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面对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世界瞬间聚焦四川,大批媒体和记者蜂拥而至,我们的抗震救灾境外媒体记者管理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我还来不及为那么多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四川同胞去感伤、流泪,甚至来不及回家照顾还在余震的淫威中惶恐的老人和孩子,工作任务就如山一般地压来。
  5月12日下午3点刚过,我回到办公室就接到西班牙通讯社一位女记者打来的询问电话,其实那时我对“震中在哪儿,震级有多大,受灾程度”等等信息也一无所知,移动手机通讯完全中断,座机、小灵通和联通手机运气好时勉强还能打通,但我还是很认真、很负责地回答着这位记者提出的我能够回答的问题。当晚,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就风风火火地抵达重灾区都江堰。
  5月13日,大量的境外记者已经或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四川的各个灾区,那两天我的电话接得发烫,这些电话里有境外记者询问救灾进展的,有灾团亡报当地境外记者采访情况的,大家最大的感慨就是“境外记者来得实在太多了”。5月15日上午8点,我被紧急召去开会,会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侯雄飞点名要求我10点整出发,组织已在成都的日本NHK、《朝日新闻》、TBS、俄罗斯全国广播电视、卡塔尔电视、香港《明报》等境外媒体记者赴都江堰灾区集中采访,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波同志、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同志任组长全程指导。5月16日,国新办、外交部共同组织美联社、路透社等34家境外媒体赴绵竹、什邡等重灾区集中采访,记者们亲历了我们迅速开展救灾的感人场景,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坚强不屈。那天我们处里的同志都去了灾区,我一人值守办公室,电话铃声就没停过,我不停地接听电话,不停地解释和回答,到后来话都说不出来了,耳朵里全是铃声,本来电话没响,产生了幻觉,以为电话一直在响。这些电话有要求解决信号传输问题的,有要求解决进入灾区交通问题的,基于从事外宣工作十年来的责任心,我知道我的回答代表的就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说大点儿就是代表四川省,再大点儿就是代表中国政府新闻官员的形象,我必须用严谨务实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来电的每个要求。
  5月16日那天,境外记者最关心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灾区采访证件的发放,当时在灾区采访的国内媒体都持有由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统一印制的采访证,但境外记者没有此证。在这个时候,国新办领导的首肯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我们没有再等,于17日向在灾区采访的境外记者发出要求办理采访证的通告。
  我们对灾区采访证的发放标准和流程简单高效,只需记者本人持符合记者身份的有效证件,国外记者持J签证,港澳记者需持通行证和工作证,台湾记者持回乡证,我们核查登记后就发灾区采访证件。某外报在报道中称赞我们办证效率高,他说仅“五分钟就搞定了”。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记者们的理解和支持,即使为了办证专程从灾区采访前线返回也没有任何的不理解或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有利于他们在灾区采访的最有效途径。此举的效果实际是双赢,一来方便了境外记者的采访,二来我们也由此掌握了来川采访媒体和记者个人的大体情况,截至5月30日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新闻中心登记备案的就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132家媒体的547名记者。我们通过他们登记的移动电话、邮箱等,及时发去采访线索和信息。在当时那种交通不畅的情况下。我们主动提供的信息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后的事实让我暗自庆幸我们走对了,参加灾区采访的记者发出的大量报道,使国际舆论中充满对中国政府迅速救援的高度赞扬,对灾区人民表现出坚强的无限感慨,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的辛苦成为营造总体于我有利的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一份力量。
  因时间关系,我们制发的第一阶段灾区采访证没有持证人姓名、供职媒体,也没有编号等可区别的元素,灾区前线已经发现有借用的现象。为了保证灾区采访证的权威性和可区别性,进一步规范其使用,我们要求进入灾区采访的境外记者需持抗震救灾采访证。采访证正面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印章,左上角手写有持证人姓名和单位。如发现有借用采访证或无采访证进行采访的行为,将视其为非法采访,提出警告并限制其进入灾区。非法使用他人证件的,没收采访证并不再核发。于是,5月20日后前来办理的灾区采访证正面都有我们工作人员手写的记者姓名、所供职媒体、国别三项,本来很简洁大方的采访证由此变得粗糙和难看起来,就是这样一张张略显粗陋的灾区采访证却成了记者们曾经亲历灾难的见证物。后来换领第二代灾区采访证时,我们要求将原采访证退还,几乎所有记者都表示舍不得,要求保留这个珍贵的纪念。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1500人次境外记者到过四川灾区采访。地震初期是最高峰,赴川采访的境外记者实在太多,每家全球知名媒体都派出了强大记者阵容,除北京、上海等内地的常驻记者倾巢出动,还有东南亚、香港、澳门等地的记者,更有大量直接从国外总部飞来的外国记者。我们,临时办公地点实业宾馆都快变成了“联合国”,操各种语言的老外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地震后近一个月,抗震救灾工作已逐渐进入到恢复重建阶段,次生灾害、校舍倒蹋、救灾物质发放等等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为了保证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我们告知各灾区基层相关部门我们将启用新的证件,新的证件正面印有“中国四川抗震救灾采访证”字样,以及持证人姓名、性别、照片、媒体名称、有效期限、编号等内容;背面印有采访报道相关提示并加盖“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印章。同时在外交部、国新办的官方网站上发出换发证件通告,要求在四川灾区采访的境外记者于即日起到我们的办公地点换领新证,旧证作废,借换证过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达到了适当控制记者人数的目的。
  安排外国记者赴地震灾区采访事务,不仅使我收获了今后处理类似突发事件非常宝贵的经验,也结识了很多境外记者朋友。1个月,100天,半年,有的记者来了很多次,像老朋友一样。境外记者也是人,他们一样是有感情的,看到我们给他们精心制作的《采访提示》,他们很是感激,有一位香港记者说:“还有英文的!你们想得太周到了,太谢谢你们了!”有一德国女记者的《采访提示》被别的记者随手拿起,她急得大叫:“那是我的!”可见其重视程度。当他们看到我们忙得憮阵疲惫、面无血色的样子,看到我们安放在办公室里的简易沙发,得知我们每天就在这种条件下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对我们工作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谢。《苹果日报》前后以旅游者身份偷偷摸摸派来了十多名记者,后来我和相关部门去和他们直接接触时,有一名女记者说了句让我非常感慨和欣慰的话,她说“我们也是中国人,看到这么多人遇难,我们的心里也不好受,你们所做的大量有效的工作我们都看到了,我们这次的报道你可以去看看,都是客观的报道”。很少遇到讲不通道理的——这是我这次面对这么多境外记者最大的感受,所以我也要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
  
  (作者系四川省委外宣办宣传处副处长)
  
  责编:贺潇潇
其他文献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是外宣工作者今年面临的重要任务。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如何做好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6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的对外报道、如何借助境外媒体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当前背景下对外传播应注意的问题等
期刊
2008年中国的“神七”发射引起了海内外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大家风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成功报道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独特的视角细致地展示“和平中国”、“人文中国”以及“科学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一、正视复杂国际舆论环境,传播“和平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度,但“和平中国”的形象并没有被
期刊
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月1日,据估计有来自187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万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参加了朝觐活动,使得本次朝觐在规模上达到了历史之最。  在穆罕默德的年代,没有飞机可以将朝觐者在数个小时之内带到圣城麦加,而那时的朝觐者也无须面对如今由两百多万人造成的后勤难题和安全隐患。  今天,住在高档酒店里的朝觐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穆罕默德曾经率众饮用过的赞赞泉水,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在
期刊
2008年,在湖南出现了冰冻灾害及平江县“疑似华南虎”事件。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对机制,积极主动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以透明权威的信息发布掌握了舆论主动权。    冰冻灾害事件+及时发布新闻,成功引导境内外舆论    2008年1月12日至2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湖南省出现了长达20多天的雨雪、冰冻、严寒天气,严重的冰雪灾害造成了
期刊
编者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编辑的《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一书,为“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九本,由外文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该书以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这一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经典案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危机应对与信息管理、新闻报道的研究与思考、广播电视的作用与特点和抗震救灾与网络信息传播四个部分,对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分
期刊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本研究选取《经济学人》网站2007年4月至12月对华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以《经济学人》同年
期刊
作者简介 娄琛,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国内新闻采编室记者。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报道领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金融、军事、体育和外事等。《河南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三天后全部生还》、《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等4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作品。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新闻事件,也因为经历过艰难、悲伤、振
期刊
作者简历  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日报》特稿部任记者。报道的主要领域有文化艺术、民族宗教、人物、生活等等。2006年底到2007年初赴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采访穆斯林的朝觐活动,后发表《天房并不遥远——中国穆斯林的朝觐之旅》一文,2008年9月以此文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7年因《一个藏族村
期刊
热闹非凡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由于新任总统奥巴马的非洲裔黑人身份,美国“创造历史”地出现了首位非白人总统。少数族裔出任美国政府高官并不鲜见,如前国务卿鲍威尔、现任国务卿赖斯都是黑人,但是由民众投票选出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黑人,是少数族裔,而且票数创下美国历史上总统选举选民票总数最高纪录,则是非常难得。奥巴马高票当选,表明美国社会整体包容度的提升,以及全球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然而,这是否也
期刊
编者按:  赵启正,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赵启正《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一书,通过101个生动精彩的小故事, 以“话说体”方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对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让读者在小故事中,获得启迪,体会交往的智慧、敏锐和幽默。    “淡妆浓抹”未必“总相宜”    我多次出国,每次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