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挫折,靠爱与自由趟不过去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SHAW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电影……滋养了数代人的青春,但随着时移世易,已经渐渐远去。这种远去的风情,现在可能只有在朴树的《白桦林》、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中,还有一丝忧郁的回响。
  但今天,新生代的俄罗斯风情又一次燃爆了影院。影片中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每一个观众都禁不住笑叹:“果然是战斗民族!”是的,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也是一部以俄罗斯前花样滑冰冠军伊莲娜·别烈日娜亚为原型的传记电影。
  常言道,自古励志靠不住,套路也难得人心。一般来说,这种电影易拍难红。它为何能成为俄罗斯票房冠军,为何能燃爆中国影院?因为,它励志,却没猛灌鸡汤;它战斗,却不强打鸡血。

02


  它有亲情,却不煽情。女主的母亲,单身育女,中年早逝。按常理,电影该渲染她含辛茹苦、不畏生活艰难、为女儿树立好榜样。临终遗言,给女儿一大钵毕生难忘的鸡汤,女儿牢记在心,为实现妈妈的遗愿奋斗终生。
  这么好的鸡汤素材,导演一概弃之不用,只让妈妈告诉女主:“教练说,你拥有与众不同的天赋,摔倒不要紧,每个人都会摔倒。”只在孩子不断摔倒在冰上时,让妈妈与孩子一起卧冰,静静倾听冰下泉流的声音,倾听大地和天空的声音。
  妈妈从患病摔倒,到辞别人世,只有几个冷静的客观镜头,没有一句台词。但从女主悲伤却不彷徨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爱的力量已经溢出银幕。
  这力量,来自母亲的信任。信任,是孩子自由成长的精神源泉,是父母所能给予的最珍贵的爱。

03


  女主要长大了。她并不知道,她并没有母亲所说的天赋。她只知道,她爱花滑,爱在冰上自由飞翔。她吃了很多苦,汗水、冷眼和一次次失败。
  她也没有吃苦,女主成长过程中,电影欢快的音乐,跳脱的剪辑,证明了这一点。她脸上始终洋溢的从容的微笑,证明了这一点。谁说成长就要催泪?比起早先大火的《摔跤吧!爸爸》,本片主人公的童年更加坎坷、更为艰辛,却更快乐。因为,她所做的一切,没有人逼她。成长的套路,并不只有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为自己喜欢的事挥洒汗水,是幸福,不是辛苦。

04


  挫折总是要来的,正如爱情迟早要来一样。
  女主长大了,成了团队里拔尖儿的花滑公主。俄罗斯最优秀、最帅气的花滑男选手选中她,作为冲击世界冠军的搭档。然后,他们相爱了。金童玉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爱情与梦想向她招手。孰料,厄运也如影随形。在比赛临行前一晚,她遭遇致命的伤病,瘫痪了。男友离开了,另选女搭档。
  成长带来快乐,也会带来骄傲。骄傲到眼里只有自己,心里只能容下与自己相似的人。这一对璧人,彼此如是。彼此都理解对方的来与去,各自的目的,都是完成最好的自己。瘫痪在床的娜佳,眼中噙满泪水,却一句怨言都说不出来。除了给对方自由,她做不出别的选择。
  年轻的某个阶段,人总会关注自己更多一些。只是,靠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才能领悟这个道理,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05


  现实不是童话。再强大,再独立的人,遇到这种打击,都很难靠自己重新站起来。娜佳陷入了绝望。现实也是童话。命运堵死了大门,也会开一扇小窗。
  从这扇窗里跳进来的,是一个骄傲的娜佳从前不会正眼瞧一眼的废柴,一个瘫痪的娜佳现在不愿屈尊受助的痞子。他也不是自带雷锋的光环从天而降,而是被娜佳的教练一脚踹进来的。好在废柴从来脸皮厚,痞子从不怕尬聊。
  我当老師的时候,最喜欢性格活泼,有点小痞,但讲义气的男生。他们好像永远只活在当下,谁要是能让他们快乐,他们就能上天。他们要是想让谁开心,他们就有一万种办法把人逗乐。这个从娜佳的生命里最暗淡的窗口跳进来——跌进来——的活宝萨沙,就是这样一个人。
  娜佳命运轨迹的画风为之一变。虽然爱情的气息一点点飘来,但是没有甜言蜜语、你侬我侬、卿卿我我、深情浪漫,只有萨沙花样百变地作死和逗乐。娜佳瘫痪的脊椎,和已如死灰的心,硬生生被这个既不帅又不学霸,有一点痞有一点坏的男生逗醒了。
  她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被撩了。她,没有含羞,没有犹豫,直剌剌地说,我要怎样做,才能让你留在我身边。
  这时候,我仿佛听见旁边的女生也在说,我们也想要这样的男生。

06


  娜佳从轮椅上站起来了,又在冰上飞起来了。女神的光环回来了,梦想和成功又在招手。
  娜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教练跟她说,夺冠的机会来了,她眼皮也不抬,随口就说,我只想要快乐。
  萨沙却什么都不敢想。他痞,他坏,他脸皮厚,但他是学渣。学渣不可怕,就怕学渣动真心。一动真心就想做英雄,一想做英雄就会将逃跑当牺牲。这是学渣的致命伤,也是年轻人爱情里的致命伤。
  这个致命伤的病原体,跟某些父母的毛病的病因一样,就是“自以为是”——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不不不!我们相爱,你好不好,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反之亦然。
  我们不懂事的时候,只看得见自己,像任性的小孩儿。我们懂事的时候,自作主张地自我牺牲,像自负的父母。这样的懂事和不懂事,都不会让自己幸福,也不会让所爱的人幸福。
  信任、陪伴、快乐才是健康的付出,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只会给双方带来痛苦。唯有给爱的人以自由,给自己以自由,幸福才会源远流长。

07


  励志电影,总是以事业的巅峰为happy ending。体育励志片,如果没有国旗和金牌,仿佛一切就没有了意义。
  但俄罗斯人不再这么看了。萨沙和娜佳重新拥抱,一切就已圆满,电影就此定格。取消比赛资格,冠军金牌,女王皇冠……都不如掌声雷动中的纵情欢笑和深情一吻。
  快乐和真情比金牌重要,未来的路,比一时的风光更重要。最重要的是,没有挫折,靠爱和自由趟不过去。当代俄罗斯人,已经是崇尚直来直去的战斗民族。无须再背负沉重的宿命,不再有无边的绝望。
  深沉和忧郁,不再是俄罗斯风情的主调。希望进了影院的你,未来亦如是。
其他文献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则两皆无成。  师旷研习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多视”。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  这个故事是教我们做瞎子吗?不是,它只是鼓励我们专心,专心始能有成。“上天很吝啬,他只允许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很值得人们警惕。  为什么专心才会成功?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不肯专心。人生原是一场竞
配菜是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也决定成桌菜肴能否协调。    量的搭配    (1)突出主料: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时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应使蒜苗和韭菜占
让秘密在心底炼成珍宝。  学习,使人懂得秘密的可贵。  从小是喜欢保留秘密的人,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意识到珍贵的感受无法分享、表达。如果示众,它对一些人是甘泉,一些人是毒药。我们最终会成为持有秘密的人。每一次黑暗與光明、寂静与地狱之间的穿梭,都会成为道路上的无上加持。  人所经历的所有熔炉般的秘密的痛苦和祈祷,都是闭关洞。珍宝般的经历,可以在灵魂离开的时候被带走。这也是宿世业力的一部分的显示。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互动,它能够跳过语言文字,达到一种形而上的心灵沟通。我们日常的表演、音乐、绘画,大多都是讲故事,其目的在于透过故事,引发观众的某种心得或情绪。在这里,所谓的“艺术”只扮演了一个附属的角色,它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技术”而已。  二十世纪初,欧美的近代舞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纯艺术性的效果:舞者不再单纯展示自己美丽的脸部或身材,借助身体的舞动来表现某个故事的发展
  
在制作牛肉菜肴的过程中,牛肉经过严格的选料与恰当的加工方法之后,采取合适的“烹”法、“调”法,是保持并确保牛肉嫩度的“终极者”。  一般讲,牛肉的烹法分为两类:使用干热(烤、炙、煎、炸、炒)和使用湿热(煮、烧、焖、炖、煨)。通常要根据肉的嫩度,来决定牛肉的烹法。对于分档取料上,部位较嫩的肉,经常采用干热法保持嫩度;对于部位较老的肉,常常使用湿热法来软化结缔组织以达到致嫩的目的;否则,物极必反,影响
为什么烹制中的调味是决定一个菜肴正式口味的决定性步骤?相同的调料,为什么出自不同的手会有不同的味道?原本没有味道的原料,加入调味料后为何会香气四溢?菜肴的调味应该是在加热前、烹调中还是加热后?技巧在哪里?  调味是烹制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好的佳肴来。  调味的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因料调味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去。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出来的大批学子当中,他显得生气蓬勃,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  在一刹那间,我不知道该上前去请他接受访问,还是过街去向
与友人聊天的时候,偶尔言及徐梵澄先生,觉得有一种高远之气,我们这些俗人跟他不上。当年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时,我留意过徐梵澄寄给鲁迅的信件及诗文,印象很深。徐先生年轻时气盛,在鲁迅面前并不拘谨,自负的一面也是有的。比如他1931年在海德堡写给鲁迅的联句,是有一点六朝感觉的,而1936年旧历元旦致鲁迅诗,起笔奇崛,大有屈子与杜甫之风。他与鲁迅的友情,都在这些诗句里得到印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帮助鲁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