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秀媚中的平淡天真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恽寿平生平及生活经历
  恽寿平,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原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南国余民、青蓑钓翁、瓯香散人、南田草衣、东园外史等。恽寿平是清初杰出的画家,与“四王”及吴历齐名,合称为“清初六大家”。恽寿平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没骨花鸟画和山水画,但他的书法艺术也是颇有造诣的,用笔缓和干净,更兼平和清秀,秀逸雅致,自成一派,被称为“恽体”。常州名士李兆洛曾在《养一斋文集》中评价道:“于游行自在中,别见高雅秀迈之气。”他的诗书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被世人赞誉为“南田三绝”。
  恽寿平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的世家大族,曾祖恽绍芳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其父恽日初于崇祯六年得副榜贡生,遂久留北京,在京期间成为大学问家刘宗周的高足弟子。后因战乱入灵隐寺出家,乱定归里后着僧服讲学以终。恽寿平二十岁以前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乱中度过的,在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守城战斗中与父亲失散,恽寿平在参加建宁保卫战时被俘入狱,却阴差阳错做了总督陈锦的养子。汤修业的《赖古斋文集》记载:“南田初下狱甚苦,时有作画以消遣,会陈锦妻欲置首饰,令人画形模多不当意,或有言格能画者,特释之出。见其风神秀朗,进退从容,喜出望外,遂蓄为子。”可见恽寿平当时的艺术才能已有显现。经过一番周折后,恽寿平拜托陈家与父亲在灵隐寺相认,父子俩回常州定居后,二人皆忠于前朝,不事新朝,恪守名节。回乡后他时常随父讲学,空余时间卖画以供旦夕之需。父亲去世之后他便奔波于各商业发达之地卖画求生,其间颇辛苦。恽寿平终身不事权贵,性情率直,以至死后都无钱下葬,还是好友王翚相助办理丧事,他的卓然风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
  恽寿平早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其堂伯父恽向的影响,恽向,原名本初,字道生。他早年学董源、巨然,墨色浓湿,悬腕中锋,骨力圆劲,晚年师法倪、黄,用笔洗练。恽寿平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补足了自己早期创作训练和美学标准树立过程中的认知空白。在绘画实践中,恽向“正锋”及“一笔画”的思想对恽寿平也影响颇深,其中“一笔画”自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张芝变前人之法而成草书之势便一直讨论不断,原文这样记载:“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恽寿平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秉持着伯父的理念,以书入画,画有骨力,再融以画家自身的生命气象,即气韵,笔墨、气韵兼得才能脱离晚明清初画坛中的浓重匠气。
  二、恽寿平书法艺术的特点
  (一)恽寿平书法风格简析
  恽寿平书法作品尺寸以小幅为主,大幅比较少见,大字也少,相比小字韵味较弱。恽寿平的书法作品以山水画题跋、花鸟画题跋和诗稿手札、扇面为主。小字多写行草、小楷,偶尔也以章草题跋,南田的楷书行笔流畅,结构错落有致,字形富于变化、大小不一,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自然天真的姿态。南田的行草,自然疏朗、用笔清劲,若看原作,可以见其用墨偏淡,线条粗细变化丰富,从中产生和谐的韵律,充分体现了恽南田“在同处求不同,在似处求不似”的书学观念。他的章草取法《月仪帖》《急就章》,其中《急就章》以赵孟頫双钩本为临本,恽寿平有时也会在行草题跋中融入章草笔意,点画之间有秀逸洒脱之气。
  前人评恽寿平书法:“以王献之为体,以褚遂良为面,以黄庭坚为骨,陶冶而得其天。”恽寿平对褚遂良的作品临习颇多,他曾在《自临随清娱志铭跋》中题道:“褚河南书,人间流传有数十种,然笔法各异。《圣教序》二种近古隶法,与他书大异;又如右军之《兰亭》,他书即佳不能敌矣。昔无墨池研臼之功,十年模仿,绝不能得其笔意,以为缺陷事。”
  褚遂良书法风格端正、劲利、笔画瘦硬。恽寿平书法中的婀娜秀妍得于褚遂良,又得王献之的劲利展脱,最后融合黄庭坚的挺健,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恽寿平也临习过许多米芾之作,他曾在临米芾真迹之后题跋道:“家藏旧拓米南宫帖致佳本,偶客藤花书屋,试新颖,戏临数行,绝不能得其点画,惭愧,惭愧!”但相比米芾字的果断和节奏感,南田用笔更加缓和干净,平和中显露出一丝清秀。
  再看恽寿平的书风演变过程,南田学书先从楷书入手,后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草,其间又从魏晋入手,上溯秦汉,可见他广涉百家,并综合各家之长于自身。之后他又抛开“二王”,师法褚遂良,这使他的艺术风格在清初董其昌书风流行之时形成了一股清流。虽然恽寿平不直接学董其昌,但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曾这样评价董书:“用力之久,如贫瘠者饮药,今举体充悦光泽而已,不为腾益。”但他在趣味上继承了董其昌的清雅秀媚,这使他的一些作品显得不够厚重,好在有清气,故在清雅秀媚中回归平淡天真。恽寿平的书风变化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十岁前,这个阶段他的字形比较方正,转折硬朗,较为质朴,可略见其师法唐人的痕迹。第二个阶段是三十岁以后,这时他大量临习褚遂良和米芾的刻帖和拓本,用笔逐渐圆转秀润起来,点画之间更突出伸缩变化,字形跌宕起伏。恽南田书法中的潇洒俊逸之气也来自他对米芾的临习,但他的结构更为放松,比起褚遂良的紧仄之处更为平和、清秀。
  (二)恽寿平画跋
  在恽寿平的所有书法作品中,画跋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关键点,不仅因为他本身是个画家,南田的画跋风格也是随着画面风格而转变的,主要在于山水画跋和花鸟画跋之间的区别。启功先生曾对恽寿平山水、花鸟画跋的不同作出评价,他认为,南田在没骨花卉旁的题跋为了配合画面的彩翠斑斓常作极妍秀之体,但没有丝毫扭捏之态,此处结字在褚遂良和赵孟頫之间,大大方方,无不都丽。至于他在山水画跋中的题字,是南田本身最经意之作,山水画跋的字体接近于黄庭坚和倪瓒的风格,字的中心较为紧凑,四边外展,在庄重之中有潇洒之气,如吴带当风。这样郑重的题字往往见于他的山水画跋和一些重要的文章上,可见恽寿平内心中是更重山水画的。恽寿平在与好友王翚结识之前也一直致力于山水画,但后觉得与王翚风格相近,“自以材质不能出其右,则谓石谷(王翚)曰:‘是道让兄独步矣。格妄,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便舍山水而学花卉”。当他山水画中幽淡的情调融入没骨花卉画中时,表现出一种“逸气”,恽寿平的书法也受到这种整体审美趣味的影响。总体来说,恽寿平山水画跋多刚健,花鸟画跋多柔媚,在他不断提升艺术修为的过程中,字与画之间的磨合协调也达成了一种平衡,书法与绘画之间都在相互影响着。   恽寿平的绘画也对他的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墨彩精莹华腴,点画基本不出现白,可见他每一笔都写得平缓顺畅,这是只有画家才拥有的对质感和肌理的敏感。南田对书写用具也颇讲究,要选用精细光洁的纸,这与绘画对材料选择的高要求是分不开的。选墨也是极精,墨色无论浓淡必定要清透。因常写小而娟秀的字,南田对笔的要求也非常严苛,《玉几山房画外录》中记载:“南田先生每以精颖数十管陈几上,稍不中书,趣易之。故其书瘦硬遒逸,别饶风致。”
  他曾在题跋中写道:“书画一理,其用笔正同,不能求意。故一点一画能尽其趣,千岩万壑只在间架结构中。”恽寿平书法间的点画之趣带有他绘画作品中清媚润泽的特点,但是也因为他的绘画与书法关系紧密,文字间有一股“绮靡习气”。
  三、结语
  总的来说,从恽寿平传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擅长楷书、行书,早年的楷书较为精整,中年字偏方正,五十岁以后书风逐渐老劲,晚年有木强之态。南田书法主要受魏晋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褚遂良,北宋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经过大量临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灵动妍丽又不失圆润质朴的风格,这与他清逸自然、幽淡天真的画风浑然一体。恽寿平作为一个画家,对笔墨把握独到,以书入画,他笔下的万物造化尽在一点一画的间架结构中,其书法创作中又融入绘画清媚润泽的趣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对现代的学画者有着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唐 璐,1997年10月生,女,侗族,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综合绘画。
  肖 涵,1995年7月生,男,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综合绘画。
  参考文献
  [1]恽寿平,卢辅圣.南田画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2]蔡星仪.恽寿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杨臣彬.恽寿平早年事迹及年谱简编[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3):30-54.
  [5]王一红.恽寿平绘画思想探析[J].沧桑,2009(06):221-222.
  [6]罗海青.清初山水画大家恽寿平[J].美与时代,2009(10):60-61.
  [7]吕友者.恽寿平书画作品的市场价值管窥[J].艺术品鉴,2014(09):94-107.
  [8]朱万章.恽寿平画学成就述略[J].中国书画,2019(08):1-2,31-43.
  [9](清)恽寿平.恽寿平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10]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書店,1992.
其他文献
摘要:西夏钱币是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夏仁宗时发行的铁币具有地方特色,包头两处窖藏出土的钱币,都与金夏边界的贸易有关,是西夏货币流通的重要物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西夏铁币出土,西夏独特的历史面貌渐为人知。  关键词:包头;西夏铁钱;天盛元宝  西夏国(1038一1227年)位于我国西北,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首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存续190年。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史称西夏。蒙古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体系的日渐完善,文物保护在传播主流文化和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各地方博物馆虽然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但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文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职责出发,分析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总结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提出文物保护建议,以达到全面提高文物保护质量,提升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合理性,促进文物得到深化保护的效果。  关
期刊
摘要:湘西人民勤勞朴实,他们用自己聪明智慧的头脑在这片神奇的湘西土地上创造了名目繁多、瑰丽多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独树一帜,它是湘西最为经典、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特别依赖湘西地域文化活态背景生存发展。本文从湘西地区4个不同的应用领域入手,深度分析和探讨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湘西凤凰纸扎艺术;文化内涵;丧俗;巫俗;岁时节庆;庙
期刊
摘要:元代蒙古族一统中国,彼时中国处在蒙汉二元制的时代大背景下,倪瓒这位艺术家身处时代漩涡中,这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外部成因。独特的生平和曲折的经历,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内部成因。本文通过对其画作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倪瓒的画中境界—止水落花的寂寞。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寂寞之境的绘画不少,而倪瓒的画作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从美学角度切入分析,对寂寞之境展开论述并加以扩展,引出倪瓒画中寂寞世界的丰富内涵。  关
期刊
藏鉴有约  耕 生      ■粉彩描金寿字八仙纹碗  ■鉴评:王蔚华  此碗口径13厘米,底径5.7厘米,高6厘米。敞口,斜收,碗中间起一圈凸楞线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一周红彩描金寿字纹,下部:粉彩花卉暗八仙纹,两组纹饰均是祝颂长寿之意。圈足,底“大清咸丰年制”篆书红款。  咸丰在位十一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些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国力极度虚弱。
期刊
摘要:辽王朝的捺钵制度是以辽代统治者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终辽之世,实行不辍。这一制度对后世的金、元、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捺钵;游猎  一、捺钵活动的主要内容  辽朝的捺钵制度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称为春夏秋冬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四季会驻扎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辽史》都有详尽的记
期刊
摘要:青铜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财富自然是青铜器,它们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考古素材。玉器文化同样精彩纷呈,只不过相较于青铜器的高光时代,难免会有所黯淡。文章对在夏代传世文物中相对稀有、但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玉器文化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夏商玉器类比;玉兵;勾云纹  约4000年前,禹传位给亲生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对后世统治者影响深远。封建社会也遵循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期刊
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经过岁月洗礼的民窑青花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青花瓷经历了朝代更替、荣辱沉浮、风雨喧嚣,依旧泛着细腻而柔和的光泽,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赋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在青花中,山水纹饰独树一帜,元代就出现了青花山水纹饰,历经明朝,青花艺术不断赓续发展、开拓创新,完美地将传统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淡雅、清澈、温润的艺术特征,完美地诠释了“白
期刊
摘要:唐宋两个相邻的朝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还有仕女陶俑。从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陶俑数量远远大于宋代。从仅有的宋代仕女陶俑上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唐宋仕女雕塑的妆容、服饰及审美差异上分析两代陶俑的不同,并追根溯源,讲述其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仕女;仕女陶俑;仕女形象  中国雕塑艺术在远古时代已存在,人们通
期刊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创作者以手指、手掌、指甲、手背甚至手臂为工具,用肢体蘸取墨汁和颜料,然后直接在纸绢上进行勾勒、点染和涂抹等。据传,唐代画家张璪作松石“惟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后人认为这是有关指画最早的文字记载。但从唐代到清初,有关指画的记载很少,名家作品更是未曾见世,直到清康熙年间高其佩的出现,才为指画艺术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领域。高其佩不但画法特异,在使用工具上也进行了彻底变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