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34794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即在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两次融合,实现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构建起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26-02
  多年来,在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会计专业对该模式展开了大胆的创新探索,摸索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导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质及一般模式
  “理实一体”课程模式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至今已形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深厚教育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工作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受制于任何一种教学论或科学规律的约束,而应顺应企业生产的合理性。由此不难看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实质是以职业岗位为核心,通过行动领域的凝练,把典型工作任务内化为主题学习单元,进而展开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上述理论指引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有机融合。目前,该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较广,并被视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标准范式。
  但是,“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设计路径是单向的,指导理念是实现从“工作场景”到“课堂场景”的迁移。因此,它无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岗位工作任务是动态变化的,如何保证课堂场景的典型任务与实际工作场景高度契合?如何对课堂场景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工作任务的时效性、典型性特征?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了“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设想。其核心思想在于谋求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深度、全方位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表象上的,如通过配备会计实物、办公用品、账簿资料等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对逼真的工作实景。实质上,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会计工作场景典型任务的提炼;二是课堂场景工作任务的更新、完善。通过这种双向过程,保证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实用性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与“理实一体”的一般模式相比,“校企双向实景融合”增加了工作任务的检验、更新环节。这样,便可实现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通过该融合,课程开发者可进一步评估目标岗位的任务变化、能力要求等信息,对现有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职业岗位的新特征、新要求,并真正实现实践要求与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课程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共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阶段一: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融合
  该阶段以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依据不同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会计工作内容提炼、组合、优化为可供教学使用的主体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首次融合。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应围绕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如中小型企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展开,并通过以往就业信息的收集,对常见会计岗位进行汇总、归类,形成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特征的目标岗位或岗位群。如以中小型企业为例,日常会计活动主要涉及资金、账务、报税三方面,因此可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资金核算、会计记账、纳税申报三大类。接下来,教师应亲赴企业一线,对典型目标会计岗位展开调研。调研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单位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提炼同一会计岗位的共性工作任务;二是访谈对象层次要多样化,尽量获取不同视角的会计岗位工作信息;三是现场观察一线员工的业务处理过程。以税收岗位为例,岗位工作分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一线员工访谈、企业中高层座谈等途径,了解税收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内容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其次,现场观察税收岗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查看相关的工作记录,对在税收岗位中大量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任务进行总结,从而形成关于税收岗位的整体认知体系。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提炼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是在会计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提炼形成的具有明显岗位界限的工作任务集合。集合中的工作任务涵盖了不同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可体现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以税收岗位为例,该岗位的日常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流转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应纳税款核算,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表的填制申报及税款缴纳。由此,可将以上三方面内容以税种为界限汇总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如增值税业务、企业所得税业务等。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主要解决如何将提炼的会计工作任务加工为可供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加工的过程应遵循教学认知和组织的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基本单元设计的属性。以税收岗位为例,在典型工作任务集合为税收实务课程后,学习领域设计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学习目标。能够进行××税应纳税款的计算、涉税业务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工作;(2)学习内容。税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所涉及的三个方面;(3)学习时间。应根据各税种体系的繁简、学生认知的难易进行科学分配。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谋划与安排,也是学习领域设计的具体执行。为真实再现会计岗位的日常操作,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深度融合,学习情境设计应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做与学的有机统一。以税收岗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任务为例,可将其凝炼为四大学习情境:企业所得稅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纳税前准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制及申报。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任务导入——预备知识介绍——学生实际操作——任务分析及点评——任务总结”五个步骤展开,通过项目化课程结构安排,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阶段二: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融合
  阶段二是对传统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延伸,也是对已有课程模式的改进与完善。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动态变化的,而课堂学习情境一旦设计完毕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随着时间的迁移,势必会导致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定期对已有课堂任务素材进行检验、更新和完善,由此便产生了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融合途径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定期“主动型”融合,指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单位走访等途径,教师于每一学年末主动调查会计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将其与课堂场景任务素材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分析原因,进而完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更新及完善工作;二是不定期“被动型”融合,主要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岗位信息的不定期沟通,被动地获得关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最新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
  典型工作任务的检验及更新 依据融合的途径不同,典型工作任务检验及更新可分为“三方探讨法”和“单向反馈法”两种方法。“三方探讨法”是指在定期“主动型”融合中,课程实施方定期(每学年)将课堂工作任务与实施方案分别交由财务主管、会计人员审阅,三方就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典型性、完整性进行探讨,以反映最新实务岗位内容为目的,完成对典型任务的检验与更新工作。“单项反馈法”主要适用于不定期“被动型”融合,即通过听取企业的单向反馈甚至抱怨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盲点进行完善。如有企业反映,税收岗位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但却不会填制纳税申报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填制申报表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获取申报表的原始数据,如销售收入、投资收益、销售成本等,根源在于进行课堂任务设计时,很多数据是资料直接给定的,由此导致学生在真实的税收岗位上不知如何处理。针对该问题,我们对“所得税纳税申报环节”做了改进,增设了“申报表数据获取”的操作内容,从而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会填制申報表的问题。
  综上所述,“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构建起了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实现了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度和契合度,提高了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92-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申荣卫,台晓红.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6-2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1.
  [5]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6-118.
  [6]郑怡,杨柳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方案设计与思考[EB/OL].(2011-11-24).[2012-11-10]. http://www.wszyjy.com/contents/100/1021.html.
  作者简介:
  徐田强(1979—),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税收实务与会计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履行社会责任,应坚持办学公益性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和教师发展上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民办高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为例,对民办高职院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理性梳理。  关键词:社会责任;民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大国竞相发展的新型武器装备,最近俄罗斯承认正在研发“Kh-95”新型远程高超音速导弹,美国空军“AGM-183A”高超声速空射快速反应武器原型进行夏季测试(再次失利),法国也即将对其全尺寸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样机进行试飞。炫目的高超声速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机、导弹、炮弹等有翼或无翼飞行器之总称。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是高超声速技术的最
关于大学转型  在人类历史上,如果说几百年来以机器印刷技术为支撑的印刷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表征,那么近几十年来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电子文化的出现就标志着一个后现代社会的正式来临。在此大背景下,长期以来一直植根于印刷文化和现代性逻辑的现代大学的文化身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文化的机遇与挑战。诸多迹象表明,在电子媒介环境下,新興(电子)大学的兴起似乎也可望促成新一轮的“文艺复兴”。如果真的能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优化软件人才结构,增强信息教育实力,很多高职院校有系统地开展了Linux教学及人才培育工作。但是,目前的Linux教学内容存在知识点分散、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文从Linux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如何融合进行了探讨。教学实践证明,两者融合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职业资格标准;
摘要: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2008级学生为例,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并对顶岗实习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2-0022-03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
摘要:通过多形式、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在中职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多角度引入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不断引进企业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中职校园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互融及拓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62-02  中职教育的目标
摘要: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割裂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限制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知识之间的结合。STS教育强调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STS教育的实施可以克服或弥补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文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等几个方面对STS教育在物理教学实施并进一步完善物理教学体系做了论述。  关键词:STS教育;物理教学;教育目标 
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与妻子梅琳达·盖茨5月3日宣布将结束27年的婚姻。盖茨夫妇在发布到社交媒体的一份声明中说:“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努力挽救夫妻关系之后,我们决定终止婚姻。”声明说,他们将继续共同致力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工作。  比尔·盖茨1975年与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梅琳达于1987年开始在该公司担任产品经理。1994年,盖茨夫妇在夏威夷结婚。2000年之前,比尔·盖
摘要:数学不仅给我们以知识、力量,同时也给予我们安全感、幸福感。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本文通过对数学作用的分析,旨在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数学,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高职教育;知识;力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3-0142-02    身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我曾经问过许多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喜欢数学吗?”绝大多数学生跟我
摘要:在對当前本科和高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探讨了项目课程整体设计,并对有效完成《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