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请为教育担当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585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是不是要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善有所报,恶有所惩,美有所传,育有所成?
  自参加工作起,我就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工作。近20年来,面对这个社会出现的教育问题,我不奢望凭个人的力量改变它,只希望将我的发现和思考,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关心教育事业的同行们进行分享,以便共同寻找破译教育孱弱现状的密码。
  这是一个压抑在我心中很久的话题。我站在教室里,给我的学生们讲:要真诚友善,要尊老爱幼……然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专业碰瓷者、恩将仇报者、倚老卖老者等,给现代教育,尤其是给学生的纯洁心灵笼罩了一层雾霾。发生在身边的一起起利用人性的善良来勒索讹诈、欺骗谋利等事件,又令我不知如何启齿。
  好心扶人被讹诈,未给老人让座遭暴打,善良的孩子屡受欺凌……我们一方面在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传承和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却目睹一个个乐善好施的人被无情的伤害,一颗颗宽容感恩的心被残忍的践踏。
  对于教育,我不敢说它是什么,我只能说它像什么。教育像温情的母亲,疼爱、呵护新生命;教育又像虔诚的农人,根据土质的不同播撒种子,浇水,施肥,松土,除草,让一片片空地长满斑斓的庄稼;教育还像匠心独运的艺术家,将一些原生态的胚料细作甄别,精心雕琢,形成一件件风格迥异、精妙绝伦的珍品……教育的主题是塑造人,它应该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人性光辉,让孩子在尊重、宽容、感恩的情感氛围中体悟真爱;二是彰显教育特色,让孩子在科学、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沉淀知识;三是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在自然、激趣、竞争的快乐氛围中超越自我。教育,是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使命啊!
  但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为社会服务,又受社会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却忽略了社会的教育价值。当价值取向和现实抉择出现矛盾时,教育就变得无所适从。我所在的乡下小镇,民风相对淳朴,这么多年以来,涉及校园暴力伤害、霸凌戾气、无视法律和教师教育管理的现象就颇少。而在繁华的城市地区,孩子们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就严重得多了。这个社会正在吞噬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我们一直在自诩,我们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明去哪儿了?我们也一直在自诩,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法治为什么无法惩治恶魔?是金钱扭曲了人性,还是法律把道德推向了深渊?我以为,金钱至上的利益诱惑,是道德缺失的“罪魁祸首”,而法律残缺的错位保护,又成为道德缺失的“主要帮凶”。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都是以“金钱排位”来衡量的,有钱就有地位、尊严、荣誉、能力;为钱便不择手段,而将道德素养、诚信意识、人格操守,统统弃之。你诚信,他欺骗你;你热心,他讹诈你;没有人替他们呐喊助威,没有机构为他们声张正义。善良的人往往因行善而无法自保,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更可悲的是,这些行善者在受伤之后,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尊严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照和捍卫。在弥补和求证的路上,步子迈得无比辛酸,甚至布满血痕,这些血的教训让人性和道德逐渐丧失。那么,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当遇到有人摔倒,或有人求援时,是伸手相助,还是为自保而远离?
  法律是社会一切行为的底线,如果存在不足和漏洞的话,就给了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裂变出“三强三弱”。缺德者强,心善者弱;坏孩子强,乖孩子弱;老年人强,青年人弱。缺德者阴险狡诈,挖空心思钻人性和法律的空子;心善者淳朴憨厚,凭一颗善心待人处事,不图回报,不设防。这两类人之间的博弈,无疑行善之人总是弱势。弱势不被保护,强势不被遏制。谁还敢、谁还愿怀善心行善举?我们对孩子关于正能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不是在潜意识里形成误导,让他们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台湾教育家李雅卿女士写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批判中国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乖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行为被操控,心理被压抑。从现行社会来看,乖孩子还有更深刻的伤痛:在受人欺负的时候,依然秉承宽容厚道的人生法则来行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乖孩子就这样成了群体中的弱势,谁来保护他们平等的未成年人权益?近年来,网上频频爆出的青少年霸凌现象已成为隔三差五就出现的焦点议题。如北京六年级学生被三个未成年人群殴致昏死,还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这些人性本善的孩子为什么成了带着剧毒的花朵和蝴蝶?谁来还被殴少年一个真正的公平?在别人伤害你的时候,是奋起反抗,还是沉默忍受?反抗会使矛盾升级,可能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沉默宽容,恰恰纵容和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我们都有老人和孩子,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任何情形下,尊老爱幼、宽容礼让都无可厚非。但是当某种行为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时候,既然爱和善已经无法感染和点化他们,我们是不是该扬起拳头、拿出态度来,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恶的强力回应,让其有所畏惧,有所收敛。所以,如何让孩子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理性处之,又能保持自己的善良本质,值得深思。教育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扭曲的人性和价值观、法律的错位保护让教育无法作为,无所作为。于是,路人摔倒,漠视;老人发飙,默许;少年霸凌,漠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给我的孩子们讲,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纯洁到所有人都是好人,但还是好人多,正永远不会被邪压倒;不能因为偶尔遇到坏人,就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污浊了我们的纯洁,丢失了我们的善良。我们依然要高竖“真善美”的大旗,将责任和爱心进行到底。只是在跋涉的路上,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有一个辨别真假丑恶的大脑,有一颗不失本真的戒备之心。那么,社会是不是要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善有所报,恶有所惩,美有所传,育有所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蜀红
其他文献
“蜀雅生活,君子不器”的德育,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德育,是注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德育,是以文化立校、文化树人的德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它就像一张美丽的画布,给生活其间的师生烙下人生的底色。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秉承“蜀风雅兴”的办学理念和“创意生活”的办学目标,提出“蜀雅生活,君子不器”德育思路。这里的德育首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做有蜀文化底蕴的优雅、时尚的
最近几年,源自西方的快乐教育理念席卷全国各地。在该理念的倡导下,不少小学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低年级数学课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4%的受访者认可当下流行的“快乐教育”,但同时,77.2%的受访者担忧人们普遍误读了“快乐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64.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其他依次为:引导孩子在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这天,河南《大河报》刊登了一则“十个河南娃,九个半睡不饱”的新闻,迅速成为网络关注热点,同时还配发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市教育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九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原因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挤占了学生睡眠时间。  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为保证中小
硕士研究生期间,因为高瑞泉老师给我们讲熊十力,于是我开始阅读《新唯识论》,后来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选择了熊十力作为主题。随着阅读的展开,熊十力早期的一些想法让我产生了共鸣。熊十力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他为着与自己一起革命而牺牲的一些朋友,向有关掌权者要求搜集资料,建纪念馆,树纪念碑,等等。然而,这些本乎人情的恳切之请却被忽视不理。熊十力由此有个觉悟,知道某些所谓革命党人也是一些逐利之人
《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CRC)是一项有关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自1990年9月2日生效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毫无疑问,关于儿童权利重要性的全球共识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对于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儿童来说,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利吗?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具体都包括什么吗?显然,儿童无法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大人那样
据英国《电讯报》4月17日报道,英国私立学校的校长建议家长不要对“沽名钓誉”的排名榜过分热衷,而是要亲自去学校体验一番,并指出明智的父母应把孩子快乐成长放在首位,而不要被排名榜背后的营销手段所左右。  许多顶级私立学校已表示不再参与院校排名,威灵顿公学是最新一所宣布退出排名榜的私立学校,校方称排名榜没有体现学校全方位的教育水平。  (环球网)
据外媒报道,美国权威医生团体建议,学校应配合青少年的生活作息调整上课时间,并称每天延迟一个小时开课,更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美国医药协会(AMA)6月14日在芝加哥举行的年度政策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新政策,敦促全国中学把第一节课延迟至8时30分才开始。根据近期一份研究报告,在学期期间每天至少睡8小时的美国青少年只占32%。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4至17岁的青少年每天应该获得8.5至9.5个小时的睡
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正围着火锅,吃得大汗淋漓时,忽然有人敲门,门打开后,一位脸色黝黑,头戴瓜皮帽,手提蛇皮袋的庄稼汉,立在门口。  “你找谁?”我从门缝探出脑袋问。  “张乡长,你忘了?我是大奎。”见我一脸茫然,庄稼汉一把扯下头上的帽子。  看到他头顶上那道蚯蚓似的疤痕,我猛然想起来了,大奎,不就是今年夏季我挂职锻炼的大河乡思恩村的村民吗?  “请进,请进……”我急忙把大奎往屋里让。  “我就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