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旨在透过现象,寻找成因,站在学生学习的启蒙教育阶段,思考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思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呼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敢于发问。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所提的问题往往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规问题多,有质量、能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较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口中“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逐渐减少。导致这样的现状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许久,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很深远,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行为还是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学习少的情况。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较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賴性强,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追求问题的本身。在这样的学习动机驱使下,学生不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刨根问底,思索探究。这样又会反作用于学生自身,时间一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渐减弱,也没有机会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那么怎么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 笔者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做了几点尝试。
(一)审题质疑,问题引领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阅读课文的要求是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审题质疑,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使得阅读教学层次更为清晰,也给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提供了抓手,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二下部编教材《青蛙卖泥塘》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2)青蛙怎样卖泥塘?(3)青蛙卖出泥塘了吗?为什么?从三个问题出发,分层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大意和传达的思想也就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一定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巧设“留白”,让思想“活”起来
艺术需要留白,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在高效紧凑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思维一个活动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就犹如白居易笔下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笔者在最后留给了学生一个问题:
你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并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出示了一段填空:
春雨是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思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呼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敢于发问。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所提的问题往往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规问题多,有质量、能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较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口中“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逐渐减少。导致这样的现状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许久,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很深远,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行为还是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学习少的情况。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较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賴性强,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追求问题的本身。在这样的学习动机驱使下,学生不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刨根问底,思索探究。这样又会反作用于学生自身,时间一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渐减弱,也没有机会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尝试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那么怎么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 笔者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做了几点尝试。
(一)审题质疑,问题引领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阅读课文的要求是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审题质疑,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使得阅读教学层次更为清晰,也给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提供了抓手,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二下部编教材《青蛙卖泥塘》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2)青蛙怎样卖泥塘?(3)青蛙卖出泥塘了吗?为什么?从三个问题出发,分层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大意和传达的思想也就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一定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巧设“留白”,让思想“活”起来
艺术需要留白,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在高效紧凑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思维一个活动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就犹如白居易笔下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笔者在最后留给了学生一个问题:
你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并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出示了一段填空:
春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