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的共同点是题目都给出一定的材料,不同的是扩展语句需要添枝加叶,压缩语段需要删繁就简。
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压缩语段时,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不住要点;扩展语句时常常不合情理,不具体生动,不符合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便是缺乏切实有效的解题方法。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材料发问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材料发问法就是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发问,进而达到扩展语句或压缩语段的目的。压缩语段题,可从材料中得出所问的答案;扩展语句题,可通过想像、联想,得到“问”的结果。比如说,可对材料发问:谁?什么事?怎么样?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结果怎样?当然,对材料进行发问,要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而定。对所问的问题,你要能做出恰当的回答。这样,对压缩语段而言,你就筛选出了主要信息;对扩展语句而言,你就有了扩展的具体内容了。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1. 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题提供的是一个或若干个词或短句,往往是概括而抽象的,这是“骨架”。扩展,就是要给“骨架”增添“血肉”,使之鲜活、丰富、生动起来。扩展时,可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联想,得出问的结果,再组织成扩展的语句。
例1 以下列两个词为中心,扩写几句话。
成功失败
运用材料发问法,我们不妨这样发问:什么样的人能成功?什么样的人会失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种种回答,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回答来扩展内容。比如这样扩展就不错:
虚心的人往往成功,骄傲的人往往失败;勤奋的人往往成功,懒惰的人往往失败;自信的人往往成功,自卑的人往往失败。
对同一词句,可从多个角度发问。比如对上面的两个词我们还可以这样发问:成功以后怎么办?失败以后怎么办?怎样做才会成功?怎样做可能失败?同样可以扩展出很好的内容来。
例2 将下面的句子扩展成几句话,使表达的感情更充沛,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东海哨卡、西线猫耳洞、南海群岛、北国之巅,我想到了日夜为国站岗的战士。
以上材料中的发问点很多,比如:是怎样的东海哨卡?是怎样的西线猫耳洞?是怎样的南海群岛?是怎样的北国之巅?把这些地方的特点具体化。又比如:这些“战士”怎样为国站岗?“我”想起他们的时候,内心充满一种什么感情?想像、联想之后可能产生很多内容,这时必须扣紧题目中“感情要充沛”“身临其境”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描写和抒情。
参考答案:我到过碧波蓝天、海鸥飞翔的东海哨卡,到过山峦起伏、布满弹痕的西线猫耳洞;我也到过椰影婆娑、礁石林立的南海群岛,到过林海雪原、银装素裹的北国之巅。我所到之处,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日夜为祖国站岗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风餐露宿,受尽艰辛。一想起他们的精神,我就油然而生敬意。
2.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常见的命题形式有: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为材料拟一个标题,拟一句话新闻,为新闻补写导语等,答案一般都有字数规定。
例3 根据下列报道,拟出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泰国突击队在周二(25日)凌晨,围攻了丕叻府在缅甸武装分子劫持下的一所医院,成功解救了700名人质,至少杀死了9名武装分子。这些武装分子来自缅甸一个由12岁的孪生兄弟领导的游击队组织,他们是在24日控制这所医院劫持700名人质的。
面对这则报道,首先要发问的是:谁?可能得出两个答案,一是“泰国突击队”,一是“武装分子”。材料主要讲“突击队”对“武装分子”的行动。答案当然是“泰国突击队”。再问:干什么?明显是“围攻医院”“救助人质”。再问:什么时候?结果如何?材料中都有具体答案。根据字数规定,必须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再筛选,组成的答案是:
泰国突击队凌晨突击绑匪,700人质获救。
例4 给下面一则简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本报讯〕一家富有时代建筑风格的专业书店——益智儿童书店,目前在金刚桥畔重建开业。该书店不仅营业面积有很大增加,书店设施也有很大改进,成为本市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一家专业书店。
面对这则简讯,可对材料发问:什么?什么样?材料回答你:益智儿童书店重建开业。这就可以作为标题了。
问几个问题,要根据答案字数要求而来。字数要求少的,就要抓主要问题,字数要求较多的,则可稍具体些。
(编辑 文 墨)
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压缩语段时,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不住要点;扩展语句时常常不合情理,不具体生动,不符合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便是缺乏切实有效的解题方法。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材料发问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材料发问法就是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发问,进而达到扩展语句或压缩语段的目的。压缩语段题,可从材料中得出所问的答案;扩展语句题,可通过想像、联想,得到“问”的结果。比如说,可对材料发问:谁?什么事?怎么样?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结果怎样?当然,对材料进行发问,要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而定。对所问的问题,你要能做出恰当的回答。这样,对压缩语段而言,你就筛选出了主要信息;对扩展语句而言,你就有了扩展的具体内容了。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1. 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题提供的是一个或若干个词或短句,往往是概括而抽象的,这是“骨架”。扩展,就是要给“骨架”增添“血肉”,使之鲜活、丰富、生动起来。扩展时,可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联想,得出问的结果,再组织成扩展的语句。
例1 以下列两个词为中心,扩写几句话。
成功失败
运用材料发问法,我们不妨这样发问:什么样的人能成功?什么样的人会失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种种回答,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回答来扩展内容。比如这样扩展就不错:
虚心的人往往成功,骄傲的人往往失败;勤奋的人往往成功,懒惰的人往往失败;自信的人往往成功,自卑的人往往失败。
对同一词句,可从多个角度发问。比如对上面的两个词我们还可以这样发问:成功以后怎么办?失败以后怎么办?怎样做才会成功?怎样做可能失败?同样可以扩展出很好的内容来。
例2 将下面的句子扩展成几句话,使表达的感情更充沛,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东海哨卡、西线猫耳洞、南海群岛、北国之巅,我想到了日夜为国站岗的战士。
以上材料中的发问点很多,比如:是怎样的东海哨卡?是怎样的西线猫耳洞?是怎样的南海群岛?是怎样的北国之巅?把这些地方的特点具体化。又比如:这些“战士”怎样为国站岗?“我”想起他们的时候,内心充满一种什么感情?想像、联想之后可能产生很多内容,这时必须扣紧题目中“感情要充沛”“身临其境”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描写和抒情。
参考答案:我到过碧波蓝天、海鸥飞翔的东海哨卡,到过山峦起伏、布满弹痕的西线猫耳洞;我也到过椰影婆娑、礁石林立的南海群岛,到过林海雪原、银装素裹的北国之巅。我所到之处,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日夜为祖国站岗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风餐露宿,受尽艰辛。一想起他们的精神,我就油然而生敬意。
2.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常见的命题形式有: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为材料拟一个标题,拟一句话新闻,为新闻补写导语等,答案一般都有字数规定。
例3 根据下列报道,拟出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泰国突击队在周二(25日)凌晨,围攻了丕叻府在缅甸武装分子劫持下的一所医院,成功解救了700名人质,至少杀死了9名武装分子。这些武装分子来自缅甸一个由12岁的孪生兄弟领导的游击队组织,他们是在24日控制这所医院劫持700名人质的。
面对这则报道,首先要发问的是:谁?可能得出两个答案,一是“泰国突击队”,一是“武装分子”。材料主要讲“突击队”对“武装分子”的行动。答案当然是“泰国突击队”。再问:干什么?明显是“围攻医院”“救助人质”。再问:什么时候?结果如何?材料中都有具体答案。根据字数规定,必须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再筛选,组成的答案是:
泰国突击队凌晨突击绑匪,700人质获救。
例4 给下面一则简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本报讯〕一家富有时代建筑风格的专业书店——益智儿童书店,目前在金刚桥畔重建开业。该书店不仅营业面积有很大增加,书店设施也有很大改进,成为本市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一家专业书店。
面对这则简讯,可对材料发问:什么?什么样?材料回答你:益智儿童书店重建开业。这就可以作为标题了。
问几个问题,要根据答案字数要求而来。字数要求少的,就要抓主要问题,字数要求较多的,则可稍具体些。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