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文化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27
  摘 要:舞蚕灯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西龙潭地区并具有典型传统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活动,其源于“神蚕”保护庄稼而丝尽身亡的传说。蚕灯的造型和组织形式极具特色,是龙潭人对龙图腾和神蚕崇拜最形象的体现,寄希望借助舞蚕灯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让抽象的繁衍情结和生命意识得以物化,升华了对美的艺术追求,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瑰宝。
  关键词:蚕灯 民俗文化 龙潭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c)-0127-03
  由16个民族汇聚成的湘西龙潭地区拥有古朴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民族底蕴,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龙潭的“蚕灯”运动就是一项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活动,是以民间“灯”艺术运动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具有龙潭文化特征的民间文化活动,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追求。2009年,蚕灯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了“蚕灯”协会。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对舞蚕灯运动的研究十分薄弱,对其历史考证、组织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缺少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与研究。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舞蚕灯这一世上独一无二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动进行分析,旨在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民俗艺术资源,以便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状态,也为更深入地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龙潭“舞蚕灯”的渊源及组织形式
  1.1 “舞蚕灯”的产生与发展
  舞蚕灯的历史已无文史资料记载和考证。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舞蚕灯源于一个神话传说—“神蚕”源起说。龙潭张姓祖先因小黄的地理环境条件适宜种桑养蚕,于是定居此地。明弘治年间的一天,一群害虫从天而降吞食庄稼,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紧急关头,一位老人急中生智:“先祖遗孀遇难时传说是杨泗组神显灵所救,大家可以去乞求他。”翌日凌晨,飘落在庄稼上的蚕吐丝卷死全部害虫,蚕也丝尽身亡。有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为感谢神灵赐福,乡亲们商定把蚕做成灯取名“蚕灯”。从此,“蚕灯”在当地代代传承,表演技艺日趋精湛,后发展到分房头不分姓氏。舞灯时间根据“神蚕”鏖战和祀祭杨泗祖神都是三天三夜而定,即每逢春节的十四、十五、十六日三个晚上舞灯,后改为初十前舞三夜灯,后来也有舞五夜的。总之,只能舞成单日。
  1.2 “蚕灯”的制作
  蚕灯的制作十分考究,极具地方民族特色。龙潭人根据对中华“龙”和当地“神蚕”的崇拜创造出龙头蚕身的“蚕灯”。蚕灯的工艺精巧复杂,须耐心细致,心灵手巧,分步分项、分件单做,汇成一体。每串灯需破蔑、扎灯头、扎蔑圈、连圈、装灯板、灯把、缝灯等七道工序,需用到楠竹、木头、棕绳、彩纸、布匹等材料。
  蚕灯形似成熟期春蚕,能伸缩活动,内用竹篾织成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做骨架,外蒙白布,全长530 cm,分头、身、尾三段。龙头是用细竹蔑、彩纸、宝灯做成,只是根据龙潭当地民间习俗—口里含宝,故对蚕灯的嘴进行艺术加工,在红色的蚕嘴上衔接一颗宝珠,使嘴变长。身尾由36个蔑圈连成,(蔑圈的规则是:颈、尾圈直径0.3 m,蚕身圈为0.4 m,尾为尖扁形,由小竹子构成,长0.8 m。)内系4根长棕绳连接,灯内点30支蜡烛照明。(如图1)
  做蚕灯的步骤:龙头单独制作。身尾制作为先扎好36个蔑圈,后用绳连起来,在灯肚上扎98个发烛木灯板,固定头、身、尾三个木灯把,再用凉快白布蒙起灯的两边,裹着尾巴,就成了一串蚕灯。
  1.3 “舞蚕灯”的组织形式
  舞蚕灯形式古朴独特,丰富多彩。蚕灯在蚕首部位有一根约1尺长的手柄供舞者执掌,蚕腰蚕尾则没有手柄,而是被舞者提在手上。舞动中的蚕灯几乎是贴着地面蠕行,因此,蚕灯的舞者表演时大多是用采用蹲马步的步伐,尽量把身子压低来进行表演。
  舞蚕灯有严格的程序步骤:出灯—演灯—蒇灯。
  出灯。出灯是蚕灯日中一种民间舞蚕灯的表演形式,主要内容就是护送神蚕去江边吸水。出灯,要敬神、解秽、开光后,才能舞动,须经历“三抬头,三低头”的流程。选择在舞灯前吉日良辰的夜晚,通过江边“吸水”,祈祷神蚕显灵,预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龙头蚕灯”在青年男女的簇拥下缓缓而来,最前面的是锣鼓、唢呐队和由少童举着的引路排灯(包括鲤鱼灯、猴子灯、雄鸡灯、元宝灯、方灯等),紧跟着是一个逗龙宝灯, 逗引着两对夫妻的“龙头蚕灯”徐徐前进, 后面尾随的是一个全身着红的小“龙头蚕灯”。整个出灯行程中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村寨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如图2)
  演灯。表演时,蚕灯由三人合舞一串灯,一人舞头,一人舞身,一人舞尾,并由一人挥舞长柄红色绣球在前逗引。两串为一组,一公一母,星夜蠕动,恍如神蚕下凡。演出时蚕灯须成双成对,不限组数,最多时达到48组96串灯同舞,场面及其热闹。舞“蚕灯”表演动作优美,技艺高超,头尾相顾,能屈能伸,玩转灵活;“蚕灯”舞时齐头并排起舞,有时还做一小“蚕灯”在后尾随。表演套路有室外和室内之别,室外有“二龙抢宝望楼台”“春蚕上树”“蚕过桥”“太极图”等,室内表演有“双挂门”“三招财、三招宝”等。如今,集祭祀、祈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舞蚕灯已成为龙潭人最受欢迎的艺术表演项目,整个表演分为十个花节: 即“蚕戏水”“蚕过桥”“夫妻缠腰”“春蚕上树”“二龙抢宝”“二龙登楼台”“双关门”“太极头”“双抱子”“蚕睡觉”等。舞灯场面是:锣鼓开道,单个的洋灯笼、牌灯、故事灯、宝灯紧随其后,接着是“蚕灯”,最后面是乐队。
  蒇灯。蚕灯舞完要“蒇灯”。蒇灯在江边,灯头对江水且列队排好,敬神解秽打挂后锣鼓鞭炮齐鸣,将灯扔入水中,点燃灯头,就算舞灯结束,来年再起,代继代传。
  2 “舞蚕灯”的文化内涵   2.1 图腾崇拜思想
  湘西龙潭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于落后的地区,这里地大山深,疆隅绣错。商代,属楚“鬼方”地域。唐虞之时,亦有“蛮地”之称。龙潭张姓祖先因其地理环境条件适宜种桑养蚕,自此与蚕结下情缘。但三年两旱,蝗虫频发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到农业收成,龙潭人生活状况艰辛。新的流寓之地,生存环境的险恶和种种不可预知决定了龙潭先民要开基创业、繁衍子孙、生存发展,就必然在心理上更多地祈求神明的保佑,寄希望于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消除一切灾难。因此,龙潭先民开始了对龙图腾及神蚕的崇拜和歌颂,并在漫长的龙潭文化形成过程中, 在蚕灯设计中把蚕头设计成龙头形象,使得蚕灯从整体上看类似中华龙灯的造型。在舞蚕灯表演过程中,也体现对图腾崇拜的文化特征。舞蚕灯中的“双关门”“礼节舞”“太极图”“蚕灯缠腰”“拜四门”等动作,就是从春蚕平时躯体的扭转、抖头、昂首挺立相互纠缠等神态中提炼出来的。“上路舞”“双蚕上树”“双蚕过桥”“双蚕吃叶”等动作,则是取形于春蚕寻觅桑叶时的神态。 “龙头蚕灯”变成了理想化、美好化的典范,龙潭人视其为驱灾除害、风调雨顺、吉祥太平的象征。
  2.2 求生存逐发展思想
  在龙潭地区的舞蚕灯活动中处处浸染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龙潭人借助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让抽象的繁衍情结和生命意识物化在舞蚕灯这一民俗中。如“蚕过桥”,表现出夫妻恩爱共建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如“春蚕吐丝”“莲花盛开”、彩纸表面看来似乎关联不大,实际通过比喻、类比、隐喻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即表达同一意思,张扬宣泄添丁之喜。蚕灯表演的同时,还有两条红色的小蚕伴随,它代表神蚕送崽送宝,多子多福,兴旺发达。再如寓意着龙潭人不屈不饶、勇攀高峰的“二蚕蹬楼台”的壮观表演,模仿蚕的蠕动,运用技巧爬上一丈五尺多高梯形楼台,在表演技巧与相互配合中稳定蚕灯重心,难度可见一斑。舞蚕灯在追逐游戏里体现出力量和智慧的较量,这种力度展示着人们必须通过千辛万苦,才能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表达了龙潭人团结勇敢,开拓进取,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2.3 美的艺术思想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龙潭人把“龙”的刚毅和“蚕”的娇弱完美的融为一体并创造出的这种似龙非龙、似蚕非蚕的特殊造型的蚕灯,巧妙地在蚕身内置36支蜡烛以增加蚕的神秘性与象形美感。当然,舞蚕灯的象形美感是由蚕身烛光所析透出的蚕体形状作用于观灯者以此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实现的,以黑夜为背景使蚕体明亮突出,在感觉的作用引导下与春蚕产生联觉,促使观灯者自觉地融入到蚕灯艺术表演的情境之中。 在舞蚕灯中加入小蚕的对比表演增加了观赏效果。通过对蚕身大小的对比、蚕体色彩的对比、表演动作的对比使得蚕灯表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舞蚕灯过程中始终都以唢呐和锣鼓伴奏来烘托气氛。舞蚕灯的伴奏乐器中包含两支唢呐,同时吹奏有着声音高亢、穿透力强的特点,符合蚕灯热烈、活泼、激情的表演需要。因唢呐音色的差易性而形成的音色对比以及演奏者吹奏的水平差异造成的旋律节奏和音高有所不同,形成了节奏对比和音程,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蚕灯表演中既有唢呐伴奏,也有打击乐曲的烘托,既有鼓乐合奏,也可分别奏之,制造出的强烈音响效果,有效地烘托了龙潭蚕灯艺术。
  3 结语
  舞蚕灯作为当地群众的一种重要的节日活动,属于少众的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活动,随着城镇化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淡化对于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受到当下现代娱乐活动的冲击,因此,对于舞蚕灯文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蒋立松.文化人类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0.
  [2] 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5-26.
  [3] 杨果朋,李强.浅析龙潭民间“蚕灯”艺术的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12(4):151-155.
  [4] 周华.舞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562-564.
  [5] 胡小明.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6(12):1-8.
其他文献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02  摘 要:陕西省体育场作为综合性的大型体育场,自陕西浐灞足球俱乐部的南迁以来,每年承担的正规比赛数量锐减,而举办大型演唱会,商业展览会的数量却逐年上升,省体育场本身功能在不断弱化,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也非常有限。对以陕西省体育场为例的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探索,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关键词:体育场 运营模式 探索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多年的训练实践经验,以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核心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科学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篮球运动 核心力量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a)-000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该研究以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做系统研究,调查和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体育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并且对促进教学水平与提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成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26  摘 要:该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的传统体育活动为调查对象,分别从芦笙参赛队、板凳舞队、斗牛、赛马、对唱山歌、斗画眉等对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制约着黄平县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因素主要有:政府部门的投入与支持、芦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48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和成都校区网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存在着大学生对网球的认知度不够高、网球师资力量薄弱、网球场地与设施不够完善、网球赛事开展的不够多等问题。根据诸多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84  摘 要:高尔夫作为一项亲近自然的绿色运动,自问世以来就受到极大关注与宠爱,近几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大陆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高尔夫运动进入奥运项目,后备人才的发展也正式提上日程。该文从校园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杭州天地实验小学为例,着重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角度,对高尔夫运动进入小学后带来的变化进行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08  摘 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从教育成因、学生体育权利以及体质测量论的角度探讨背后的原因。主要结论: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育权利得不到根本保障;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无法取得本质上的突破。建议: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完善和创新体质健康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13  摘 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提高体育事业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SWOT分析等方法,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6个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贵州大型体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29  摘 要: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北京体操女队团体在全国比赛中的成绩排名一直是前三名,但在2003年后,北京女子体操队的成绩开始下滑。为了防止北京女子体操成绩继续下滑和如何提高北京女子体操队的团体成绩是北京体操队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北京体操队女子团体在四个项目得分即D分难度分以及E分完成分与其他队伍的差别进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40  摘 要:体育课程是中国高校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体能又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和根本。所谓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能力,它包括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1]。笔者通过赴加拿大学习,亲身参与,采用个人访谈、实际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中国、加拿大高校在教育体制、体育思想文化差异、体育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