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_t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改革的显著变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旁征博引,注重采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熟悉事例,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兴趣提高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它是学生学好各学科的重要前提。新教材在兴趣上大做文章,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它给我们老师提供了施展自己创造力的空间。经过对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整合,再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尝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引导学生参与认知过程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愉快、宽泛、合作、共振的学习气氛,积极引导、突出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四)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学生机械接受教师提供现成答案的状况为学生积极探索答案的状况。这些都很好地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一)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教学情境过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合作学习的任务、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是一个局外者、仲裁者。
  (三)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为追求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有的教师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但由于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把握这一教学的理念、操作规程,活动的目的、方向不够明确,在课堂上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情感交流,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导致讨论泛化、肤浅化,有的活动甚至变成了“活闹剧”。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进程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要学生的思想“动”起来,“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出现两极分化
  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灵活了,发言踊跃了,一节课发言的人次有时达到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面并不广,主要发言者只是少数活跃分子,课改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我表现,他们自然更努力地去学习,赢得老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们的掌声;而那些沉没寡言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课堂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能力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出现两极分化,离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目标越来越远。
  (五)教师变成了观众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一改过去的弊端,注重实践教学,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真正意义上领悟新课程的内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新课程的理念、观点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中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补充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才能让新课程真正走进课堂。
  
  [作者简介]
  松原市吉林油田第二中学历史教师,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历史系并取得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从事毕业班工作,任教期间,有多篇论文获奖。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作业是学生为巩固、提高学习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通常是在教师要求下,或学生自觉状态下进行的。而批改作业是在多种人之间展开的轮回交流,原因是作业涉及的人不仅仅是教师和做作业的学生本人,还包括了看他们作业的家长、检查作业次数的学校领导、拿他们作业进行比较的同学等等。那么,怎样的作业批改,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呢?我想说说自己实践中获得的一些体会。  一、 选择批改方式要揣摩并符合学生心理  学
对于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阳罗尼经》刻本,中国学者潘吉星、李致忠等先生已著文论证”,它是中国武则天时代于东都(当时称作“神都”)洛阳刻印的经卷。他们都指出,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