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房并不遥远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月1日,据估计有来自187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万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参加了朝觐活动,使得本次朝觐在规模上达到了历史之最。
  在穆罕默德的年代,没有飞机可以将朝觐者在数个小时之内带到圣城麦加,而那时的朝觐者也无须面对如今由两百多万人造成的后勤难题和安全隐患。
  今天,住在高档酒店里的朝觐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穆罕默德曾经率众饮用过的赞赞泉水,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在露宿穆兹代里法时忍受汽车尾气的污染。
  1300多年来,朝觐对于穆斯林来说从来都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每一年都会有人在朝觐过程申正常或非正常地死亡,但这并没有阻止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追随先知的脚步。
  在今年的25027朝觐者当中有9785名来自中国的穆斯林。现在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名字申加上“哈吉”二字了,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穆斯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宗教功课——朝觐。
  “第一眼看到天房的时候,我高兴得哭了。”来自青海的朝觐者,65岁的贾海成说。
  天房即“真主的房屋”,是麦加的一座白色建筑。全世界的穆斯林每天都朝着天房的方向礼拜,而朝觐的仪式也以环游天房七圈开始和结束。
  “我一辈子都在朝着天房礼拜。现在我亲眼看见天房了,还亲手触摸到它了,那种感觉真是没法形容。”贾海成说。
  来自甘肃的杨宗仁也在天房面前流泪了,虽然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朝觐之旅了。1994年首次朝觐以后,2000年他又带着七十多岁的父亲再次朝觐。父亲不久前去世了,这次他带着妻子第三次来到了麦加。
  “朝觐是真主交给我们的主命。如果安拉许可,我还会再来的。”53岁的杨宗仁说。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两千万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1.5%。中国穆斯林最早的朝觐活动可以上溯到明代(1368-1644)。近年来,中国朝觐者的人数增长非常迅速。
  除了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等等)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也加入了朝觐者的队伍。
  在拉萨清真大寺的阿訇阿里的率领下,二十位藏族穆斯林也参加了今年的朝觐。虽然藏族的主体信仰藏侍佛教,但是也有5000多藏族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他们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和昌都。
  56岁的阿曼努拉来自拉萨,他和妻子一起来到了麦加。他说:“我觉得朝觐比学习书本更有效。当我看到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麦加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伟大。”
  虽然阿曼努拉和妻子要为这次朝觐之旅花费将近6万元。他说他觉得很幸运能有机会履行穆斯林的这项义务。
  在麦加,除了阿拉伯语以外,各种语言的祈祷词都可以听到,包括汉语、藏语和维吾尔语。
  贾海成说:“我能用阿拉伯语做每天的礼拜,但是朝觐的祈祷词太长了,我只能用汉语念诵。这没有关系。安拉哪种语言都懂得。”
  这也是大部分中国穆斯林的想法。在朝觐过程中,朝觐者应该在每一次环游天房以及每一项其他仪式时都念诵不同的祈祷词。
  来自甘肃的朝觐者张世海说:“伊斯兰教没有规定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祈祷。用汉语祈祷能更准确地表达我自己。”
  大部分中国穆斯林都讲汉语,特别是占朝觐团三分之二的回族。而作为伊斯兰教徒,中国穆斯林也使用阿拉伯语的问候语“安赛俩目尔来孔”,即“真主赐您平安”。
  在中国,这种问候语是穆斯林之间确认身份的一种方式。在麦加,中国穆斯林也用它来问候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穆斯林。
  “以‘安赛俩目尔来孔’问候的时候,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觉得像兄弟姐妹一样。”张世海说。“如果要进一步地交流,我们就用手势。”
  中国的朝觐者们完成了朝觐所要求的所有程序,包括在赛法和麦尔卧之间奔走七趟、驻阿拉法特地以及射石驱邪等等。所有的男朝觐者都身披由两块未经缝制的白布组成的戒衣。
  “穿上戒衣以后,你就暂时抛开了现实生活。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当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穿上同样简朴的成衣,那种景象是非常,感人的。”张世海说。
  在穆兹代里法的仪式中,所有的朝觐者都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中露宿室外。黎明前,他们向来那进发,去进行“射石驱邪”的仪式。
  杨宗仁说:“朝觐肯定是很争苦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快乐。”
  在“射石驱邪”中,朝觐者连续三天朝着象征恶魔的墙壁投掷小石子。由于巨大的人流,在这个仪式中曾经多次发生踩踏事故。
  幸运的是,今年没有发生失控的事件,这要归功于沙特政府对举行“射石驱邪”的加马拉桥的扩建。现在扩建工程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朝觐者可以在上下两层同时进行射石。加马拉桥最终要扩建到五层,全部完工以后这里将能够容纳400万人。
  “来麦加之前,家人和我都担心‘射石驱邪’可能会有危险。现在我觉得很安全。”贾海成说。
  穆罕默德曾说,如果一个朝觐者“在朝觐的过程中既没有胡言乱语,也没有胡作非为,那么,他归来的时候,犹如初生的婴儿一般。”
  “大多数哈吉会变得比以前更加虔诚,但这还是因人而异。”来自青海的马成军说。“在朝觐之后继续实践伊斯兰教的信条是更重要的。”
  过去,由于路途遥远以及费用高昂,中国穆斯林很难有机会进行朝觐,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现在中国的哈吉越来越多,这个称号也不像以前那样特别了。朝觐已经成了中国穆斯林的一项普通的宗教功课。”马成军说。
  大多数的中国朝觐者会在沙特阿拉伯停留35天左右,其中包括一次去麦地那的旅行。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圣城,也是穆罕默德陵墓所在的地方。
  明天,第一批中国哈吉将启程返乡。到1月24日,中国哈吉将乘坐30架次包机回国。在离开麦加之前,他们将按照朝觐的程序到天房进行辞朝。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朝觐者的数量很可能会逐年增加。”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朝觐团团长杨志波说。
  
  朝觐——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
  
  朝觐,阿拉伯语为“罕志”(haj),原意是为指定目的而出发,特指穆斯林按照先知穆罕默德指示的方式到麦加进行的一系列特定的宗教仪式。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凡有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都应至少朝觐一次。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朝觐及其礼仪是由真主在先知易卜拉欣的时代规定的,而易卜拉欣受真主信任在麦加修建了天房。修建天房以后,易卜拉欣每年都到麦加朝觐。
  然而,易卜拉欣死后,朝觐的形式和目的都发生了变化。直到2000多年以后,穆罕默德才恢复了朝觐的仪式。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十多万穆斯林从麦地那前往麦加履行朝觐功课,井在那里发表了他的最后一次纲领性的重要讲话。不久之后,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
  在朝觐期间,所有男性朝觐者身穿由两块未经缝制的白布组成的戒衣,以显示所有朝觐者在真主眼中的平等地位。
  朝觐包含一系列的仪式。朝觐者先要环游天房七圈,并在赛法和麦尔卧之间奔走七次。这些仪式构成了副朝。正朝开始于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这时朝觐者离开麦加,到附近的米那山谷小住。
  第二天早上,朝觐者到阿法拉特平原驻一个白天,念诵赞词,向真主祈祷,并思考自己的生伞。日落以后,他们到穆兹代里法,并在那里捡小石子以便“射石驱邪”。
  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宰牲节这天,朝觐者开始向象征着恶魔的石墙投掷石于。这一仪式要持续三天。第一天的射石结束后进行宰牲献祭。这一天或第二天,朝觐者到麦加的禁寺环游天房。
  朝觐者必须在12日日落以前起身从米那返回麦加。最后,朝觐者在离开麦加之前还要进行辞朝,即再次环游天房。
  
  (《中国日报》2007年1月4日第20版)
  
  编辑:吴奇志
其他文献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社区有近1平方公里的世博用地,位于中山南路西藏南路口的社区世博广场正处在未来浦西世博园的入口处,称作“陆上大门”。世博会召开期间,预计将有大批中外宾客由半淞园路社区进入浦西世博园区,透过这“第一扇窗”领略上海风情、感受市民素质。为此,半淞园路社区率先启动了世博服务接待计划,设立10处接待点,100个接待团队,并招募1000户接待家庭,从社区、小区、家庭3个层面,以文化,艺术,生
期刊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对外传播》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张西平。    《对外传播》:
期刊
在5月22日召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评估会”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张惠珍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向在场的专家和同行介绍道:“这些都是海外媒体和读者对《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一书的反馈,这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她说,正是在推广计划的支持下,建工社与瑞士、法国、俄罗斯3家合作伙伴在短时间内交叉运作,赶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将这本书的中文版和外文版同步推出,最终在
期刊
首次全球智库峰会将在北京举行    2009年7月3日至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首次全球智库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为“共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本次峰会将有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位政要、学人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等约100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和国际组织将参加会议。    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在北京举行    2009年7月6日至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
期刊
编者按:在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中国对外媒体和媒体人不缺位、不失声,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逐渐具备的国际视野,更加注重新闻传播规律等都体现了中国媒体正在走向成熟。    岁末将至,回首本年度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不免感慨丛生;一路风尘走过来,真是不容易!  盘点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细察样品,深感我们国家更加成熟了,我们民族更加成熟了,与此同时,我们的媒体也
期刊
在信息化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主要的信息源,因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演变和进程。本文拟结合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报道,来分析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公关中的作用。    作用之一:危机预警    媒体预警是指在公共危机即将来临或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出警告。在这方面,大
期刊
初冬的一个上午,《对外传播》就韩国《中央日报》对中国关注的领域、2008年在华采访的感受等话题,专访了《中央日报》驻华特派记者站副站长张世政。  《对外传播》: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韩国中央日报社和驻华记者站的情况。  张世政:《中央日报》创刊于1965年,与《朝鲜日报》、《东亚日报》同为韩国三大报纸。现在中央日报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期刊、有线电视台、网络以及一些事业部门等等
期刊
编者按:2008年4月,达赖集团的代表Khen Rinpoche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演讲,当地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与其进行了直接对话。此事在当地引发了较大反响,《纽约时报》也刊登了题为《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他们祖国的形象而战》(Chinese Students in U.S.P1ght View of TheirHome)的相关文章。在这次对话中表现活跃的中国留学生徐实,以一个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的视角,撰文讲述
期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是外宣工作者今年面临的重要任务。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如何做好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60周年国庆庆祝活动的对外报道、如何借助境外媒体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当前背景下对外传播应注意的问题等
期刊
2008年中国的“神七”发射引起了海内外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大家风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成功报道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独特的视角细致地展示“和平中国”、“人文中国”以及“科学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一、正视复杂国际舆论环境,传播“和平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度,但“和平中国”的形象并没有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