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风格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人延续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直接途径,所以对古曲风格作品的研究和演唱是学习声乐演唱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艺术的直接方式,作者用音符把故事、人物和作者的情感记录在纸上的音乐就是作品的一度创作。表演者必须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才能表现出它的真正艺术价值。本文以古曲“杏花天影”为例,试图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杏花天影》;古曲;声乐;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艺术境界,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弄清古曲中的诗情词意,探索歌唱表达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而二度创作是从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表达手法上进行的艺术改造,主要加入了表演者的自身个性元素,尤其是在古曲作品的二度创作中,更要求多一种“古风古味”的精神。本文通过对古曲风格作品《杏花天影》为视角分析二度创作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对古曲风格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一、古曲风格声乐作品的简介
  (一)古曲风格声乐作品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现今学者对古曲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等,这些大多属于器乐曲;另一类就是现在意义中所倡导和推广的本文研究的古曲,代表作有:冯延巳的《长相思》、姜夔的《杏花天影》等,其特点是具有深刻思想性与社会内涵,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多数流传下来的古曲声乐作品一般都是由古代琴歌改编,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后大多赋予了各代历史的痕迹,这点也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女士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和普及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她指出要重视古曲演唱教学和推动音像制作出版,为后人更多地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杏花天影》概述
  1.《杏花天影》在古曲中的地位及时代背景
  作者姜夔,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生活在宋金对峙、南北妥协时期。在南宋王朝“忘怀国耻,一味歌舞”的这种政治气候下,一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度曲《杏花天影》是他创作词调17首,是仅存的词调音乐。该曲是丙午年冬天姜夔在金陵创作,是一首表达恋人之间感情的作品,透露出对恋人的思念和留恋的情意。情思深远,与燕酣之乐中的浮华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姜夔漂泊流离的伤感凄凉。
  2.《杏花天影》的曲式及歌词分析
  《杏花天影》按五声调式分析应属于以F为宫的雅乐音阶D羽调式。其“宫─角”关系为“F─A”。曲调与歌词结构基本一致,为A A’单二部曲式,与歌词相对应的分为两部分。姜夔经过精心构思采用了古音阶的变音和增音程来表达特殊的感情,吸收了民间音乐语言来丰富词曲音调,用换头、犯调、合尾等方法“以求曲调和曲式的变化”并且用最后又转回原调的方法以保持全曲的音乐统一。
  歌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思人,下阙写离情愁苦。“绿丝低拂鸳鸯浦”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凄美的图画,“想桃叶,当时唤渡”借桃叶暗喻恋人,想到当年恋人唤渡的情景因此引发作者“又将愁眼与春风”对爱情的期盼和追求,“待去”“倚栏桡、更少驻。”是一种情景也是一种无奈,作者将要离开,可是还是想在这里呆一小会儿。“金陵路,莺吟燕舞”赞叹金陵景物和歌妓舞女的轻歌妙舞这种情景更反衬作者孤身一人的寂寞和愁苦,“算潮水,知人最苦。”只有潮水知道我内心的苦啊,小船就像我摇曳漂泊的人生,潮水怎么推就漂往哪里去。“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芳草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说明作者内心还是有向往和憧憬的,可是此刻已是黄昏日暮,作者只能移舟离去继续漂泊,哪里才是归处呢?
  二、对《杏花天影》的艺术表现及演唱分析
  (一)对《杏花天影》的情感及演唱分析
  声乐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以有语言的声为手段来唱情,描绘意境,而不是单纯的唱声。前面已经从时代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对《杏花天影》做了分析,大概推测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要从深挖乐谱中的情感,该曲有表达作者故地重往后的美好回忆,作者的愁眼与莺歌燕舞形成对比,也反衬了他的孤独悲苦。在演唱时要抓住这些要点,从词中感受作者的这种情绪。
  另外,要抓住歌曲的意境,只有自己投入到意境中才能使歌声去感动别人,而怎样把歌曲唱得有古味呢?不妨去听听古筝或者埙的音响把自己想象成那样一个乐器,古筝本身没有F和B这两个音的,需要用左手司按来完成,所以在演唱时也要找到这种感觉。古诗词很讲究“归韵”一说,南宋张炎《词源·讴曲要旨》中说“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所以一定要掌握归韵之法,真正地做到字声的结合,才能达到声音与语韵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语气”。如《杏花天影》中五度上下行上声阴上为“想”,下行阴平“芳”、“愁”字,六度时上行阴平“低”和阳去“待”。
  古曲是最追求内涵的作品,讲究歌词意境以及内容的含蓄,要求声音的多元化,而不只是追求音色的饱满。除了要求声音技巧完美之外还要学会控制,才能对作品表达更准确。关于中国传统的发声方法与吐字行腔,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对其有精炼的概括:“凡一句,句有声韵,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首先要反复诵读歌词,按照“平仄”抑扬顿挫加入感情去读,“走心”地去读,我的导师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有歌唱的欲望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气,要走心。”
  (二)对《杏花天影》的舞台效果分析
  舞台效果主要分为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这里主要对伴奏,音色,服装,灯光等进行处理。由于该曲是典型词调音乐,应按照我国古代的宫调体系来进行,用西方乐器会破坏这种应有的效果,因而可选用古代文人常用乐器筝、埙等。而音色的要求应厚重但不失轻盈,因为厚重的音色较轻盈音色更有悲情意味,在演唱时,应多注意气息的量以及“圆”的咬字和发音。同样服装最好用复古的,想象下唱古曲的人在舞台中间穿着现代礼服是多么“不伦不类”。灯光方面应多用冷色调灯光,在下阙演唱过程中鲜明色彩和黯淡色彩轉换要适当。   三、从《杏花天影》的案头工作中研究古曲风格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及意义
  作品一旦创作定稿,能改的东西就不多了,但对于歌唱者来说,定稿只是未经雕琢的玉石,要在不改初衷的条件下,进行更多的情感、音色、语气、舞台效果等方面的艺术雕琢,以使它更完美地呈现。当我们进行了二度创作之后就会发现,原来那层朦朦胧胧的纱布下面竟然还有这样的美景。而现在对于声乐学习的初学阶段人们更注重的是声音技巧的学习,初学者学习歌曲也大多是模仿歌唱,而忽略了本质东西,出现一百个人一种作品的现象,正如古人所说“此中微妙,但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能口授,不能以笔舌喻者”。而这些东西是没有人能教会你的,应从最初的音色特点、呼吸、情绪处理方面发掘自己个性的东西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当我们把作品经过琢磨和研究刻画后,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作者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這首作品就被赋予了自己的独特标签。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作品脱颖而出,当我们站在中国的舞台张嘴就是外国的作品,无疑是传承了别人的文化,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只能把作品的再创造处理得更好,才能表现出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以及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在西洋艺术广为流传的今天,保护和发展我国古典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作品有了了解并进行歌声与情感结合,才能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情感世界。它需要演唱者具有精湛的声乐技巧、独特的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艺术品格等。本文对作品《杏花天影》创作特点和演唱的分析仅仅是古曲风格声乐作品中的个例,其中包含有这部作品本身的特殊性,同时也包含了所有演唱作品的共性。旨在表达自己对歌唱处理的一些看法,诠释所有作品都要进行“二度创作”及发扬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是每个音乐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玲丽.杏花疏影何处寻离情愁苦谁人知—姜夔词调歌曲《杏花天影》的演唱分析[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 6(12):20,6.
  [2]李美群.声乐教学中的古代歌曲——以《白石道人歌曲》为例[J].艺术百家,2012,02.
  [3]戴勇.论民族声乐作品中古代歌曲的演唱与表现[J].乐府新声,2010,2.
  [4]纪红.谈声乐作品《贵妃醉酒》的二度创作[D].中国音乐学院,2011,4.
  作者简介:阎虹豫(1993-),女,籍贯:河南省南阳市,新疆师范大学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积极心理学,需要充分将其与教学环境的创设进行整合,从而让课堂中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通过借助实物、强化主导、凸显主题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环境;语文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44-02  【作者简介】吴
【摘要】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是以系统思维看待家庭内部的问题,通过一些技术扰动原有的互动模式,从而改善家庭中不良的人际互动。在心理课堂中,也可运用系统思维、资源取向、阳性赋义等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技术,借助同伴之间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从自身找到资源,增强心理韧性。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辅导;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
【摘要】中世纪后的15世纪是马萨乔的现实主义获得普遍认同的时代,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将透视学与解剖学运用于画面之中。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下,波提切利的作品却呈现出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本文以他独特的艺术形式入手,从他运用的艺术语言展开论述,并着眼于他的代表作品《春》语言表现的独特性,从观看者视觉与心理上获得的感受以及他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分析波提切利绘画特点  【关键词】波提切利;艺术语言;优美
【关键词】危机意识;责任;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73-03  【作者简介】李志升,浙江省富阳中学(杭州,3114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中生心理核心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层面的责任感。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出现质的飞跃,有初步的社
【摘要】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是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江苏省苏州中学借助“互联网 ”等技术和循证实践的思路,探寻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习体系,打造更专业、更丰富、更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以学生心理研修学分体系探索综合评价的新方法,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互联网 ”;循证实践  【中图分类
侯一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淮安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淮安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人,曾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省级课题的研究,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与阳光相伴,心灵不会晦暗;与快乐相伴,人生不缺机遇。  ——侯一波  他從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20多年,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早发现、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宗族重修族谱的现象逐渐普遍,族谱重修成为一种文化浪潮。按照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文化行为的产生与经济水平有着根本的联系,族谱重修现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本研究深入河北省展开实地调查族谱文化复兴原因,发现当地人进行族谱重修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情感需求和文化传承。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并发挥人们的情感和传承因素。  【关键词】族谱文化;复兴;探究原因
【摘要】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哈尼梯田;香蕉种植;猛懂村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
【摘 要】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体差异显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其特别关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针对过度表现型、情绪抑郁型、无端失控型的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活动表现,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要把握学生学习困难的要点,实行“小步子多循环”策略,采取分层教学法;最后,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摘要】每一个身在科层体制当中的个体都被设计沿着科层向上层流动,然而众多研究发现科层对于普通人而言存在着“看不见的天花板”。本文试图通过深究L的读研动机来追溯L关于普通个体如何定义自我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意义脉络。本文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来解读L个案的生平历程。通过深挖,发现个案L不但具有其个人独特的职业晋升困境,而且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普通人群体来看待,实际上普通人群体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晋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