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又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地位,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很多新知的學习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如估一估、量一量实际物体有多长,用厘米、米做单位;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进位、退位)的算理的理解;有趣的图形的认识、拼摆等。课堂上进行学具操作,由于一年级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从把学具拿出来到收回放好至少要花几分钟的时间,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学具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费时较多;另外课堂上也很容易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教师难组织,很容易出现为省时间而匆忙进行或草草收场,没有真正达到操作的目的,比较低效。如何让操作达到帮助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鲜明的概念,理解算理呢?真正达到操作的目的?我选取了一年级下册教学中的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
【案例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位加)教学片断
学具准备:教师课前从学生的学具袋里事先拿出要用的小棒放到袋里。在课前1分钟分发给学生,让1、3、5、7列的学生放在桌子的右上角,让2、4、6、8列的学生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没老师的命令不许动。
在课件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师板书:25 4后,问:25 4=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自已先独立思考想一想,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可以摆小棒验证一下,不会算的请拿出桌上的小棒摆一摆,摆好后再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说好的,马上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看哪两个同桌最能干。
师:一、二、三,静下来。请小朋友赶快把小棒推到桌子的前面,不要去动。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摆小棒(请1生上展示台摆一摆)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
生:先摆2捆,再摆5根。因为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接着再摆4根。
师:25和4合起来是多少?这9根是怎么来的?
生:29。5根加4根等于9根。
师:(演示课件完整地摆小棒的过程)通过摆小棒,我们可以知道25 4等于多少?
拨计数器(请生站在位置上拨一拨)
师:先怎么样拨?
生: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也就是25。
生: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师:为什么要把4拨在个位上?能拨在十位上吗?
生:因为4表示4个一,不能拨在十位上,否则就变成加40了。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9颗珠子)
师:个位上的9颗珠子怎么来的?十位上的珠子呢?(课件演示个位5加4的过程)
师:通过拨计数器,我们可以知道25 4等于多少?(口算:先算5 4=9,再算20 9=29,所以25 4=29。)4和2能相加吗?为什么?你能结合展示台上摆的小棒说一说吗?
生:4根和2捆不能相加,否则就不知道是算6根还是6捆了,就没意思了。只能4根和5根相加。
师:再看算式,4和5是哪一位?根和根相加,也就是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捆没动过,也就是哪一位上的数不变?那你能完整地说一说,25 4怎么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师再抽2个基础差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要把4和5相加?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试一试:25-4。
【反思】
这一次操作,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知道了怎么算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我有序地组织了这次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序使用学具。操作活动中,应该有一个学具准备和使用结束后整理学具的过程。学具准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的主人,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为每一位学生都存放了学具袋。要用的时侯,给他们分样拿出,课上及时发放,保证了人人参与的权力。课上完后,让学生用橡皮筋扎好装入小袋子里,放入铅笔盒里。这样的有序操作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2、讲清操作要求。为了避免盲目操作、乱操作,在操作之前我讲清了操作的要求,先想好准备怎么操作,操作完后,再看操作跟同桌说说看,你是怎么算的,最后说完后,把学具放在桌子前面,不要去动。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呢?马上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如果有学生在老师没讲开始前操作,那就取消他操作的资格,养成听清要求再动手,不听清楚不动手的习惯。
3、反馈及时高效。在对操作结果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做到了及时高效。首先我在巡视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了部分学生的成果,在汇报时先汇报摆小棒,让学生上展台来摆一摆;后汇报拨计数器的,就根据节省汇报时间的原则让学生站在座位上进行展示,而我走到学生身边引导大家来观看并进行评价;最后汇报口算的,让生站位置上说,我演示课件。
【案例二】动手做二利用利用七巧板拼图案的教学片断
在用七巧板中的2块、任意几块拼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增加难度,让学生动手拼图案。
师:课件演示一条鱼。这个图案像什么?你知道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
生:由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拼成。
师:我想很快拼出这个图案,该怎么拼呢?
师:先看清鱼头是由2个大三角形拼成,鱼身用1个正方形、2个小三角形拼成,最后看鱼尾,是由1个平行四边形、1个中三角形拼成。(师边说边电脑演示)你们看清楚了吗?先拼什么再拼什么,开始动手吧!
学生很快地拼出了鱼。
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快速拼出其它的图案吗?比比看,哪组小朋友最先全拼好,举手先告诉老师!师用电脑演示另一幅图案。拼出来的小朋友还可以轻声帮助、指导一下你没有拼出来的同桌。学生都相继很快地拼出来了。
师:哪个大组第一名,既安静又快,全好了?第一名的大组加1颗星。最难关:用七巧板自己设计图案。刚才我们拼的图案其实都是根据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拼出来的。你最喜欢生活中的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你能用七巧板来拼一拼它们吗?下面请你自由拼图。
师:第一大组拼得既安静又认真,加1颗星。(其它组也跟着很安静认真地拼。)学生动手拼,有的拼出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有的拼出了在吃草的小兔等等。有的小朋友很能干,已经拼出他喜欢的房子了,师投影学生的作品,给胡霖俊加1颗星。(其它没表扬到的也抓紧时间拼。)
【反思】
学生很快地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拼的时候个个注意力集中,教室里很安静,拼完的时候,也是很有秩序,教室里也是很安静,我看到了高高举起的一只只小手,脸上写满了胜利、成功的喜悦。我下去巡视指导的时候,让我指导学生快速拼出图案,我都不如我的学生,我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能干。课后反思,也让我体会到了操作过程中的示范和点拨作用之大,评价的作用也不可少。
示范。新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并不是“自由”,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学具操作提供一个模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如何动手操作学习的对象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以免出现费时的现象。示范,既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示范,也可以请相对较好的学生先给大家做尝试性示范,还可以请同桌相对较好的给另一个同桌示范。
点拨。彼得克莱恩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基础规则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当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予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在适当的时侯给予点拨,如带有中介性的提示语或问题,一个词语或一个手势等。这既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评价。由于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完成同一项任务有快有慢。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评价的功能,管好、组织好动作快的学生,同时又要鼓励动作慢的学生迎头赶上。否则课堂会出现乱哄哄、很热闹的现象,不利于动作慢的学生的学习。因此,我就进行整个大组比赛,哪个大组完成得既对又快,拼好一个图案就加1颗星。在创意拼图时,哪个大组安静有序,也加1颗星,哪个大组吵闹、不用心拼,扣1颗星。有创意的小朋友及时表扬,及时奖励加2颗星。一看到加星,学生会马上做出好行为,停止不良行为。
【案例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位加)教学片断
学具准备:教师课前从学生的学具袋里事先拿出要用的小棒放到袋里。在课前1分钟分发给学生,让1、3、5、7列的学生放在桌子的右上角,让2、4、6、8列的学生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没老师的命令不许动。
在课件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师板书:25 4后,问:25 4=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自已先独立思考想一想,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可以摆小棒验证一下,不会算的请拿出桌上的小棒摆一摆,摆好后再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说好的,马上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看哪两个同桌最能干。
师:一、二、三,静下来。请小朋友赶快把小棒推到桌子的前面,不要去动。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摆小棒(请1生上展示台摆一摆)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
生:先摆2捆,再摆5根。因为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接着再摆4根。
师:25和4合起来是多少?这9根是怎么来的?
生:29。5根加4根等于9根。
师:(演示课件完整地摆小棒的过程)通过摆小棒,我们可以知道25 4等于多少?
拨计数器(请生站在位置上拨一拨)
师:先怎么样拨?
生: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也就是25。
生: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师:为什么要把4拨在个位上?能拨在十位上吗?
生:因为4表示4个一,不能拨在十位上,否则就变成加40了。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9颗珠子)
师:个位上的9颗珠子怎么来的?十位上的珠子呢?(课件演示个位5加4的过程)
师:通过拨计数器,我们可以知道25 4等于多少?(口算:先算5 4=9,再算20 9=29,所以25 4=29。)4和2能相加吗?为什么?你能结合展示台上摆的小棒说一说吗?
生:4根和2捆不能相加,否则就不知道是算6根还是6捆了,就没意思了。只能4根和5根相加。
师:再看算式,4和5是哪一位?根和根相加,也就是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捆没动过,也就是哪一位上的数不变?那你能完整地说一说,25 4怎么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师再抽2个基础差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要把4和5相加?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试一试:25-4。
【反思】
这一次操作,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知道了怎么算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我有序地组织了这次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序使用学具。操作活动中,应该有一个学具准备和使用结束后整理学具的过程。学具准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的主人,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为每一位学生都存放了学具袋。要用的时侯,给他们分样拿出,课上及时发放,保证了人人参与的权力。课上完后,让学生用橡皮筋扎好装入小袋子里,放入铅笔盒里。这样的有序操作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2、讲清操作要求。为了避免盲目操作、乱操作,在操作之前我讲清了操作的要求,先想好准备怎么操作,操作完后,再看操作跟同桌说说看,你是怎么算的,最后说完后,把学具放在桌子前面,不要去动。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呢?马上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如果有学生在老师没讲开始前操作,那就取消他操作的资格,养成听清要求再动手,不听清楚不动手的习惯。
3、反馈及时高效。在对操作结果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做到了及时高效。首先我在巡视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了部分学生的成果,在汇报时先汇报摆小棒,让学生上展台来摆一摆;后汇报拨计数器的,就根据节省汇报时间的原则让学生站在座位上进行展示,而我走到学生身边引导大家来观看并进行评价;最后汇报口算的,让生站位置上说,我演示课件。
【案例二】动手做二利用利用七巧板拼图案的教学片断
在用七巧板中的2块、任意几块拼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增加难度,让学生动手拼图案。
师:课件演示一条鱼。这个图案像什么?你知道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
生:由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拼成。
师:我想很快拼出这个图案,该怎么拼呢?
师:先看清鱼头是由2个大三角形拼成,鱼身用1个正方形、2个小三角形拼成,最后看鱼尾,是由1个平行四边形、1个中三角形拼成。(师边说边电脑演示)你们看清楚了吗?先拼什么再拼什么,开始动手吧!
学生很快地拼出了鱼。
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快速拼出其它的图案吗?比比看,哪组小朋友最先全拼好,举手先告诉老师!师用电脑演示另一幅图案。拼出来的小朋友还可以轻声帮助、指导一下你没有拼出来的同桌。学生都相继很快地拼出来了。
师:哪个大组第一名,既安静又快,全好了?第一名的大组加1颗星。最难关:用七巧板自己设计图案。刚才我们拼的图案其实都是根据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拼出来的。你最喜欢生活中的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你能用七巧板来拼一拼它们吗?下面请你自由拼图。
师:第一大组拼得既安静又认真,加1颗星。(其它组也跟着很安静认真地拼。)学生动手拼,有的拼出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有的拼出了在吃草的小兔等等。有的小朋友很能干,已经拼出他喜欢的房子了,师投影学生的作品,给胡霖俊加1颗星。(其它没表扬到的也抓紧时间拼。)
【反思】
学生很快地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拼的时候个个注意力集中,教室里很安静,拼完的时候,也是很有秩序,教室里也是很安静,我看到了高高举起的一只只小手,脸上写满了胜利、成功的喜悦。我下去巡视指导的时候,让我指导学生快速拼出图案,我都不如我的学生,我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能干。课后反思,也让我体会到了操作过程中的示范和点拨作用之大,评价的作用也不可少。
示范。新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并不是“自由”,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学具操作提供一个模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如何动手操作学习的对象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以免出现费时的现象。示范,既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示范,也可以请相对较好的学生先给大家做尝试性示范,还可以请同桌相对较好的给另一个同桌示范。
点拨。彼得克莱恩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基础规则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当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予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在适当的时侯给予点拨,如带有中介性的提示语或问题,一个词语或一个手势等。这既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评价。由于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完成同一项任务有快有慢。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评价的功能,管好、组织好动作快的学生,同时又要鼓励动作慢的学生迎头赶上。否则课堂会出现乱哄哄、很热闹的现象,不利于动作慢的学生的学习。因此,我就进行整个大组比赛,哪个大组完成得既对又快,拼好一个图案就加1颗星。在创意拼图时,哪个大组安静有序,也加1颗星,哪个大组吵闹、不用心拼,扣1颗星。有创意的小朋友及时表扬,及时奖励加2颗星。一看到加星,学生会马上做出好行为,停止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