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怎么消灭“特差生”?启蒙老师是关键。而且越早越好!
今年,我上二年级数学。“有幸”接触到两位数学“特差生”。他们差到什么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扁担立着或横倒,他们浑不知是个“1”字!
究其渊源,原来这二位皆二胎幺儿幺女。从小又都跟着没有多少文化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受到溺爱而没有受到教育。因为爷爷奶奶成天不是田里土里就是房前屋后地做活还做不完,哪有时间去管顾他们的学习。实则他们这些爷爷奶奶也根本不懂教育。不知道怎么去教育今天的儿童。还是抱着“人大自巧,狗大自咬”的老黄历任其自然。觉得让这些小宝贝们不冷不饿到就算尽到了心、力,对得起在外打工的子女儿媳辈,问心无愧了。殊不知他们却把儿童的心灵这块土地荒芜了。直到幼儿园、一年级也没让这几拨老师给开垦出来。到了我二年级这一年,我也想了好些办法,怎奈家里人配合不了或者说不配合(这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想法而把我这个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因而仍然让我无功而止(送出了二年级这个学段)了。
从一年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他们究竟“差”在了哪里。
一,数概念的蒙未启,数感一点儿也没有。他们不单跟着人从小也会说’1,2,3,4.....’,也会写“1.2.3.4....”但不知何意,根本不懂得具体事物数量与数的关联,不会用数字去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告知一个具体事物的数量,他们不会用数字去表示,更不用说’基数’与‘序数’之分了,多个数字之间的大小,他们一概无知,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他们亦浑然不觉。10以内2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便犹如凡人之于天书了。
二,符号感一点儿也没有,从一年级过来,只认识“V”与“X”两种符号,只会用这两种符号,连“+.-”符号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更不会用。若要给他们一个加式或减式让其计算,他们还可以给你写个得数,但那绝对与式子风马牛不相及,随心所欲的数了。而且是一堂课能给你写出一个式子就算你烧了高香,他也对得起你了。
三,空间观念与数理逻辑一点儿也没有,表达能力为零。有的只是一副地球人的模样,可认知却是外星人的。停留在蒙昧状态。尤其是他们进了数学课堂,整个人仿佛懵了。像高血压患者坐在了飞行着的超音速客机上面,头都大了好几倍,根本听不清老师同学们在说什么,也更不懂大家在干什么。叫他们说,不会。让他们写,不行。只有照抄题都抄不像.......
那么。怎么应对他们这多个“没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且要多方配合。
一,家长必须引导从小识物计数。他要向大人要什么物件或吃的,先让他认认、.数数、记记,区分一下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等。还要进行瑞士儿童教育家皮亚杰所说的“守恒”训练,比如动量守恒:一双筷子,先弄齐整,两端无错落,让其看清是“一样长”的,然后两根往两边错开,一根在一头多伸出一截,让其观察后又问“还一样长吗?”他若回答“一样长”则说明他已达到了动量守恒,反之则还需反复训练才行。又如数量守恒,这再简单不过。只需拿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其数清数目,然后放入口袋或什么容器中让其看不见,再问他“这里有多少东西?”若他回答的数量是刚才数的那么多则说明已达到数量守恒,不然则需要反复训练。
二,启蒙老师必须引导建立数形联系。从数数、记数和计数开始,区分基数与序数,结合数的大小的区分与数的计算,建立符号表达的概念,尤其是10以内及2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玩味,从建立表象到形成数概念从而学会表达一个个数,计算一个个数,应用一个个数。
三,后续老师“开小灶”,但这已是差不多无能为力的了,因为后续老师应该是引导他们学习新的高深一些的知识了。要他们补习巩固基础,又让他们学习新的上升的知识,他们本就无能力,却要在同一时间学习与掌握比其他人多一倍的知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吸收与消化都绝不可能。
因此,要消灭“特差生”只有期及两位启蒙老师之功了,一位是从小不离左右的家长(监护人),二是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老师最初的衔接启蒙教育,这时未启蒙一个就造成了一个“特差生”。
总之。消灭“特差生”是越早越好,也越容易,不然到了后边,多少人都会无能为力,费了多少力也可能是无功而返。
今年,我上二年级数学。“有幸”接触到两位数学“特差生”。他们差到什么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扁担立着或横倒,他们浑不知是个“1”字!
究其渊源,原来这二位皆二胎幺儿幺女。从小又都跟着没有多少文化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受到溺爱而没有受到教育。因为爷爷奶奶成天不是田里土里就是房前屋后地做活还做不完,哪有时间去管顾他们的学习。实则他们这些爷爷奶奶也根本不懂教育。不知道怎么去教育今天的儿童。还是抱着“人大自巧,狗大自咬”的老黄历任其自然。觉得让这些小宝贝们不冷不饿到就算尽到了心、力,对得起在外打工的子女儿媳辈,问心无愧了。殊不知他们却把儿童的心灵这块土地荒芜了。直到幼儿园、一年级也没让这几拨老师给开垦出来。到了我二年级这一年,我也想了好些办法,怎奈家里人配合不了或者说不配合(这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想法而把我这个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因而仍然让我无功而止(送出了二年级这个学段)了。
从一年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他们究竟“差”在了哪里。
一,数概念的蒙未启,数感一点儿也没有。他们不单跟着人从小也会说’1,2,3,4.....’,也会写“1.2.3.4....”但不知何意,根本不懂得具体事物数量与数的关联,不会用数字去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告知一个具体事物的数量,他们不会用数字去表示,更不用说’基数’与‘序数’之分了,多个数字之间的大小,他们一概无知,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他们亦浑然不觉。10以内2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便犹如凡人之于天书了。
二,符号感一点儿也没有,从一年级过来,只认识“V”与“X”两种符号,只会用这两种符号,连“+.-”符号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更不会用。若要给他们一个加式或减式让其计算,他们还可以给你写个得数,但那绝对与式子风马牛不相及,随心所欲的数了。而且是一堂课能给你写出一个式子就算你烧了高香,他也对得起你了。
三,空间观念与数理逻辑一点儿也没有,表达能力为零。有的只是一副地球人的模样,可认知却是外星人的。停留在蒙昧状态。尤其是他们进了数学课堂,整个人仿佛懵了。像高血压患者坐在了飞行着的超音速客机上面,头都大了好几倍,根本听不清老师同学们在说什么,也更不懂大家在干什么。叫他们说,不会。让他们写,不行。只有照抄题都抄不像.......
那么。怎么应对他们这多个“没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且要多方配合。
一,家长必须引导从小识物计数。他要向大人要什么物件或吃的,先让他认认、.数数、记记,区分一下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等。还要进行瑞士儿童教育家皮亚杰所说的“守恒”训练,比如动量守恒:一双筷子,先弄齐整,两端无错落,让其看清是“一样长”的,然后两根往两边错开,一根在一头多伸出一截,让其观察后又问“还一样长吗?”他若回答“一样长”则说明他已达到了动量守恒,反之则还需反复训练才行。又如数量守恒,这再简单不过。只需拿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其数清数目,然后放入口袋或什么容器中让其看不见,再问他“这里有多少东西?”若他回答的数量是刚才数的那么多则说明已达到数量守恒,不然则需要反复训练。
二,启蒙老师必须引导建立数形联系。从数数、记数和计数开始,区分基数与序数,结合数的大小的区分与数的计算,建立符号表达的概念,尤其是10以内及2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玩味,从建立表象到形成数概念从而学会表达一个个数,计算一个个数,应用一个个数。
三,后续老师“开小灶”,但这已是差不多无能为力的了,因为后续老师应该是引导他们学习新的高深一些的知识了。要他们补习巩固基础,又让他们学习新的上升的知识,他们本就无能力,却要在同一时间学习与掌握比其他人多一倍的知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吸收与消化都绝不可能。
因此,要消灭“特差生”只有期及两位启蒙老师之功了,一位是从小不离左右的家长(监护人),二是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老师最初的衔接启蒙教育,这时未启蒙一个就造成了一个“特差生”。
总之。消灭“特差生”是越早越好,也越容易,不然到了后边,多少人都会无能为力,费了多少力也可能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