合点
“道德银行”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建构了“互助共享”的平台。队员在道德银行活动中,进行自主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剖析。同时,借助银行定义中“存储”与“支取”的功能,引导少先队员明确“道德银行”的真正意义,把行为与习惯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与自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主行为,找到了无私奉献与等价交换的结合点。
行动策略
1、立体化的活动内容。提升后的“红领巾银行”下设三大分行,活动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道德银行倡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理念,其储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文明行为习惯(文明章)、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章)、遵守社会公德(公德章)、以及根据每学期学校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重点及少先队活动,增设相应的道德品质章,如诚信章、责任章等。绿色银行倡导践行绿色行动,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的理念,争章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章、低碳章。每星期五下午的队会课,为绿色银行开放活动的时间,各支行平时回收的物品在这一时间里上交到绿色银行中,再由绿色分行的行长将这些可回收的物品卖到废品回收站,筹得的资金作为爱心银行的基金,用以捐助我校的特殊群体。爱心银行倡导仁者有爱,贵在有心。传递爱心,存储奉献的理念,爱心银行是在绿色银行的基础上创办的,通过绿色银行筹得的资金作為基金,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我校均会从各班推荐出需要帮助的同学,然后以书籍这一精神食粮的形式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捐助。
2、科学化的制度管理。校园中的“红领巾银行”是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形成良好的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规章制度,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标准,设计了紧密围绕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从仪表、体态、礼貌、学习、安全、环保、守纪、助人、奉献等存储项目,作为“存款”存入“银行”。同时,在学校网站中开辟讨论专栏,让少先队员自己来制订符合他们实际,切实可行的各分行的存储与支付的具体细则及储户须知。同时,把对细则的修改与完善的权利留给各班班主任,让他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增补,增强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3、前沿化的程序操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的主动过程。因此,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活动的方式也应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一是自主性。学校红领巾总行可根据每学期德育活动的情况,各支行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币值及争章目标来强化少先队员的荣誉需求和上进,使少先队员潜在优势和强势智慧不自觉地彰显出来。二是公正性。每周的班队会课,各支行行长公布本周“道德银行”各储户存储情况,并随时接受储户的监督及总行的抽检,提升道德银行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三是人性化。除爱心银行外,其余两大银行的作用不但可储存,还可支付。各支行可发放贷款,以便银行中一时无存款可供支付的学生不因破产而丧失对这项活动的兴趣,但贷款应限期归还,同时还收取相应的利息。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了让活动能体现出实效,而不流于形式,我们制定了全方位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及时评价。每名同学都有一张道德银行的存折与存折卡。存折由支行行长统一管理,以便每月的统计;存折卡由学生携带,存折卡共有六张,每张都具有不同特色。这对学生而言想收集完这套存折卡他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二是定期表彰。每月各支行获得单项道德章的同学在班级张榜公布,每学期学校评选表彰“十大道德富翁”“最佳支行”“明星支行长”,并以文字加照片的形式在校门口的宣传栏进行宣传。他们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在图书馆借书与学校绿色网吧上网的权利,还可获得学校寄送给家长的喜报。同时,在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增加道德银行存款与贷款一栏,使之成为一学期来学生道德行为表现情况的重要依据。三是心手相牵。家长参与对学生在家道德表现的评价,心手相牵,与孩子共同填写活动感言;形成合力,与学校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实践证明,“道德银行”是一个富有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成熟。相信我校提升后的“红领巾银行”,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将成为我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的工作平台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