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神探”与《抱瓮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神探”,大家或许就会想起唐代的狄仁杰,想起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他们以冷静的头脑、严谨的推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曹宝麟,在书法界大名鼎鼎。其学问、书法广为人知,无须拙笔赘述。二○一○年岁末,应台南大学之邀,先生赴宝岛作了题为《志在破案——谈谈我的碑帖考证》的演讲。先生从“句读”、“关键词”、“书信格式”、“书风”、“典章制度”等入手,钩沉历史疑案,畅谈“破案经验”,引来好评如潮,“书法神探”之雅号不胫而走。
  以前提起曹宝麟,必定要说到他的导师王力老先生;而今言及曹先生,就不能不讲他的《抱瓮集》。《抱瓮集》是先生二十多年来发表的书学论文的结集,只看书名,就知是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其考辨多从文字内容发掘,或语言特征之比较,或人物事件之检索,或性格习惯之归纳,参用现代统计法,罗列证据不惮其烦。”(华人德著:《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二○○八年版,305页)正因为作者对“两宋的时代背景、职官制度、地理沿革、习惯用语、称谓变化”了如指掌,所以“考证宋人法帖便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曹宝麟著:《抱瓮集》,文物出版社二○○六年版,代序3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先生不愧为书法神探,多年来“以勘破千年谜案,还历史真相而乐此不疲”(出自《晏庐自述》)。“一些本似无头案的短札”,经他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竟然绝路逢生、水落石出(代序3页)。
  大凡学术著作,因“注重文本细节,容易流于繁琐枯燥”。《抱瓮集》令人击节之处在于,虽旁征博引,但文辞典雅、流畅;其论证过程,也“颇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妙”。“考据文章做到如此境界,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了。”(代序3页)
  《抱瓮集》虽好,但印数不多。按先生的话说:“对这种比较‘另类’的书籍感兴趣的读者应该很少,毕竟能有几个痴人愿意被你牵着鼻子钻牛角尖,强打精神去覆核那桩公案判得是否有理呢?”(668页)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先生的字卖得很火,以至于先生润格的调整,也成了书画市场的风向标之一。学术与艺术,固然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考量,但倘若以积极的心态解读这一现象,我认为,文人字被热捧,是收藏家品位提升、书画市场日趋理性的标志之一。如此看来,先生还是低估了读者的鉴赏力,后来《抱瓮集》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理论类一等奖,也是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
  前不久,我在网上以善价购得一册《抱瓮集》。扉页有曹先生题字:“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千字文句,又见世说。未考先后。曹宝麟。”寥寥数语,既似开宗明义、代表该书风格的范文,又如一篇拟收录而尚未写就的论著,还有点像警情通报,大有“立案侦查”的态势。曹公不假思索的拈来之笔,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就书法而论,也展示了其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高超技艺。
  石开先生快言快语,说《抱瓮集》可以当推理小说来读,此话谑而不虐。书中不少文章涉及笔墨官司,仔细品读,还真有点诉状和答辩状的味道。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书谱》,刊发了徐邦达先生的《柳公权〈蒙诏帖〉辨伪》一文,徐氏认为,帖中“出守翰林”一词,“实不合当时居官者职守称谓通例”,理由是翰林在禁中,何谓“出守”,进而认为《兰亭续帖》中的柳公权《年衰帖》称“蒙恩放出翰林”,远比“出守翰林”顺畅,因之确信《蒙诏帖》是以《年衰帖》为“原底”而又妄改的“不太高明的仿书”(36—37页)。徐邦达乃当代书画鉴定大家。面对权威,曹宝麟称“此文所辨,颇觉未安”,遂以《书谱》为阵地,连发《〈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两篇文章,锁定关键词“出守”,征引柳公权的同僚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院记》等文献资料,经过一番考证,得出结论,“在唐时官吏陟黜,即从此官署迁往彼官署,不论离开国门与否,官场通语皆可得谓之‘出守’”,称以此认定《蒙诏帖》为伪作明显站不住脚,“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还是‘维持原判’为好”(40—41页)。
  “曹宝麟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专业是古汉语词汇学,属于乾嘉学者擅长的训诂学范畴。这一专业背景使他常能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一些古人习用的词汇,每每成为他切入问题的突破口。”(代序2页)曹氏在《陆机〈平复帖〉商榷》、《〈平复帖〉再辩》两篇文章中,抓住帖中“寇乱”一词,一笔推倒千古定论。坦言“对《平复帖》中‘寇乱’所指为永嘉之乱的认识——我早就亮出底牌——是基于遍检《全晋文》和《晋书》,拈出相同用例的八个例句,经过类比分析后逐渐形成的”。若有异议,“要么重新查阅一遍鄙人据以立论的两部巨著,冀希于我或许隐瞒着对己不利的使用‘寇乱’一词的例句,要么另行找出这两部书之外的使我不攻自破的证据”(71页)。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怀帝永嘉五年(三一一),这是铁定的。再查陆机生平,陆机“生于东吴永安四年(二六一),卒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三○三)”(61页)。至此真相大白,《平复帖》“案发”之时,陆机过世已八个年头,显然“没有作案时间”。曹氏遂得出结论,“既然在‘寇乱’前八年陆机已作古,那么《平复帖》不是陆机所书可谓洞若观火”(65页)。
  文字内容的考证并非易事,既需要扎实的文史功底,也要有高度的学术敏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今天我们借助百度,在数秒之内即可检出《全晋文》、《晋书》中有“寇乱”一词的例句。试问,我们具备这样的敏感吗?如果曹宝麟当年未提出质疑,我们今天会想起检索么?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这些必须“拿来”。但传统的治学方法更不能丢。顾炎武说过这样的话:“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大概顾炎武对纂辑熔铸前人成说以为“著述”的做法深恶痛绝,所以才有如此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批判。
  曹宝麟以“辛楣同乡”自诩,将乾嘉诸子的考据方法用之于书学,《抱瓮集》庶几先生二十多年来在古代法帖考证和宋代书法史研究领域的“采山之铜”。然先生自比“汉阴丈人”,言“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出自《庄子·天地》)。以“抱瓮”名其集,乃因“舍此则无以传神地体现结撰之蠢笨而已”(668页)。这不是自谦,而是先生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的真实写照。“今之治书学者,多神不定而逞心机,道不载而务游谈,空疏支离而欲建体系。视此,宝麟君抱瓮而羞不为也。”(华人德著:《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二○○八年版,305页)   “正是有了曹宝麟的研究,一些早已被遗忘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宋代众多文人的异代知己,“曹宝麟对他们生平的考证也填补了宋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研究的遗缺”(代序3页)。
  曹宝麟认为,“自苏轼、黄庭坚、米芾三杰崛起”,“宋代积弱的书坛才出现了新气象”(415页)。“米苏订交当在元丰五年(一○八二)”,“这次历史性的会见,对米芾来说,无疑是影响其一生名业的大事”,在宋代书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据温革透露:‘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老米对东坡始终如一的忠诚,尽管还有对以后仕途上提携的感恩在内,但在很大程度上当是出于这一点拨的报答。”东坡长米芾十四岁,“米之于苏虽不执弟子之礼,至少也是视为丈人之行的,他在人前人后始终保持着对一代文豪的敬佩钦仰之情”(127—128页)。
  苏轼为人豁达仁厚,朋友遍天下。就在“米苏订交”的次年,即元丰六年(一○八三),东坡在黄州又遇知己,有文可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夜游》,不足百字,堪称绝唱。每读此文,我都在想,与东坡一起缓行寺院,步月谈心的张怀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查遍手头资料,只检索到以下信息: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元丰六年六月,谪居黄州,营新居于江上,在其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即出于此(苏轼著、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朱怀春标点:《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九年版,208页)。苏辙有《黄州快哉亭记》。
  张怀民从何处,因何故被贬黄州?张怀民怎样的人生经历令苏轼发出“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我拨打电话,向神探“报案”。第二天,先生回复。这千年疑案,遂胜利告破。原来,先生是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四中发现的蛛丝马迹。宋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张怀民时任江宁府签书判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市政府的秘书,曾陷入一场官司。当时,吕嘉问是江宁府知府,亲自审的这个案子。后来,苏轼、张怀民均谪居黄州,因“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惺惺相惜。
  我被先生驾驭文献资料的娴熟功力,以及严谨的推理所折服。为扩大战果,我紧抓机遇,请先生以此为内容,创作一幅题跋书法作品:取《黄州寒食诗帖》笔意,书写《记承天夜游》全文,前者被推崇为苏书第一,创作于元丰五年(一○八二),后者乃东坡散文之精品,写于次年。以东坡笔意书东坡文,可谓“原汤”化“原食”。对张怀民的考证,则以小字作跋。
  一周之后,我收到了先生寄来的特快专递。打开信封,淡淡的墨香与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令我想起先生《晏庐自述》中的那句话:“我把自己定位为学者。学者就得写学者字。我所认定的追求是借助适宜的书写,再现一种古典的情调和一派精致的逸韵。”
  曹氏跋文,俨然法官出具的“判决书”,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右东坡谪黄州第四年事也,若持与初至寓定惠院所作《卜算子》词相较,心气渐平,岂非学佛有得故耶。张怀民时亦谪于此,仆考得即筑快哉亭之张梦得,又从东坡《水调歌头》题解知亦即张也。张氏《续资治通鉴长编》唯一见。元丰元年十一月辛未,其时为江宁府签书判官,既为安石党羽吕嘉问所疾,则与东坡之相善亦甚宜矣。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2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一年前的1月20日,看起来特没谱儿的特朗普,在世界人民瞪大的双眼中,力挫被美国精英阶层热捧的希拉里,正式就任美国的第45任总统。从此,1月20日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至少对关注美国发展的人来说是这样。  岁月倥偬,如今,在不少人还没完全适应特式执政风格之时,特朗普已经执政一年了。于是,西方各大主流媒体都对他做出了年度评价——“真人秀”治国、满嘴“跑火车”、“
此生我学的第一首古典诗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八十年前背誦的这首诗,至今仍然令我入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一种说快板的浅俗与平易,首先是春天睡懒觉,醒不了,这不像志士,不像有出息的优秀青年,不像加班加点的劳模,也不是花天酒地的少爷,不是沉湎于情色的狗男女,而是不折不扣的大俗人。处处听见鸟叫,在当时似乎不足为奇,一面不醒不觉晓,一面听鸟叫,不会是爱鸟环保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
斯坦福大学的“胡佛中心”藏有不少中国现代史文献,其中的《蒋介石日记》是近几年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者最为关注的。斯坦福的朋友说如果要看蒋的日记,登记后即可阅读。因为研究的需要,我想看的是“文革”时期的文献,暂时没有读蒋的计划。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说,熟悉这方面的人正好在休假,但他可以提供一份不完全的馆藏“文革”文献目录。我看他是华裔,便问可以讲中文吗?他说没问题。他很快给我打印了一份英文目录,我浏览了,
近年来,关于《良友》画刊的研究颇为丰富。但是很多研究都把它定位在对上海新都市文化中消费主义“现代性”的论证上,这是值得商榷的。《良友》画刊其实并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它的前后五任主编在走向主编位置时,只有周瘦鹃是著名文士,也是最不成功的一位,只做了八个月,而且大部分工作仍然是落在前任伍联德身上。据马国亮先生的回忆,第八期曾刊登一篇“礼拜六派”小说《颤动的心弦》,就有读者来信指责是淫秽小说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而且思维敏捷最容易形成新的联系和创造。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课题揭示别开生面,激发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文字题时,
一、底气来自编钟  一九九九年,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在湖北定制了曾侯乙式三十六件一套的编钟。运到那天,拆箱卸包,零件摊满一地。于少华教授带着几个学生,翻看图纸,正不知如何下手。其时在那里就读的我,恰好走进音乐系所在的“许让成楼”,见此场景,便想到编辑《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的经验,于是毛遂自荐,带领大家安装。先把两边佩剑青铜武士的支架撑起来,再架上蟠龙纹铜套加固的彩绘横梁。簨虡固定后,三层编钟,按大小顺
〔摘要〕“怕鬼恐惧症”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轻则不敢独处,害怕黑夜;重则“看见鬼”“鬼缠身”,导致身心俱疲。本文结合焦点短期治疗技术,对一名因“能见到鬼”而产生恐惧、心悸的男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地帮助他消除“怕鬼”的恐惧情绪,恢复放松、开朗的状态。  〔关键词〕怕鬼恐惧症;焦点短期治疗;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
关键词:说话技巧;沟通;善意批评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到好好说话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愉快心情;了解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说话之前要先想好,说话时不能急躁,而且要为别人着想;学会一些说话的技巧。  【活动对象】小学中年级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礼物、两种纸牌、题板  2.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3.教师课前对班长进行心理调查  4.邀请一位神秘嘉宾  【活动过程】  今天有幸
《远大前程》剧照《大秦帝国》剧照七八年无戏拍,曾靠送外卖为生  富大龙1976年出生在甘肃天水,7岁那年随爸妈来到了北京,但他跟周围的北京孩子总也玩不到一块去。下课后他就去少年宫学习武术、京剧、国际象棋。  1983年的一天傍晚,富大龙正在北京少年宫练武术,被北京电影学院韩刚老师偶然发现,于是,他成了电影《中彩》的两个主角之一。在拍摄中途,韩刚又将富大龙推荐给影片《少年彭德怀》。没想到,8岁的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