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从何而来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260ygl2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无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总有人一言九鼎,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当大家为某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休之时,总要请他定夺。这样的人,不一定财大气粗,也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他说出的话、做出的决定,大家愿意听,信服。为何?有威信。
  ②人的威信是从何处来?贾平凹去秦岭看望一位老人。老人是他们那条峪里六七个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几十年来无论哪个村寨有红白事,他都被请去做执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但谁家和邻居闹了矛盾、哪家兄弟分家,还是用滑竿抬了他去主持。贾平凹问他为何如此德高望重,他说:“我只是说些公道话而已。”再问他怎样才能把话说得公道,他说:“没有私心、偏见,你即便错了,也错不到哪儿去。”贾平凹认了这位老人为老师。
  ③《诗经·小雅》中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易经》有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认为,大地厚实和顺,君子的品行也应如此。德是为人之本,要“善养吾浩然之气”,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秉德才能无私。
  ④德作为一种柔性的个体行为约束和社会规范,对刚性的制度约束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汉朝以降,内儒外法、刚柔并济的治国理念为各个朝代所遵循,反映在官员的选拔任用标准上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上的这句论述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总结。
  ⑤《明史》载:“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三杨指杨荣(东杨)、杨士奇(西杨)、杨溥(南杨)。杨溥以廉谨雅操而名著于史,后人称“雅操宰相”。杨溥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均是皇帝信任的可贵人才。明《国朝献征录》载,杨溥的儿子一次千里迢迢来京探父。杨溥问:“你这次来京,沿途接触的地方官不少,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儿子说:“都很好,只有江陵令范理太差劲了。”杨溥又问:“何以见得?”儿子告诉他:“别的地方官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只有这个范理最坏,什么都不给,这分明是不把您老人家放在眼里嘛。不然,怎么会这样对待我?”听到这里,杨溥不但没生气,心里反倒非常赏识,他想,范理能这样驳自己的面子,公事公办,说明他没有私心,不畏权贵,是个好官。非但不怒,反而连连称赞范理。杨溥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以后,办了很多好事,杨溥又提拔他为贵州左布政使。朋友都劝范理应该写封感谢信给杨溥,范理说:“宰相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并非出于私谊,我有什么需要感谢的呢?”杨溥死后,范理痛哭流涕,因为他早已在心里将杨溥引为知己了。两个都不偏私的人遇到一起,能不惺惺相惜吗?
  ⑥有威信的人必须既有威望又有信誉,正如《辞海》“威信”条所说:“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有道是:“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只有以对己之心对人,对人之心对己,方可处事理性,待人平和。
  ⑦“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意思是说,公产生正直明察,偏产生暗昧自私,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态度产生的六种不同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是士君子行为的首要准则,也是人们区分圣王和暴君的标准,更是树立威信的第一要义。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8期)
  阅读练习
  1.请对文章的标题作简要赏析。
  2.请为文章的两个画线句各写一个简要的批注。
  ⑴为何?有威信。 批注:
  ⑵两个都不偏私的人遇到一起,能不惺惺相惜吗? 批注: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杨溥父子对范理的评价有何不同?理由分别是什么?
  5.文章结尾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周俊根 设计)
  《威信从何而来》参考答案:
  1.文章以问句作标题,点明议论的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大意相同即可)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⑴批注: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承接上文,引出议论的话题。⑵批注:运用反问句式,对“惺惺相惜”起强调作用。 3.第②段: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第③段:理论论证(道理论证) 4.杨溥儿子认为范理太差劲了,因为别的地方官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只有范理什么都不給,认为这是不把他父亲放在眼里。杨溥对范理非常赏识,他认为范理能这样驳自己的面子,公事公办,说明他没有私心,不畏权贵,是个好官。 5.总结全文,点明树立威信的第一要义。(大意相同即可)
其他文献
工匠造房盖屋,往往都是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胸中有了构图才运斤挥斧,正式开工。同理,出色的议论文也会加强结构意识,恰当地安排结构形式,令人击节。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即“纵式”,这种结构包括层层深入式、起承转合式等。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即“横式”,这种结构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等。【设题举隅】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摘要】《琵琶行》以描写音乐为主,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入手,他们应该嚼之无味,对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恐怕也难以着手,不如从梳理作者的情感出发,让情感来贯穿全诗,再以讲解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段为辅,这样同学们在读懂了诗歌的同时,艺术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琵琶行》、白居易、情感  白居易的诗中往往有着浓厚的情感融入其中,如《卖炭翁》中,通过老翁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痛斥社会的阴暗面,
一看“孙大圣”这绰号,你就能猜到我这同学的长相了。  没错,孙彬彬同学身体瘦瘦的,个子不高不矮,脸蛋长而尖,下巴有点往上翘,但一双眼睛特别圆特别亮,转起来骨碌骨碌的,活脱脱一副“猴相”。再加上他下课总爱表演孙悟空的招牌动作——手搭凉棚,眺望远方;高兴起来还捏支铅笔当金箍棒舞来摆去,同学们于是异口同声称他为“孙大圣”。  不过,如果仅仅长得像猴子,会玩个手搭凉棚什么的,就叫“孙大圣”,那多少有点名不
一、题目设喻,点明主旨  2018年日照市一考生紧扣“大凡笑着生活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这一句立意,拟题“踮起脚尖,去爱这个世界”,以比喻拟题,以“爱”为线索,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扣题紧,立意新,个性鲜明。还如“为了心中的那片油彩”(山东省济宁市一考生)、“那些值得用心咀嚼的小事”(山东省临沂市一考生)、“我是一个稻草人”(山东省淄博市一考生)、“适时转身”(山东省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浙江)人。历任泉州教官、礼部架阁、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
【摘要】学生进入到小学中高年级后会对写作犯愁,害怕写作文。如何提前为学生做好准备,为他们搭建通往写作的桥梁,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笔者认为二年级写话训练应该从口头表达训练和即兴说话培养,在这当中加入发散思维训练;在书面表达训练中设置仿写、看图写话、命题式写作三个阶段进行训练;在评价体系上由自己、同学、老师三个阶段构成。通过以上几点,学生能在这些铺路石上顺利通往写作的彼岸。  【关键词】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旨在透过现象,寻找成因,站在学生学习的启蒙教育阶段,思考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思索  【中图分类号】G633
只见湘云睡在帐子里,脸上烧的就和胭脂瓣儿一般,口不能言,惟有两眼直瞪而已。探春坐在旁边流泪。王夫人见了也觉伤心,用手在他额上摸了一摸,烧的火炭儿似的。忙问道:“大姑娘,你到底觉着是怎么了?”探春道:“我问了他一早起,连一声儿也答应不出来,已经不能说话了。”宝钗道:“三妹妹,你同他昨儿回来,到底知道他是什么病呢?”探春道:“昨儿我们回来还坐着喝了会子茶才睡的。我见他无精打彩的那个样儿,我就问他说你怎
轮回的世界  婆娑迷离  你的身姿  在日月的交替里  靜静地编织  生与老死的措辞  梦里的你  开在天界的福地  火红的花蕾  娇艳欲滴  这是盛夏的洗礼  给你的秋日花期  在三途河畔  开得妖冶艳丽  我掬起前世的记忆  你的花香最有魔力  在来生的路上  依然不能摆脱  你在往生净土的魅力  你是花儿我是绿叶  你默默地破土而出  只带着鲜花的瑰丽  醉美了人世  沸腾了花季  我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