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926535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今天,人类已进入一个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在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并使科技成果物化产品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实现吉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它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
  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对长春市(包括农安县)、延吉市、通化市、松原市和辽源市共发放了6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各种性质企事业单位的职员,选择具有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参加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3838份,对于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如下。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分布为20—29岁的占其总数的11.2%,30—39岁的占46.84%,40—49岁的占41.22%,而50岁及以上的占0.7%。现有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30岁以下年轻人所占比例偏小,而50岁以上高技能人才很少,“高龄化”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虽然年龄结构失调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30岁以下年轻人比重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学历层次不够高。在本次调查的高技能人才中,最终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6.32%,这部分人才也许是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成为高技能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过低的学历水平限制了他们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发挥;最终学历为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和成人高中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1.9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51.76%。这一学历结构在当前并不能满足吉林省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应通过各种途径,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能力。
  3.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结构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年来重仕轻工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及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而需要长期在生产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1%,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49%。专家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在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22%以上。由此可见,吉林省当前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比重偏低,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的人才结构布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4.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较低、流失大。在本次调查的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工资水平为1000元以下的占27.4%,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35.13%,在1500-2000之间的占37%,而2000以上的仅占0.47%。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1000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收入不仅比同级别的其他职务类别人员低,而且低于大部分地区类似人员的收入,这大大损害了他们工作的激情和积极性,为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外流埋下了隐患。有资料显示,我省已有上千名高技能人才随同其他各类人才一起加入到当今人才东南飞的大潮之中。
  5.培训力度和培训投入不够。参加调查的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参加过上岗培训共有229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7.65%,总体比例偏低;参加过技术培训共有177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2.38%。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水平明显不够;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共有33人次,仅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3.99%。生产设备是高技能人才进行研发、生产的载体,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生产设备更换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很多先进设备是从国外引进,其使用说明书大多为英语或其他语种,这就需要对直接操作它们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吉林省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高技能人才数量极少,这必将严重阻碍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吉林省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当前,应积极推行我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平起平坐,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并举的教育制度。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可以随身带走的,对任何一个雇主或某一类雇员都是有用的,这类知识主要由学历教育提供。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则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在一个以能力而不是以学历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人们应该就会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抛弃以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情结。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应实行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鼓励私人办学、个人投资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并存,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为我省做出了榜样,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非常模糊。学生可以在经过高中阶段教育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获取资格证书,也可以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接受学历教育。
  2.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应贯穿于学历教育和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于企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合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企业只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企业中“顶岗”,而缺乏严格的实习内容、要求及考核的合作行为。
  另外,校企合作不能仅仅限于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要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的合作方式,如项目研究、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应有:第一,联合举办“名师论坛”,资深教师、技师联合开展企业文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讲座。第二,共同编写教材和设计课题,用于教学和培训。第三,共建实验室,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第四,参观实习,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第五,联合举办科技文化活动。第六,联合开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优秀课题评审和课题研究活动。第七,关于就业和招生信息的及时沟通。
  3.“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吉林省可以依靠本地区普通高校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本科+技师”的模式,培养大批高级技能人才。这不同于普通高校现行的高职教育,而是在对各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同时在毕业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工有很多,报酬也大大超过一般白领。在吉林省内不妨大胆实践,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不要局限在职业学校的小范围内,普通高校也可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也加速了技术工人的培养。
  4.营造有利于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要尊重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劳动及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力宣传技术技能劳动者的重要作用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按照劳动市场价位和劳动绩效,确定高级技能人才的薪酬标准,建立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使高级技能人才同专业技术人才一样享受晋级、晋升、住房、体检、疗养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对有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要给予重奖,特别显著者还可根据其能力在培训的基础上委以技术、生产乃至经营管理领导岗位的重任。同时要取消考核比例限制,只要考核合格,就可以升为高技能人才并享受相应待遇,给一般的技能工人以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激励,促使更多的人自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其他文献
一般的教科书和语法学书中,对量词主要讲它的分类、语法特点。但从整体而言,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一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量词用得非常普遍,也很生动,因而现代研究探讨量词的特点、功能、作用的文章不少。有的谈量词的分类;有的谈量词的语法功能;有的具体到物量词中的个体量词或借用量词;有的谈动量词;有的谈量词的修辞效果等等。而本文主要想立足于整个量词,尝试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大三角(普通话、方言
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管理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考试管理中建立起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文章对企业实施创新提出了应坚持的“六性原则”和“八点要求”,并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
产业重心的转移、中国市场的潜力、企业自身的努力,这些都在成为积极的正向推动力,帮助着中国企业飞速发展。  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面对同样的市场机遇、面对同样的高增市场、面对同样的目标人群,为什么有人向前一路飞奔?为什么有人向后逐渐消亡?  也许当我们拿来一些鲜活的“企业样本”才能更好地解读。    横机是生产羊毛衫、T恤等产品的主要生产设备,适合棉、毛、麻、丝、羊绒、及各种化纤、混纺纱线的编织。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