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思维的火花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旨在透过现象,寻找成因,站在学生学习的启蒙教育阶段,思考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思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呼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敢于发问。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所提的问题往往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规问题多,有质量、能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较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口中“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逐渐减少。导致这样的现状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许久,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很深远,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行为还是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学习少的情况。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较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賴性强,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追求问题的本身。在这样的学习动机驱使下,学生不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刨根问底,思索探究。这样又会反作用于学生自身,时间一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渐减弱,也没有机会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尝试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那么怎么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 笔者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做了几点尝试。
  (一)审题质疑,问题引领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阅读课文的要求是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审题质疑,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使得阅读教学层次更为清晰,也给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提供了抓手,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二下部编教材《青蛙卖泥塘》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2)青蛙怎样卖泥塘?(3)青蛙卖出泥塘了吗?为什么?从三个问题出发,分层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大意和传达的思想也就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一定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巧设“留白”,让思想“活”起来
  艺术需要留白,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在高效紧凑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思维一个活动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就犹如白居易笔下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笔者在最后留给了学生一个问题:
  你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并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出示了一段填空:
  春雨是
其他文献
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的大德歌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这首是写春季的,以春季而人未归,抒写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  此曲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写景,又写时。意为: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
时常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今天我就晒出来与大家共享。  我的第一个梦想:考上理想的学校。  不要说我自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都有点儿“自私”。我的短期目标就是考上我心仪已久的一中。平时,就是课间那比金子还难得的一点儿闲暇,我也常常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中如画的校园里,度过我快乐而温馨的高中时代,这将为我考上理想的大学搭设一个很好的台阶。  我的第二个梦想:找一份好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的我步入
新近收到了一册名为“中学生课外美文美读”的样书,那淡雅的封面设计顿然深深吸引了我。简明而美观的画面洋溢着别致的情趣。忙打开书,没料到一股子墨香扑面而来。久违了,书香!似乎有好长时间没嗅到这种浓浓的墨香了。还没来得及一览书中的美文呢,就先是被书香给熏醉了。我闭上眼,嗅了再嗅,脉脉的书香漾起了我心灵的涟漪。  那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面对刚发下来的崭新的《语文》和《算术》课本,我爱不释手。一页一页地揭
工匠造房盖屋,往往都是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胸中有了构图才运斤挥斧,正式开工。同理,出色的议论文也会加强结构意识,恰当地安排结构形式,令人击节。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即“纵式”,这种结构包括层层深入式、起承转合式等。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即“横式”,这种结构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等。【设题举隅】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摘要】《琵琶行》以描写音乐为主,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入手,他们应该嚼之无味,对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恐怕也难以着手,不如从梳理作者的情感出发,让情感来贯穿全诗,再以讲解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段为辅,这样同学们在读懂了诗歌的同时,艺术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琵琶行》、白居易、情感  白居易的诗中往往有着浓厚的情感融入其中,如《卖炭翁》中,通过老翁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痛斥社会的阴暗面,
一看“孙大圣”这绰号,你就能猜到我这同学的长相了。  没错,孙彬彬同学身体瘦瘦的,个子不高不矮,脸蛋长而尖,下巴有点往上翘,但一双眼睛特别圆特别亮,转起来骨碌骨碌的,活脱脱一副“猴相”。再加上他下课总爱表演孙悟空的招牌动作——手搭凉棚,眺望远方;高兴起来还捏支铅笔当金箍棒舞来摆去,同学们于是异口同声称他为“孙大圣”。  不过,如果仅仅长得像猴子,会玩个手搭凉棚什么的,就叫“孙大圣”,那多少有点名不
一、题目设喻,点明主旨  2018年日照市一考生紧扣“大凡笑着生活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这一句立意,拟题“踮起脚尖,去爱这个世界”,以比喻拟题,以“爱”为线索,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扣题紧,立意新,个性鲜明。还如“为了心中的那片油彩”(山东省济宁市一考生)、“那些值得用心咀嚼的小事”(山东省临沂市一考生)、“我是一个稻草人”(山东省淄博市一考生)、“适时转身”(山东省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浙江)人。历任泉州教官、礼部架阁、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
【摘要】学生进入到小学中高年级后会对写作犯愁,害怕写作文。如何提前为学生做好准备,为他们搭建通往写作的桥梁,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笔者认为二年级写话训练应该从口头表达训练和即兴说话培养,在这当中加入发散思维训练;在书面表达训练中设置仿写、看图写话、命题式写作三个阶段进行训练;在评价体系上由自己、同学、老师三个阶段构成。通过以上几点,学生能在这些铺路石上顺利通往写作的彼岸。  【关键词】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