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而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创造。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是真实的,有感染力的。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敢想敢写,虽然有些字还只能用拼音代替,还称不上习惯意义上的“作文”,但却也充满了童真童趣。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试着写下来,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低年级小学生初学写作,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别人引导、扶持,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指导学生写话的突破口。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在习作中,只有当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才会对其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主要内驱力,让学生为趣而动,为趣而写,加强练笔,形成积累。
一、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一)仿写创新,激发兴趣
有好的写话段落,我收集起来,和学生分享,有时也让学生认真抄写在词语摘抄本上,并进行背诵和仿写。
小学生尤其喜欢童话、寓言故事,常常不自觉地进入故事的角色中,教师可举行故事会、朗读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朗读文章,再现故事的情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犹如身临其境,写话时自然能表达“真情实感”。如课文有一首儿童诗《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孩子们特别爱读,在孩子兴致正浓之际,我让孩子模仿编儿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创造了如下作品: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土地是花草的家,森林是动物的家,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二)合作表演,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针对小学生的兴趣,最喜欢具有情境性的表演这一特点,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组织学生合作表演。对表演的学生而言,扮演、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感知、体验、创造的过程。同时,其他学生也能亲眼看见表演者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及故事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更能促使学生入境悟情、入境悟神。这时,让学生把表演的过程写下来,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放飞想象,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如学了《狼和小羊》后,可让学生续写故事“狼扑向小羊……”学习《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假如乌鸦又叼着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那片肉,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异想天开”,畅想2068、畅想生活、畅想未来,如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房屋、未来的学校等,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下来,向同学介绍,由于这些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开,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的、生活的意象,写起来得心應手。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了解学生生活的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在习作教学中,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儿童诗特色”,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以儿童诗的形式。
低年段的写话就是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从而喜欢写话。“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点明了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会生活,观察自然,运用自己已有的素材,让他们如蜜蜂一样到自己能到的地方去采蜜,才能酿成香醇的“蜜”来。
(一)动画片中素材多
动画片是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缤纷多彩。以常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每集动画片都会讲述一个故事。孩子们都知道,每集中喜羊羊都会想出一个办法智斗灰太狼,将它赶出羊村。所以,可以引导孩子先看动画片,之后将动画片中的有趣情节记录下来,再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即可。
(二)多彩校园乐事多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丰富的学校生活中,必定会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要及时进行写话训练,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比如学生在选修课上学习折纸,用彩泥制作有趣的东西,学说苏州话等,经常听到孩子们回到班级里讨论自己选修课上的趣事。再比如学校举办一些活动:六一儿童节、运动会、亲子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
(三)家中趣事及时记
家中也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比如和爸爸下棋,帮妈妈做家务等,都可以让学生先与老师同学口头分享,然后再记录下来。
(四)社会实践活动趣味多
一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孩子们一直盼望着的,不管去哪里,他们都很兴奋,让孩子们分享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为孩子提供一些有关的词语、文章,让孩子参考、模仿,使得他们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当然,老师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周末的时间,请求妈妈教自己洗洗红领巾,要注意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想法等。有了亲身的实践,孩子讲起来就滔滔不绝了。
三、细致观察,学会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然而,学生的创造也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很多时候,孩子们感觉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那么多话来写,写一件事或者描写某一物总是一两句就结束了。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观察我在黑板上写字的动作:我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写话”两个字,然后将粉笔放下。这个动作写成一句话,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写话”两个字。这句话,每个学生都会说。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动作具体地写成一段话。我请学生找出我写字过程中的动作,可以用上这些动词:拿、转身、写、放。学生可以一用这些动词来表述老师写字这个动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些调味料:
( )地拿、( )地转身、( )地写、( )地放。
有学生写道:“老师信手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迅速转身,奋力地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写话’两个大字。然后轻轻地将粉笔放下,转过身来。”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可以写那么多。我告诉他们,这是因为用了“放大镜”,将一个不起眼的动作进行了合理放大。除了动作,语言、神态甚至是穿着都可以放大,那“无话可写”就变成“有话可写”了。当然这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后来,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大拇指。孩子们很新奇,都纷纷仔细端详起他们的这位“熟悉的老朋友”。我问他们,你们的大拇指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大家都举手抢着回答:“大拇指是五个手指中最粗的,而且是最矮的。”“除了这些呢?”我接着问。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没什么了。我说:“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对比其他四个手指。”有个学生立马举手说:“我发现了,大拇指只有两个指节,而其他的有三个!”是呀,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再继续挖掘,我要求孩子们先用自己的大拇指使劲摁桌子,再用小指使劲摁桌子,感受哪个手指比较痛。通过感受,孩子们都觉得小指更痛,这说明大拇指能承受的力大。接着,我们讨论了大拇指的作用,可以帮我们拿东西、看书、写字,等等。最后,我让孩子们将大拇指藏起来,用其他四只手指来抓笔写字,不允许偷偷请大拇指帮忙。孩子们很快发现沒有了大拇指,写字会变得更加困难,大拇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仔细观察体会,一个小小的大拇指就被孩子们创造成了“一段佳话”。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而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的习作,学生才是兴趣盎然的。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感受、思考和想象,他们的作文就一定会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使学生拥有一双洞察事物的眼睛,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引导学生把心中喷薄而出的激情化为写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青.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2015(10).
[3]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4]郭笙著.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陈波.我口言我心 我手写我声—低年级写话之启蒙[J].小学教学参考,2012(1).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敢想敢写,虽然有些字还只能用拼音代替,还称不上习惯意义上的“作文”,但却也充满了童真童趣。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试着写下来,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低年级小学生初学写作,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别人引导、扶持,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指导学生写话的突破口。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在习作中,只有当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才会对其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主要内驱力,让学生为趣而动,为趣而写,加强练笔,形成积累。
一、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一)仿写创新,激发兴趣
有好的写话段落,我收集起来,和学生分享,有时也让学生认真抄写在词语摘抄本上,并进行背诵和仿写。
小学生尤其喜欢童话、寓言故事,常常不自觉地进入故事的角色中,教师可举行故事会、朗读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朗读文章,再现故事的情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犹如身临其境,写话时自然能表达“真情实感”。如课文有一首儿童诗《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孩子们特别爱读,在孩子兴致正浓之际,我让孩子模仿编儿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创造了如下作品: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土地是花草的家,森林是动物的家,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二)合作表演,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针对小学生的兴趣,最喜欢具有情境性的表演这一特点,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组织学生合作表演。对表演的学生而言,扮演、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感知、体验、创造的过程。同时,其他学生也能亲眼看见表演者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及故事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更能促使学生入境悟情、入境悟神。这时,让学生把表演的过程写下来,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放飞想象,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如学了《狼和小羊》后,可让学生续写故事“狼扑向小羊……”学习《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假如乌鸦又叼着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那片肉,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异想天开”,畅想2068、畅想生活、畅想未来,如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房屋、未来的学校等,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下来,向同学介绍,由于这些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开,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的、生活的意象,写起来得心應手。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了解学生生活的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在习作教学中,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儿童诗特色”,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以儿童诗的形式。
低年段的写话就是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从而喜欢写话。“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点明了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会生活,观察自然,运用自己已有的素材,让他们如蜜蜂一样到自己能到的地方去采蜜,才能酿成香醇的“蜜”来。
(一)动画片中素材多
动画片是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缤纷多彩。以常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每集动画片都会讲述一个故事。孩子们都知道,每集中喜羊羊都会想出一个办法智斗灰太狼,将它赶出羊村。所以,可以引导孩子先看动画片,之后将动画片中的有趣情节记录下来,再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即可。
(二)多彩校园乐事多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丰富的学校生活中,必定会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要及时进行写话训练,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比如学生在选修课上学习折纸,用彩泥制作有趣的东西,学说苏州话等,经常听到孩子们回到班级里讨论自己选修课上的趣事。再比如学校举办一些活动:六一儿童节、运动会、亲子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
(三)家中趣事及时记
家中也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比如和爸爸下棋,帮妈妈做家务等,都可以让学生先与老师同学口头分享,然后再记录下来。
(四)社会实践活动趣味多
一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孩子们一直盼望着的,不管去哪里,他们都很兴奋,让孩子们分享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为孩子提供一些有关的词语、文章,让孩子参考、模仿,使得他们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当然,老师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周末的时间,请求妈妈教自己洗洗红领巾,要注意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想法等。有了亲身的实践,孩子讲起来就滔滔不绝了。
三、细致观察,学会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然而,学生的创造也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很多时候,孩子们感觉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那么多话来写,写一件事或者描写某一物总是一两句就结束了。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观察我在黑板上写字的动作:我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写话”两个字,然后将粉笔放下。这个动作写成一句话,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写话”两个字。这句话,每个学生都会说。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动作具体地写成一段话。我请学生找出我写字过程中的动作,可以用上这些动词:拿、转身、写、放。学生可以一用这些动词来表述老师写字这个动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些调味料:
( )地拿、( )地转身、( )地写、( )地放。
有学生写道:“老师信手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迅速转身,奋力地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写话’两个大字。然后轻轻地将粉笔放下,转过身来。”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可以写那么多。我告诉他们,这是因为用了“放大镜”,将一个不起眼的动作进行了合理放大。除了动作,语言、神态甚至是穿着都可以放大,那“无话可写”就变成“有话可写”了。当然这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后来,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大拇指。孩子们很新奇,都纷纷仔细端详起他们的这位“熟悉的老朋友”。我问他们,你们的大拇指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大家都举手抢着回答:“大拇指是五个手指中最粗的,而且是最矮的。”“除了这些呢?”我接着问。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没什么了。我说:“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对比其他四个手指。”有个学生立马举手说:“我发现了,大拇指只有两个指节,而其他的有三个!”是呀,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再继续挖掘,我要求孩子们先用自己的大拇指使劲摁桌子,再用小指使劲摁桌子,感受哪个手指比较痛。通过感受,孩子们都觉得小指更痛,这说明大拇指能承受的力大。接着,我们讨论了大拇指的作用,可以帮我们拿东西、看书、写字,等等。最后,我让孩子们将大拇指藏起来,用其他四只手指来抓笔写字,不允许偷偷请大拇指帮忙。孩子们很快发现沒有了大拇指,写字会变得更加困难,大拇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仔细观察体会,一个小小的大拇指就被孩子们创造成了“一段佳话”。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而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的习作,学生才是兴趣盎然的。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感受、思考和想象,他们的作文就一定会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使学生拥有一双洞察事物的眼睛,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引导学生把心中喷薄而出的激情化为写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青.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2015(10).
[3]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4]郭笙著.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陈波.我口言我心 我手写我声—低年级写话之启蒙[J].小学教学参考,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