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青花山水的审美价值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经过岁月洗礼的民窑青花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青花瓷经历了朝代更替、荣辱沉浮、风雨喧嚣,依旧泛着细腻而柔和的光泽,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赋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在青花中,山水纹饰独树一帜,元代就出现了青花山水纹饰,历经明朝,青花艺术不断赓续发展、开拓创新,完美地将传统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淡雅、清澈、温润的艺术特征,完美地诠释了“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的艺术魅力,让民窑青花瓷山水纹路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瓷器。据此,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了民窑青花山水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民窑;青花山水;审美价值
  在我国瓷器艺术中,民间青花瓷器艺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瓷画艺术,青花艺术笔法潇洒、内容雅致、形式多变,因此深受文人墨客和百姓的青睐,是我国瓷器艺术中熠熠生辉的瑰宝。青花瓷艺术经过从唐到清的朝代更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发展,当前民间青花瓷器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方式和审美体系,在众多的民间青花瓷艺术形式中,青花山水艺术是流传最为广泛的。追本溯源,其与中国文人的性情是息息相关的。自唐宋以来,中国文人偏爱意蕴充盈、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写意画作,酷爱潇洒的山水写意画笔法、简单大气的构图,整个画作透露出的豁达明理精神和大气恢宏的气势,将山水写意画与青花瓷器融合在一起,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为瓷器增添美学价值,达到山水写意画与人文精神殊途同归的艺术境界,所以民间山水青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传,对后世民间青花山水的审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
  一、简洁清逸的文人价值
  如果说元代见证了青花的诞生,那么明清就是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受文人墨客画作的影响,青花山水在白底上,藏蓝色的笔触交叉错落,竖立有致,画面简洁、清逸,给人一种元明文人骚客的意蕴,散发出素雅大方、沉着耐看的色彩韵味和文化内涵[1]。我们以明代天启高士垂钓图为例(图一),纵观整个山水青花作品,画面有远山近水,山水画作中钓鱼人面对绿水青山,忘我地静心垂钓。整个山水意境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青花瓷器上面寥寥几笔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垂钓者轻松欢快的情感,整个画面形象生动传神、清新明丽、恬淡闲适,钓者休闲自在地在江边垂钓,意境妙趣天成,格调雅致脱俗。
  二、风格迥异的笔墨特征
  从青花山水瓷画的绘制风格看,其主要由点、线、面之间的变化衔接而成,使山水景色的意境得以展现,其绘制笔法与写意山水画异曲同工。经过不同元素之间的配合,画面富有律动和节奏感,画作疏密有致、变化万千,能够将青花山水画中的山石、植物描绘得极具内涵。同时,青花山水画中元素的距离、色彩的浓淡、位置的排列等各有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效果之间的转换和比较,使山水画中的意境得到印证和延伸,传递出不拘一格的美感。
  在民间青花山水瓷画中,线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元素之一,并且在技法应用上比较讲究,画作尝试依托线的写意特征,使画作在连接中具备律动之美,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灵活转换,意境悠远[2]。同时使用线条来呈现树枝、瀑布、湖水等富有动感的景物,使用线与线的疏密关系将景物的动感和强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利用曲线、点状线、放射线等线条形式,彰显景物的意志。通过分析研究明代民间青花瓷画可以看出,线条形式应用于主次的定位、空间的构造,并利用深浅不一的颜色,相互重叠或是重合,打造出整个青花山水画的空间感、虚实感,依托面与面的连接,给我们呈现出一种远近景色山势起伏的恢宏气势,还可以合理运用面,打造出虚实转换的山水趣味[3]。在绘制流水的过程中还可以用“留白”的方式,利点、线、面的结合,更好地绘出动静结合的山水画作,使整个画面具有动态感、整体性。我们以明·崇祯清远图(图二)为例,画作先勾线后晕染,线条大胆率真,分水随意自然。面与线的结合为整个画作增添了趣味性,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风格,让画作具有水墨丹青的感觉,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雅俗共赏的山水纹饰
  纵观明末时期的民窑写意青花山水,笔墨技术成熟,纹饰风格多样,从纹饰表达层面上来说,在同一青花山水瓷画中,一方面诗画结合,充分彰显了文人画气质;另一方面,整幅画作随性自然,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乡野风情,给人一种雅俗兼顾、情趣共赏的感觉[4]。比如明·崇祯羲之爱鹅图(图三),在青花山水画作中,远景采用细笔擦拭而成,之后再使用青花料晕染,灵活使用线条勾勒人物、山石,让人仿佛身处烟雾缭绕的云山之中,流畅的线条、凝练的构图赋予青花山水画面幽远的意境。
  我们赏析崇祯青花山水人纹罐(图四),圆弧绘制了山水纹饰,依山傍水的房屋中有两人,仔细观察可以看见水中依稀有水波纹,从近到远可以看到层峦叠嶂,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同时也表现出在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中,逐渐使用文人山水画的题词。又如崇祯青花山水高士图筒瓶(图五),这个碗的瓶腹部有一副全景式的山水纹饰,整个画作笔法精湛、大气磅礴,并且在空白处题诗一首。这幅画作的山水人物纹饰,为我们描绘了高士游春的景象,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地点明画意,二者互补,突出了情感,极大地影响了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风格。
  四、青花山水的欣赏价值
  民间青花山水瓷器画反映了客观生活,这种艺术绝对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它是生活的、创造的、环境的艺术。据此,在鉴赏民间青花山水瓷画的时候,主要通过直接感受接触青花山水瓷画的外在表现,在接触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推测、揣摩瓷画中不同形式表达的“内涵”[5]。在心灵上重现青花山水瓷画的特色艺术符号,依托独特的艺术方式或是艺术语言,讲述那个时代民间普通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表达出他们的创造和向往。我们以“青花山水渔耕人物碗”为例,碗身上绘制着人们辛苦耕作的场景,上述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同时也凝结了当时人们微妙的心理情感。在這个画作中,采用写意手法来表现钓鱼人“钓”的形态,进一步凸显出了主题“渔”,充分表现了钓者面对清澈河流、绿水青山静心垂钓的优雅情趣,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和静心舒适生活的向往[3]。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泱泱华夏、浩瀚青史,在熠熠生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间青花山水瓷画艺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种艺术是民间文人精神、民族精神、优秀文化的体现,赏析研究民间青花山水艺术有助于后代更好地掌握其绘制精髓,画作中蕴含的文化规律让后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激发再创作灵感,精准把握其中的艺术精神,对赓续或是弘扬民间青花陶瓷艺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通,冯云.晚明清初民窑青花山水画与文人画艺术特征辨析[J].陶瓷研究,2014(01):35-37.
  [2]矫克华,李梅.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审美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20,27(04):63-70.
  [3]吴庆文,詹伊梨,张弛衡.浅析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情趣[J].江苏陶瓷,2019,52(06):6-8.
  [4]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干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J].视界观,2019(07):78-81.
  [5]刘晓华,刘小娟.青花山水画的四时意象[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04):16-17.
其他文献
摘要:春秋战国,生逢乱世,社会思想的自由程度可谓空前绝后,人才辈出,哲学思想已达中华文化之顶峰。因此,流传后世的文物自然也反映了这种自由。文章浅谈战国时期的玉器,同时以玉之五德来阐述对玉之美的见解。  关键词:战国时期;玉器;玉之美  盛世需要统一的思想,以稳固阶级统治,这种统一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乱世很容易迸发不同的思想,既有百花齐放,也有百家争鸣。孔子说过“君子比德与玉”,可见古人对玉这种美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灯工玻璃工艺实践,探索玻璃材料语言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表达,以创作主题作品《保护》作为实践成果,运用玻璃材料充分展现主体情感,准确表达创作理念。  关键词:玻璃艺术;保护;材料语言  玻璃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融汇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玻璃本身含有多种表达特点,本文探索玻璃材料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的表达。  一、创作背景  (一)主题来源  玻璃是当今建筑、装饰、艺术等领
期刊
龙凤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中对龙与凤皆有所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能入渊。”“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见则天下大安宁。”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龙凤形象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融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理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
期刊
摘要:西夏钱币是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夏仁宗时发行的铁币具有地方特色,包头两处窖藏出土的钱币,都与金夏边界的贸易有关,是西夏货币流通的重要物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西夏铁币出土,西夏独特的历史面貌渐为人知。  关键词:包头;西夏铁钱;天盛元宝  西夏国(1038一1227年)位于我国西北,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首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存续190年。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史称西夏。蒙古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体系的日渐完善,文物保护在传播主流文化和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各地方博物馆虽然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但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文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职责出发,分析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总结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提出文物保护建议,以达到全面提高文物保护质量,提升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合理性,促进文物得到深化保护的效果。  关
期刊
摘要:湘西人民勤勞朴实,他们用自己聪明智慧的头脑在这片神奇的湘西土地上创造了名目繁多、瑰丽多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独树一帜,它是湘西最为经典、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特别依赖湘西地域文化活态背景生存发展。本文从湘西地区4个不同的应用领域入手,深度分析和探讨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湘西凤凰纸扎艺术;文化内涵;丧俗;巫俗;岁时节庆;庙
期刊
摘要:元代蒙古族一统中国,彼时中国处在蒙汉二元制的时代大背景下,倪瓒这位艺术家身处时代漩涡中,这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外部成因。独特的生平和曲折的经历,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内部成因。本文通过对其画作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倪瓒的画中境界—止水落花的寂寞。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寂寞之境的绘画不少,而倪瓒的画作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从美学角度切入分析,对寂寞之境展开论述并加以扩展,引出倪瓒画中寂寞世界的丰富内涵。  关
期刊
藏鉴有约  耕 生      ■粉彩描金寿字八仙纹碗  ■鉴评:王蔚华  此碗口径13厘米,底径5.7厘米,高6厘米。敞口,斜收,碗中间起一圈凸楞线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一周红彩描金寿字纹,下部:粉彩花卉暗八仙纹,两组纹饰均是祝颂长寿之意。圈足,底“大清咸丰年制”篆书红款。  咸丰在位十一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些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国力极度虚弱。
期刊
摘要:辽王朝的捺钵制度是以辽代统治者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终辽之世,实行不辍。这一制度对后世的金、元、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捺钵;游猎  一、捺钵活动的主要内容  辽朝的捺钵制度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称为春夏秋冬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四季会驻扎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辽史》都有详尽的记
期刊
摘要:青铜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财富自然是青铜器,它们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考古素材。玉器文化同样精彩纷呈,只不过相较于青铜器的高光时代,难免会有所黯淡。文章对在夏代传世文物中相对稀有、但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玉器文化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夏商玉器类比;玉兵;勾云纹  约4000年前,禹传位给亲生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对后世统治者影响深远。封建社会也遵循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