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年初五,我们到伯伯家拜年,大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在二楼做作业,碰上了一道“水桶打水”的题目,想了好半天没想出来。题目是这样的:
有两个桶,大桶容量9升,小桶容量4升,如果想从河中打上6升水,要从河中取水多少次?要求写出打水过程。
我想不出,就去问哥哥。
哥哥问我是怎么想的,我便嘀咕,要是还有第三个桶就好了。我可以这样打水:得取水2次。先打一大桶水,倒去两小桶,剩下1升水放入第三个桶里;再打一大桶,倒掉一小桶,再把1升水倒入大桶,5+1=6(升),便是6升水了。
哥哥说可以在桶上标刻度,得取水4次。办法是这样:取两小桶的水倒入大桶,在大桶上标记8升的刻度;把大桶装满,倒满小桶,在大桶上标记5升的刻度;先倒去小桶的水,再把大桶装满,按8升刻度往小桶倒1升水;再按5升刻度线倒去3升到河里,然后把小桶里的1升水倒入大桶,也是5+1=6(升),大桶里便是6升水了。
我听了,向哥哥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爸爸神秘地说,水桶打水还有办法呢,9-3=6(升)!你再想想?
啊!还有别的办法?过了一阵,我把打水的方法告诉了爸爸:一共要取水2次,先取水把大桶装满,倒去2小桶,剩1升水倒入小桶;再装满大桶,倒3升水装满小桶,大桶里便剩下6升水。
妈妈问我:“与前两种办法比,好在哪里?”
“不要去借水桶,也不要做刻度,简单明了,真好!”我得意地回答。这个应该才算是最佳答案了。
原来,动脑多,办法多!
(指导老师 胡宏伟)
编辑大朋友的话:
这是一道流传很久的趣味题,不同于我们平时做的加法、减法,需要不断地试验,才能得到答案。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9与4,变出6。在变的过程中,中间数要便于与9、4通过加法或减法得出6。这就是思考这个题的方法。我们比较上面三种方法发现,第一种方法增加了一个水桶,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条件。严格来说,不属于好方法。第二种方法也增加了一个条件,即在水桶上做标记,同样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第三种方法是真正符合题目条件的方法。解题不能自己增加已知条件,否则解法是不正确的。
本期“奇趣猜呀猜”答案
酢(cù)浆草 猪笼草
凤仙花非洲八仙花 捕虫堇
有两个桶,大桶容量9升,小桶容量4升,如果想从河中打上6升水,要从河中取水多少次?要求写出打水过程。
我想不出,就去问哥哥。
哥哥问我是怎么想的,我便嘀咕,要是还有第三个桶就好了。我可以这样打水:得取水2次。先打一大桶水,倒去两小桶,剩下1升水放入第三个桶里;再打一大桶,倒掉一小桶,再把1升水倒入大桶,5+1=6(升),便是6升水了。
哥哥说可以在桶上标刻度,得取水4次。办法是这样:取两小桶的水倒入大桶,在大桶上标记8升的刻度;把大桶装满,倒满小桶,在大桶上标记5升的刻度;先倒去小桶的水,再把大桶装满,按8升刻度往小桶倒1升水;再按5升刻度线倒去3升到河里,然后把小桶里的1升水倒入大桶,也是5+1=6(升),大桶里便是6升水了。
我听了,向哥哥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爸爸神秘地说,水桶打水还有办法呢,9-3=6(升)!你再想想?
啊!还有别的办法?过了一阵,我把打水的方法告诉了爸爸:一共要取水2次,先取水把大桶装满,倒去2小桶,剩1升水倒入小桶;再装满大桶,倒3升水装满小桶,大桶里便剩下6升水。
妈妈问我:“与前两种办法比,好在哪里?”
“不要去借水桶,也不要做刻度,简单明了,真好!”我得意地回答。这个应该才算是最佳答案了。
原来,动脑多,办法多!
(指导老师 胡宏伟)
编辑大朋友的话:
这是一道流传很久的趣味题,不同于我们平时做的加法、减法,需要不断地试验,才能得到答案。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9与4,变出6。在变的过程中,中间数要便于与9、4通过加法或减法得出6。这就是思考这个题的方法。我们比较上面三种方法发现,第一种方法增加了一个水桶,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条件。严格来说,不属于好方法。第二种方法也增加了一个条件,即在水桶上做标记,同样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第三种方法是真正符合题目条件的方法。解题不能自己增加已知条件,否则解法是不正确的。
本期“奇趣猜呀猜”答案
酢(cù)浆草 猪笼草
凤仙花非洲八仙花 捕虫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