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

来源 :哲学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中国,“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性焦虑.青年人为何“躺平”,如何变“躺平”为“挺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躺平”现象产生之外因主要是当代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主要是其生命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后者表现为躺平者的“空心病”和“三观”问题,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价值观.青年人要走出“躺平”之困境,打造昂扬挺立之人生,需要以人之“贵”“灵”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挺立时代潮头;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修德进业,担当责任使命;以时中之智慧走出“内卷”与“不公”,突破制度瓶颈;以经典阅读和反思构筑信仰与价值观,激发青春活力.概言之,要疗治“躺平”之“疾”,既需要社会消除“内卷”,构筑公平机制;更需要青年个体安顿心灵秩序,重建人生意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其他文献
2021年6月4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协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学术研讨会",以线下会议的形式在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建构"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和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发言和热烈的讨论.
期刊
在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审理中,“接触加实质性相似”被认为是认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的一种规则.文章以东阳市乐视花儿影视公司诉蒋胜男等侵害著作权纠纷案中原、被告不同的诉辩主张所蕴含的不同思路作为切入点,结合侵权构成要件,指出“接触加实质性相似”规则仅是认定被诉侵权作品是否使用了权利作品的一种盖然性判定方法.当抗辩方提出关于权属有约定在先的合同抗辩时,意味着需要审查权利是否受到侵害这一侵权构成要件是否成立,此时应当先对合同约定的事实予以审查,权利是否受到侵害的相关事实优先于“接触加实质性相似”相关事实的确认.
利用算法技术监测涉嫌侵权信息、发送侵权通知、处置涉嫌侵权信息已成业界常态.算法实施下,《民法典》第1197条的“知道”应解释为“实际知道”“推定知道”和“视为知道”;“应当知道”应回归“应知而未知”的固有涵义,且至少应考虑网络服务提供者:以算法技术主动向用户推送内容链接或发布内容信息的,就其主动推送或发布的信息承担注意义务;知道某个侵权行为存在的,对已知作品的其他类似被侵害行为负有注意义务;对版权人事先提供的供版权过滤比对的权源性作品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
文章考察了美国最高法院最新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分别介绍其在2020年度审结的包括甲骨文公司诉谷歌公司软件著作权侵权案在内的3件知识产权案件的事实和判决理由,并就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专利行政法官与双方复审程序、专利让与人禁止反悔规则等法律问题作出评析,最后指出它们对美国乃至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与实践的影响以及对于我国的参考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年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仍未正式建立,亟需加强研究,加快工作进程.本文围绕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建立相关制度的难点和要点,以及当前环境下如何科学有效推进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证,比较研究了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调查及评估制度现状,提出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并从如何有效开展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塑造着人与社会.在伦理道德领域,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引发了剧烈的伦理冲突,特别是对人自身的道德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直面这些尖锐的新问题、新挑战,既有的一些伦理原则彼此缺乏联系,并没有作出应有的整体性回应,同时又很少顾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伦理支持.立足于智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智能化趋势,在准确研判其伦理后果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以人本原则为核心、包括公正原则和责任原则在内的整体性的伦理原则体系.它力求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予以
与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要求相似,龙树“万法皆空”的主张也不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首先并主要是一种方法论的筹划.如果笛卡尔不是确切意义上的怀疑主义者,那么龙树也不是确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者.“空性”之所以超越了有无的本体论思考,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摒弃或悬搁所有执着的方法论操作.事实上,“空观”不是对哲学见解的断灭,而恰恰就是哲学见解,即笛卡尔式的方法论沉思.这也与胡塞尔所说遥相呼应——哲学的使命在于,通过追问使自己不拘泥于传统的、事先给定的前哲学的世界理解.“缘起性空”因而恰恰意味着对传统的、事先给定的
符号奠基问题(Symbol?Grounding?Problem:?SGP)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由认知科学家哈纳德提出,意指在不借助外部中介的条件下,一个纯粹的符号系统应如何获取意义?目前为止,SGP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以哈纳德的杂合系统为代表的认知主义方案;第二,以布鲁克斯的物理奠基策略为代表的生成主义方案;第三,以福格特等人为代表的指号学方案.但是,这些解决方案都受到了塔迪欧和弗洛里迪的批评.他们提出了“零语义承诺”,即要求这些方案不能借助任何形式的内在主义(innatism)和外
《庄子》内七篇中涉及身心关系的诸多层次.依循《庄子》的内部逻辑,可以探寻《齐物论》中表示意识或主体性的概念——如吾、我、心、真君、真宰等——在使用时的层级关系.唯识学对心意识层次的划分,则有助于厘清《庄子》中主体性相关概念的层级脉络,并获得对“蝴蝶梦”和“物化”内涵的重新解读.
不同于存在主义将人构想为被抛入世的孤独存在者,精神分析从一开始便将人置于家中进行考察,认为人在根本上便是有家、在家且恋家之人.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家首先是作为家族世代传递的无意识结构,具有赋予每个主体以其独特身份与位置的重要功能,是人由个体转化为主体的首要场域.作为主体的人往往不仅生于且终于、困于也成于作为一种情结的家中,而且正是对这种家情结的升华,造就了诸如“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使得“国”在文化无意识层面有可能成为“家”之命运、结构与功能的延续、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