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想起一出是一出。普通人这样任性,顶多被人嫌弃;公司老板没事抽风,顶多被下属抱怨;若犯毛病的是皇上,那就很可能毁掉祖宗基业了。
宋徽宗从兄长那里继承的是大宋的大好局面,而且从他执政25年来的各项表现来看,这分明是个圣君:他虽然爱好广泛,从琴棋书画到寻花问柳什么都玩,但每天不管玩得多欢,国家大事都不敢耽搁,当天要办的事绝不过夜;他用人不疑,每样项目上马,认准谁负责,就放手让人去干,宦官童贯领兵出征大西北,自作主张地烧了他的诏书,完全照自己的办法来,他也没追究,后来童贯果然大获全胜;他还勤于纳谏,襟怀好像唐太宗,有大臣给他提意见,唾沫横飞骂了一下午,骂得他饥肠辘辘撑不住,拔腿刚要开溜,硬被大臣拽住,龙袍都给扯破了,他也丝毫不怪,不但隆重表彰,还把破龙袍精心珍藏,说要以此自勉,再接再厉……
如此贤明的君主,为什么会闹亡了北宋呢?因为他想起一出是一出。
他有钱,既然有钱,不浪费就对不起钱。加上当时工作效率极高,于是他今天想盖豪华宫殿,立刻大兴土木;明天想把玩奇石异宝,那就向民间撒网搜刮……随便动个心思,就把下面折腾断腿。从江南运块石头进开封,顺风顺水也得花费巨额开支;有次,动用超级大船,运送一棵百年古树,却正碰上暴风,连船带树及上百名押运官兵全沉了海……类似场面,当时司空见惯。
经济上的雷事,大宋总算还撑得住;要命的是徽宗的这毛病愈演愈烈,还闹到军事上了。
大宋当时并不弱,特别在西北,多年碾压着西夏打,至宣和元年(1119年),已经完全占领横山(今属陕西榆林)地区,灭亡这个老对头就差临门一脚。就在这时,徽宗骤然叫停这个马上要开始分红的项目,硬生生要求“灭辽”这一新项目上马。
不破产不痛快,徽宗就是这么任性!早在宋军将士还在西夏流血拼命的重合元年(1118年),徽宗就派武议大夫渡海到辽东,与一穷二白的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然后大方地给钱、给粮食、给装备,亲手喂大了女真人。
等这“联金灭辽”的工程正式上马,反对声骤然四起:朝中几位重臣都反对,大宋的老朋友高丽也苦劝,说女真人那边是虎狼之国,千万别和他们来往。可徽宗的兴致丝毫不减,硬要人去办。本就是被瞎指挥过去的宋军先被方腊起义折腾,随后遇到的辽军又是驻幽云的精锐,结果三打幽州连连失败,在女真人面前再三现眼,极大地刺激了女真人日后南下的野心。
真正要命的是兴致勃勃的徽宗接下来闹的一出:刚刚还在和女真人联合灭辽,不料他又突然深切同情起已被打得灭国的辽天祚帝,写了热情洋溢的书信过去,邀他来汴梁养老。这封信落在了女真人手里。
早就对中原的繁华馋得流口水的女真人风驰电掣地扑上来。虽说有太原和汴梁的剧烈抵抗,但准备不足且指挥混乱的大宋最后还是沦陷了。一辈子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徽宗沦为战俘,客死在辽东,北宋也在他的不断折腾中变成了南宋。
充满艺术家气质的徽宗抽风也不奇怪。但基本没有业余爱好、工作一心一意、满怀伟大理想的皇帝是不是就能避开这毛病?不一定。比如17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卖命苦干,累到吐血的崇祯。
崇祯初年,大明的危机并不严重。崇祯的曾祖父隆庆在位时,北边整个长城沿线都打仗,南边六个省暴乱,沿海还闹海寇,财政窘得只够用一个月,是被认为明朝要歇菜的年头。困难到那种地步,大明都挺过来了,崇祯年间的困境按说也是可以度过的。
崇祯也曾对此满怀信心,登基后,从皇太极破关南下,到西北农民大起义,从绵延不绝的天灾,到捉襟见肘的财政,他件件都勇敢面对,咬牙解决问题。然而他“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毛病足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变成绝望。
西北农民大起义最后端了大明江山。其实早在崇祯六年(1633年),崇祯就有机会将这股烈火一次性扑灭。是年九月,在各路官军的联合围剿下,羽翼未丰的农民军被压制在武安(今属河北邯郸,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陷入重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精英都在这支队伍里,他们全都惊慌失措,因为指挥这个包围圈的主帅正是凶悍的曹文诏,此人作战水准和忠诚度都极高,突围、收买都无用,一旦他发动总攻,那就是农民军的灭顶之灾。
就在这关键时刻,崇祯下旨,把让农民军恐惧到战栗的曹文诏调到大同任总兵。
有人说这是曹文诏被小人告了黑状,也有人说是崇祯获得情报,皇太极即将对大同用兵,因此调曹文诏去救火。然而,即便皇太极即将对大同用兵,也可以先灭农民军,平了内患,再来对付皇太极。而最有能力解决掉农民军的当数曹文诏!谁知崇祯在这一关头想起了抗清这一出,就真这样办了。结果,取代曹文诏的将领昏聩无能,轻信农民军诈降,被农民军反戈一击,席卷西北的大乱终于变成席卷北方的大乱。
后来另一位剿杀农民军极得力的猛将卢象升在皇太极南下时临危受命,肩负抗清大任,崇祯刚委任他为总督天下兵马,又想起“万一将领拥兵自重怎么办?”,于是让心腹太监扣住关宁兵马,并拆分卢象升的兵马。最终,卢象升只剩了5000名残兵,在巨鹿悲壮地与清军血战,最终力竭殉国。
崇祯老这样抽风,破坏到手的好牌,让攻克京城的李白成在殓葬崇祯的时候还嗟叹了半天崇祯的辛苦。他其实不该嗟叹,该感恩。
皇太极也该对崇祯感恩。他屡次破关南下,却始终被关宁防线卡住喉头。崇祯十三年夏,皇太极13万大军兵临锦州。崇祯立刻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九镇13万精锐挺进辽东,松锦会战就此拉开战幕。战役开始,崇祯就明确了明军的战略:稳固防守,层层推进,发挥火器和资源优势,对付清军骑兵,打持久战,熬死他!这一战略效果极好。在之后的一年里,明军步步为营地前进,特别是崇祯十四年四月,双方博弈进入了白热化,清军轮番上阵猛杀,却越发顶不住明军脚步,明军的火炮差点端了多尔衮的老窝,皇太极更一度急得发病,鼻血流了数十碗。
就在这胜负将分的时刻,崇祯又想起一出:形势这么好,干脆决战,早点灭了皇太极吧!
于是,这场本需要集结15万军力和充足粮草才可正式启动的决战草草上马。仓促进兵的明军终于迎来松锦大败。
虽说在此战最后的悲壮厮杀中,曹变蛟(曹文诏之侄)也险些打掉皇太极的御营,将士们有“视死如归,鲜有乞和者”的血战气概,三万明军曾浴血突围而出,但大明的老底一次性赔光,再难回天了。
崇祯想起一出是一出地折腾,哪怕殚精竭虑,换来的也只是对大明王朝的加速断送。
后来有人总结,做多大的事,就得有多大的忍耐力,当了皇帝,脾气上来,就得忍住,千万不能瞎折腾。
编辑/安楠
宋徽宗从兄长那里继承的是大宋的大好局面,而且从他执政25年来的各项表现来看,这分明是个圣君:他虽然爱好广泛,从琴棋书画到寻花问柳什么都玩,但每天不管玩得多欢,国家大事都不敢耽搁,当天要办的事绝不过夜;他用人不疑,每样项目上马,认准谁负责,就放手让人去干,宦官童贯领兵出征大西北,自作主张地烧了他的诏书,完全照自己的办法来,他也没追究,后来童贯果然大获全胜;他还勤于纳谏,襟怀好像唐太宗,有大臣给他提意见,唾沫横飞骂了一下午,骂得他饥肠辘辘撑不住,拔腿刚要开溜,硬被大臣拽住,龙袍都给扯破了,他也丝毫不怪,不但隆重表彰,还把破龙袍精心珍藏,说要以此自勉,再接再厉……
如此贤明的君主,为什么会闹亡了北宋呢?因为他想起一出是一出。
他有钱,既然有钱,不浪费就对不起钱。加上当时工作效率极高,于是他今天想盖豪华宫殿,立刻大兴土木;明天想把玩奇石异宝,那就向民间撒网搜刮……随便动个心思,就把下面折腾断腿。从江南运块石头进开封,顺风顺水也得花费巨额开支;有次,动用超级大船,运送一棵百年古树,却正碰上暴风,连船带树及上百名押运官兵全沉了海……类似场面,当时司空见惯。
经济上的雷事,大宋总算还撑得住;要命的是徽宗的这毛病愈演愈烈,还闹到军事上了。
大宋当时并不弱,特别在西北,多年碾压着西夏打,至宣和元年(1119年),已经完全占领横山(今属陕西榆林)地区,灭亡这个老对头就差临门一脚。就在这时,徽宗骤然叫停这个马上要开始分红的项目,硬生生要求“灭辽”这一新项目上马。
不破产不痛快,徽宗就是这么任性!早在宋军将士还在西夏流血拼命的重合元年(1118年),徽宗就派武议大夫渡海到辽东,与一穷二白的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然后大方地给钱、给粮食、给装备,亲手喂大了女真人。
等这“联金灭辽”的工程正式上马,反对声骤然四起:朝中几位重臣都反对,大宋的老朋友高丽也苦劝,说女真人那边是虎狼之国,千万别和他们来往。可徽宗的兴致丝毫不减,硬要人去办。本就是被瞎指挥过去的宋军先被方腊起义折腾,随后遇到的辽军又是驻幽云的精锐,结果三打幽州连连失败,在女真人面前再三现眼,极大地刺激了女真人日后南下的野心。
真正要命的是兴致勃勃的徽宗接下来闹的一出:刚刚还在和女真人联合灭辽,不料他又突然深切同情起已被打得灭国的辽天祚帝,写了热情洋溢的书信过去,邀他来汴梁养老。这封信落在了女真人手里。
早就对中原的繁华馋得流口水的女真人风驰电掣地扑上来。虽说有太原和汴梁的剧烈抵抗,但准备不足且指挥混乱的大宋最后还是沦陷了。一辈子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徽宗沦为战俘,客死在辽东,北宋也在他的不断折腾中变成了南宋。
充满艺术家气质的徽宗抽风也不奇怪。但基本没有业余爱好、工作一心一意、满怀伟大理想的皇帝是不是就能避开这毛病?不一定。比如17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卖命苦干,累到吐血的崇祯。
崇祯初年,大明的危机并不严重。崇祯的曾祖父隆庆在位时,北边整个长城沿线都打仗,南边六个省暴乱,沿海还闹海寇,财政窘得只够用一个月,是被认为明朝要歇菜的年头。困难到那种地步,大明都挺过来了,崇祯年间的困境按说也是可以度过的。
崇祯也曾对此满怀信心,登基后,从皇太极破关南下,到西北农民大起义,从绵延不绝的天灾,到捉襟见肘的财政,他件件都勇敢面对,咬牙解决问题。然而他“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毛病足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变成绝望。
西北农民大起义最后端了大明江山。其实早在崇祯六年(1633年),崇祯就有机会将这股烈火一次性扑灭。是年九月,在各路官军的联合围剿下,羽翼未丰的农民军被压制在武安(今属河北邯郸,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陷入重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精英都在这支队伍里,他们全都惊慌失措,因为指挥这个包围圈的主帅正是凶悍的曹文诏,此人作战水准和忠诚度都极高,突围、收买都无用,一旦他发动总攻,那就是农民军的灭顶之灾。
就在这关键时刻,崇祯下旨,把让农民军恐惧到战栗的曹文诏调到大同任总兵。
有人说这是曹文诏被小人告了黑状,也有人说是崇祯获得情报,皇太极即将对大同用兵,因此调曹文诏去救火。然而,即便皇太极即将对大同用兵,也可以先灭农民军,平了内患,再来对付皇太极。而最有能力解决掉农民军的当数曹文诏!谁知崇祯在这一关头想起了抗清这一出,就真这样办了。结果,取代曹文诏的将领昏聩无能,轻信农民军诈降,被农民军反戈一击,席卷西北的大乱终于变成席卷北方的大乱。
后来另一位剿杀农民军极得力的猛将卢象升在皇太极南下时临危受命,肩负抗清大任,崇祯刚委任他为总督天下兵马,又想起“万一将领拥兵自重怎么办?”,于是让心腹太监扣住关宁兵马,并拆分卢象升的兵马。最终,卢象升只剩了5000名残兵,在巨鹿悲壮地与清军血战,最终力竭殉国。
崇祯老这样抽风,破坏到手的好牌,让攻克京城的李白成在殓葬崇祯的时候还嗟叹了半天崇祯的辛苦。他其实不该嗟叹,该感恩。
皇太极也该对崇祯感恩。他屡次破关南下,却始终被关宁防线卡住喉头。崇祯十三年夏,皇太极13万大军兵临锦州。崇祯立刻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九镇13万精锐挺进辽东,松锦会战就此拉开战幕。战役开始,崇祯就明确了明军的战略:稳固防守,层层推进,发挥火器和资源优势,对付清军骑兵,打持久战,熬死他!这一战略效果极好。在之后的一年里,明军步步为营地前进,特别是崇祯十四年四月,双方博弈进入了白热化,清军轮番上阵猛杀,却越发顶不住明军脚步,明军的火炮差点端了多尔衮的老窝,皇太极更一度急得发病,鼻血流了数十碗。
就在这胜负将分的时刻,崇祯又想起一出:形势这么好,干脆决战,早点灭了皇太极吧!
于是,这场本需要集结15万军力和充足粮草才可正式启动的决战草草上马。仓促进兵的明军终于迎来松锦大败。
虽说在此战最后的悲壮厮杀中,曹变蛟(曹文诏之侄)也险些打掉皇太极的御营,将士们有“视死如归,鲜有乞和者”的血战气概,三万明军曾浴血突围而出,但大明的老底一次性赔光,再难回天了。
崇祯想起一出是一出地折腾,哪怕殚精竭虑,换来的也只是对大明王朝的加速断送。
后来有人总结,做多大的事,就得有多大的忍耐力,当了皇帝,脾气上来,就得忍住,千万不能瞎折腾。
编辑/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