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大师王国维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8383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以来的大师一级的学者当中,很少有人像王国维那样,既是开一代学术研究新风气的年轻才俊,又坚守着传统和保守主义,充当着拉历史倒车的腐朽代表,以至竟然为所谓的信仰葬送生命,人生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王国维是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他是清华大学建立国学院以后第一个来到清华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年轻时学习语言、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30岁之后研究文学。中年之后,又治中国古代史,在甲骨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自己国学大师的地位。
  与王国维同时在清华国学院的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当时,他们四人以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的名头誉满京华。
  他精通日文和英语,能够熟练阅读德文版哲学原著,是中国学人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先驱。他所著《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学术著作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经典。他在甲骨文学、文字音韵训诂学等古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学术界至今难以超越。

  但是,遗憾的是,这位名满天下的学术大师,他的骨子的深处依然是传统保守主义,就在满清被推翻10年以后,仍然应清逊帝溥仪之召,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庭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他以前清遗老自命,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時,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给后人留下不尽的遗憾。
  从这一点上说,他是应该被人诟病的,但是,这并不仿碍我们钦敬他的为人品格和治学精神。就在他已经决定沉湖而死的那一天,他最后做的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做人多么严谨的人了。在他弃世的前一日,他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谢国桢请他题写扇面,他书写完以后题款时却在谢的名字后写了“兄”字。友无论年齿幼长,皆可以称兄,但是师称弟子为兄就违背礼节了。于是,就在王国维准备跳湖自尽的当天,他先到清华国学院用墨笔在扇面上把兄字改为弟字,既不违背礼节,亦显示王国维先生的一贯谦和之风。然后,一代国学大师,就去了颐和园,坦然自沉了。一个将要弃世者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认真严肃不苟且的操守。
  王国维最著名的是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关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把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把它作为治学的最终最高境界,是引出悠悠的远意,意思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
  王国维的这个治学三境界,成为近百年以来学术界的经典,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追求学问的圭臬。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我妈妈住在内蒙古东部的一个县城。我曾经问过好几次她小时候的故事,她一次也没讲过自己的妈妈,包括我的后姥姥(她的后妈)。我小时候曾去姥爷家所在的乡下玩,在我和姐姐有限的童年记忆里,后姥姥是慈爱和蔼的。  春节将至,八十三岁的妈妈住进了医院。  这天晚上,我挤在她的病床上给她读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常常闭着眼睛听的她,在我停顿时有时睁开眼看我。  读完时她看着我说:“真苦啊!”  我感叹:
大寒那天,太阳正好。朋友说,可以晒被子了。我说,不行。没有力量。  老农说,这牛力气不小。他打量牛的蹄子、毛发的光亮,抚摸牛身肌肉的饱满,观察牛行走的姿态。这种力量人们叫它辨识力。  看一棵树从崖壁的石头缝里生出,并长大。看冬天烧过的枯草地,春风一吹,又是生机盎然。看初生的婴儿啼哭,看刚刚生产的母亲微笑。这些都是力量,它的名字叫生长,它来自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  听一首歌,观一段舞蹈,欣赏一场音乐
一场由武汉蔓延至全国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也注定将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前方,无数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放弃阖家欢乐的时光,日夜奋战在防控一线;后方,有人组织赶制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有人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有人宅居在家里利用难得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响应党和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的号召,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为这场战“疫”贡献力量。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质量。当下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
大凡有过一些人生阅历的人,对幸福的涵义会有不同寻常的理解。这就好比饮茶,有人喜欢清淡、有人喜欢浓酽,有人喜欢西湖龙井,有人喜欢陈年普洱。年轻的时候,一度不满于现实的庸常,探究过幸福的奥秘,到底是阅历太浅,心气浮躁,归于枉然。年轻的时候,总是羡慕那些沉稳端庄、知性温婉的中年女性,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像她们那样,静若幽兰,韵致优雅活得不疾不徐让人羡慕。然而,人到中年,每日被生活和工作追赶着,诗意顿失,身心
给一个省级散文奖当评委,看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一部给我的印象极深,那就是太像散文了,典型的散文范式。才气、感情、思想一样不缺,但读起来不带劲,不刺激,昏昏欲睡。仔细一琢磨,明白了,才气,体现为文字华丽;感情,是大众的体验;思想,是现成的别人的。这样的散文,中规中矩,刻板教条,老实厚道,咋能吸引人?打动人?像吃人家嚼过的馍馍,还有啥滋味?  一位小说家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经典句式“多少年之后”在
岁月如此坚硬,季节如此松软。春风带着狂草的章法,于不经意间,在金盏菊、迎春、茶花、各色玉兰锦簇成团的芬芳中,将属于这个季节的心情纷然乍泄。紫燕的歌声联通了二十四节气的脉络,将大自然的序幕徐徐拉开,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犹如敲响了一个个奔腾有序的鼓点。许多年过去了,鼓点和鼓点的节奏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岁月,是与岁月相依相伴的时间,它苍老了多少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只是,那桃花依然红着脸颊在春风中微
有一种美,需要跨越时光的长廊,在繁华凋尽的心卷里反复吟诵,反复咀嚼,才可得其深韵。比如露重的晚秋和如诗如画的残荷。  会爱上荷,是不奇怪的。那么多年的朝夕相处,那么多次的凝眸对视。她盛开时的娇艳醉人,她初绽放的带露含羞,她的娉娉婷婷,她的勃勃生机,抑或她那可以将生命的火种毫不遗力点燃的自信,都曾经那么令我着迷不已。那时的我,青春如她,芳华里也有她的影子,浓烈、张扬、释放。那会儿的我,把外在的美看得
“云宅”的春天,總是收到亲朋好友善意的提醒:少出门,不聚会。宅家里时间多了,突然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西洋乐器演奏,钢琴、萨克斯;也有丝丝缕缕的民乐流淌,二胡、古琴,还有各种长腔短调,抑扬顿挫,从家家户户的窗缝飞出来,与远山含黛、桃红梨白、鸟鸣莺啼汇成一首奇妙交响曲。音乐是清透的。北京奥运会后,终于现场观赏到陈雷激抚弦。那一天,音乐厅前所未有的寂静。偌大舞台上,一缕沉香,一把古琴,一位素衣人,一曲《平
黃霸是西汉名臣,生活在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先后任河南太守丞、颍川太守等职,黄霸在地方为政时,政绩非常突出,把地方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颍川甚至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黄霸很关心百姓的生活,亲自制定安民条款,规劝黎民遵章守法,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他十分亲民,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了解官吏情况;他下令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痴”,那种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贯穿于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始终。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并且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痴心痴情、痴行痴言。陶行知的痴心痴情,表现在他对平民教育的切实作为上。他办教育的平民立场,难能可贵,不仅在那时候有意义,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光芒。办教育是为了谁?办学校是为了谁?陶行知就像一盏灯,照亮教育事业发展的路。比如他创办晓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