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但是在实践运用过程当中,发现总是有部分行为习惯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融入到小组中去,使小组管理遇到了瓶颈。作为班主任,只有关注、帮助这些合作小组中的“短板”,才能使班级管理走出困境。
一、案例
1、班级管理的现状。目前,我所接任的班级里男孩多女孩少。这种班级管理起来较为麻烦,有些男孩调皮好动,爱惹事生非,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社会上不良之风影响,以至于影响到整個班集体的风气。于是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它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也就是想利用小组所具有的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形成一种生生互动的“教育合力”,从而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小组合作”中的困惑。“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颁布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新鲜感使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与热情,组长很负责地记录下组员每天的得分情况,根据得分,我对得分高的小组给予奖励。每个得到奖励的小组都很兴奋,组间竞争激烈。
但是几个星期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得分高的小组总是在几个固定小组之间循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大多数小组得不到成功的体验,那么也许失去信心,甘愿落后的心态会普遍出现在班级中,那么“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考虑到是否因为小组成员配置不均造成,我尝试过重新分组,但是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
二、分析
1、“短板效应”。拿出不同时期各小组的计分簿,经过认真审阅与对比,我发现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是那些班级中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他们游离于小组边缘,大多表现为不关心、不参与小组活动,缺少团队意识;不服组长的管理,有抵触心理;自暴自弃,自我封闭。
小组的组成就如一个木桶,小组成员就如木桶上的木板,他们围成一圈,但因个性能力不同而显现出高低不平。而那些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是小组这个“木桶”上的“短板”,正是他们限制着“木桶”盛水量。而在不能抛弃的情况下,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所以关注、帮助行为习惯能力弱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提高,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
2、“社会人”的启示。“社会人”的假定反映了人在感情方面的特点和需求。通过霍桑实验,梅奥等人认识到,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存在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甚至会有非正式的领导人。由于这些非正式的组织是人们通过人际关系和感情的沟通无意识地形成的,因此这些组织能更自然地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或矛盾。
而正式组织,如教师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而分成的小组中,一切都是定制的,不允许通过个人的主观感情来协调。因此,小组管理并不能使每一个组内的成员都满意,即使有些激励的措施,也不能完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小组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它产生感情,因而不能投入全部的热情。所以要想更加有效地激励这些行为习惯能力弱的孩子,作为班主任,不仅仅要用规章制度来管理,还要使管理人性化,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合作”管理更加具有活力。
三、措施实践
1、明确要求,自由选择分组。为了尊重学生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在明确小组分组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伙伴,合成小组。
2、小组成员轮流日记。为了调动起每个组员的参与性与责任心,原本小组组长一手包办的计分与小组成员表现记录,改为小组成员轮流记的形式。小组轮流日记,由当天轮到的记录员来总结一天中小组组员的表现情况,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建议,记录组员的得分并在班级中朗读。而让组长从当初的繁忙、琐碎的日常小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全盘统筹、管理与协调。
四、初见成效
新的措施实行一周后,我对小组总分和小组组员的个别得分情况和小组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该组成员在组际和历史时间段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横向纵向地比较。据统计,11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中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分得到了提升,小组总分名列前茅,不分上下。新措施初见成效:
1、自由选择的小组伙伴,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容易产生共同的目标。在竞争的环境下,组内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2、小组轮流日记使每个人都成为小组的主人,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这就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了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学生努力改变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3、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真正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通过轮流日记实现了自我教育,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立更生。
由此可见,在班级内建立合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与轮流记小组日记,充分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与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身心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江苏】
一、案例
1、班级管理的现状。目前,我所接任的班级里男孩多女孩少。这种班级管理起来较为麻烦,有些男孩调皮好动,爱惹事生非,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社会上不良之风影响,以至于影响到整個班集体的风气。于是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它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也就是想利用小组所具有的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形成一种生生互动的“教育合力”,从而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小组合作”中的困惑。“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颁布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新鲜感使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与热情,组长很负责地记录下组员每天的得分情况,根据得分,我对得分高的小组给予奖励。每个得到奖励的小组都很兴奋,组间竞争激烈。
但是几个星期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得分高的小组总是在几个固定小组之间循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大多数小组得不到成功的体验,那么也许失去信心,甘愿落后的心态会普遍出现在班级中,那么“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考虑到是否因为小组成员配置不均造成,我尝试过重新分组,但是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
二、分析
1、“短板效应”。拿出不同时期各小组的计分簿,经过认真审阅与对比,我发现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是那些班级中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他们游离于小组边缘,大多表现为不关心、不参与小组活动,缺少团队意识;不服组长的管理,有抵触心理;自暴自弃,自我封闭。
小组的组成就如一个木桶,小组成员就如木桶上的木板,他们围成一圈,但因个性能力不同而显现出高低不平。而那些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是小组这个“木桶”上的“短板”,正是他们限制着“木桶”盛水量。而在不能抛弃的情况下,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所以关注、帮助行为习惯能力弱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提高,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
2、“社会人”的启示。“社会人”的假定反映了人在感情方面的特点和需求。通过霍桑实验,梅奥等人认识到,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存在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甚至会有非正式的领导人。由于这些非正式的组织是人们通过人际关系和感情的沟通无意识地形成的,因此这些组织能更自然地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或矛盾。
而正式组织,如教师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而分成的小组中,一切都是定制的,不允许通过个人的主观感情来协调。因此,小组管理并不能使每一个组内的成员都满意,即使有些激励的措施,也不能完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小组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它产生感情,因而不能投入全部的热情。所以要想更加有效地激励这些行为习惯能力弱的孩子,作为班主任,不仅仅要用规章制度来管理,还要使管理人性化,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合作”管理更加具有活力。
三、措施实践
1、明确要求,自由选择分组。为了尊重学生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在明确小组分组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伙伴,合成小组。
2、小组成员轮流日记。为了调动起每个组员的参与性与责任心,原本小组组长一手包办的计分与小组成员表现记录,改为小组成员轮流记的形式。小组轮流日记,由当天轮到的记录员来总结一天中小组组员的表现情况,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建议,记录组员的得分并在班级中朗读。而让组长从当初的繁忙、琐碎的日常小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全盘统筹、管理与协调。
四、初见成效
新的措施实行一周后,我对小组总分和小组组员的个别得分情况和小组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该组成员在组际和历史时间段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横向纵向地比较。据统计,11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中行为习惯和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分得到了提升,小组总分名列前茅,不分上下。新措施初见成效:
1、自由选择的小组伙伴,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容易产生共同的目标。在竞争的环境下,组内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2、小组轮流日记使每个人都成为小组的主人,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这就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了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学生努力改变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3、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真正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通过轮流日记实现了自我教育,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立更生。
由此可见,在班级内建立合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与轮流记小组日记,充分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与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身心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