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述了农家女苔丝的悲剧命运。19世纪末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建立,其膨胀也冲击着英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秩序,许多农民不得不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成为被受雇剥削的工人。苔丝的毁灭影射了这个时期农民群体的悲剧命运。从矛盾冲突的角度研究该小说,分析哈代作品的背景与隐喻,可以看出哈代独特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矛盾与冲突
【作者简介】胡金平,湖北经济学院。
托马斯·哈代来自一个农村没落贵族家庭,他的作品主要围绕着乡村展开,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哈代对宗法制农村社会怀有深深的恋旧情绪,他对乡村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有着极为细腻的刻画。对于生活遭到资本主义破坏的农民,他怀着一种敬重与同情的心理。纵览哈代的作品,经常能看到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认为工人、农民这些贫苦大众的悲惨命运都是由冥冥之中的神所决定的。这样的宿命论,决定了任何抗争都是徒劳的。
一、人物个性的矛盾冲突
在哈代所描写过的女性中,苔丝是他笔下最优秀的角色,彰显了哈代在人物塑造上的巅峰。他对苔丝倾注了赤诚之心与真挚情感,使她集勇敢与美丽于一体,成为爱的象征和美的化身。尽管遭遇了恶人的迫害、社会的歧视和爱人的背叛,饱尝各种苦难,苔丝始终对生活抱有希望,敢于直面命运的不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苔丝这种坚定的信心和美好的愿望,最终却导致她走向毁灭。她的遭遇并不是由自己的错造成,而是由于现实沉重的压迫与暴力。与之相反的是亚雷,他是丑恶的化身,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凭借着家里的金钱和权势拈花惹草、胡作非为。苔丝迫于家境贫寒来认亲时,亚雷利用她的善良对她进行诱骗与奸污。他的快乐建立于苔丝的痛苦之上,把她当成呼之即来唤之即去的玩物。甚至在多年后见到苔丝,明明是自已欲壑难填,他竟振振有词地将一切归咎于苔丝,威胁说她是堕落的原罪,毫不留情地欺侮、践踏苔丝的尊严。最终,因为放纵生活。为所欲为而为自已种下了祸根。
克莱也算不得一个正人君子,他在苔丝坦白前后的鲜明对比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身的虚伪和自私。前期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表现得温文尔雅,出于污泥而不染,俨然一副人道主义维护者的形象。他将苔丝视作女神,是大自然的女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在面对现实时,他的信念一下子就崩塌了,对苔丝的爱荡然无存,足以证明在他的骨子里,依然有根深蒂固的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阶级偏见。克莱认为原谅自己的不堪过去是理所当然的,却没有以此同等对待苔丝。这种道德的双重标准,将克莱和亚雷画上了等号。甚至他在抛弃苔丝之后,马上转向另一位女子,给苔丝的心捅了更深的一刀。
二、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冲突
时代的发展无法抗拒,哈代以一种怀旧的立场,揭示了新旧两种文明与制度的碰撞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苔丝的故乡是个桃花源般的小镇,不受世俗的污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有着淳朴天真的美好品质。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所有人不得不承受世事的变迁。所有的宗教、法律与道德都在转为资产阶级服务。苔丝吃苦耐劳、敢于反抗的精神难能可贵,但自身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注定了她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苔丝即是当时农民被剥削、被压榨的一个缩影。
亚雷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的家庭是资产的拥有者,这就充分暴露资产阶级腐朽不堪的制度,所谓法律也只是为维护统治阶级服务的傀儡,置贫苦大众于不顾。而以克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则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农民们在思想上被奴役和控制,形成了一种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社会舆论风潮。资产阶级道德让男女在婚姻和爱情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不论是亚雷或克莱,对苔丝始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打心底里认为普通劳苦大众粗鄙卑贱,是不能与资产阶级相提并论的。于是在世俗的眼中,苔丝遭奸污并有了私生子,是为“奸淫罪”;她遭丈夫遗弃,又被诱骗与情人同居,是行为不检;最后手刃情人,是为“凶杀罪”。最终在这场社会变革的冲突中,在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围剿下,苔丝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三、自然和命运的矛盾冲突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一方面,它排除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忽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追求绝对客观性,提倡对自然的简单描述,关注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符合自然规律。对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而言,自然主义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哈代的这篇作品为成熟标志,悲剧人物苔丝的塑造极大提炼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精髓。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自然主义色彩随处可见。哈代认为自然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还会带来痛苦和绝望。他指出人的悲剧冲突由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个因素构成。哈代大篇幅地描绘自然意象,并不是田园牧歌式那般自始至终的静谧美好,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景色的灰暗基调,暗示主角当下所处的局势。自然和命运发生冲突与融合,自然主义的精髓才能完全沁入到文学之中。
他经常用阴沉的黄昏和夜空作为背景,为悲剧烘托气氛。苔丝的命运和四季的兴衰枯荣紧紧相连,她最喜欢的是五月,因为五月里万物生长、朝气蓬勃。同时她的不幸也与九月息息相关,九月草木凋敝、死气沉沉。而九月是悲剧命运的开始,女儿也在这个月份夭折。這些都预示着苔丝——自然的附属品,永远无法逃脱自然的控制。哈代在乡村人民的语言刻画上也极其生动,不加渲染和修饰,还原出他们朴实粗糙的对话特色,反映出这种文学风格更倾向于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描绘。
参考文献:
[1]赵秀琴.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矛盾与冲突
【作者简介】胡金平,湖北经济学院。
托马斯·哈代来自一个农村没落贵族家庭,他的作品主要围绕着乡村展开,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哈代对宗法制农村社会怀有深深的恋旧情绪,他对乡村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有着极为细腻的刻画。对于生活遭到资本主义破坏的农民,他怀着一种敬重与同情的心理。纵览哈代的作品,经常能看到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认为工人、农民这些贫苦大众的悲惨命运都是由冥冥之中的神所决定的。这样的宿命论,决定了任何抗争都是徒劳的。
一、人物个性的矛盾冲突
在哈代所描写过的女性中,苔丝是他笔下最优秀的角色,彰显了哈代在人物塑造上的巅峰。他对苔丝倾注了赤诚之心与真挚情感,使她集勇敢与美丽于一体,成为爱的象征和美的化身。尽管遭遇了恶人的迫害、社会的歧视和爱人的背叛,饱尝各种苦难,苔丝始终对生活抱有希望,敢于直面命运的不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苔丝这种坚定的信心和美好的愿望,最终却导致她走向毁灭。她的遭遇并不是由自己的错造成,而是由于现实沉重的压迫与暴力。与之相反的是亚雷,他是丑恶的化身,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凭借着家里的金钱和权势拈花惹草、胡作非为。苔丝迫于家境贫寒来认亲时,亚雷利用她的善良对她进行诱骗与奸污。他的快乐建立于苔丝的痛苦之上,把她当成呼之即来唤之即去的玩物。甚至在多年后见到苔丝,明明是自已欲壑难填,他竟振振有词地将一切归咎于苔丝,威胁说她是堕落的原罪,毫不留情地欺侮、践踏苔丝的尊严。最终,因为放纵生活。为所欲为而为自已种下了祸根。
克莱也算不得一个正人君子,他在苔丝坦白前后的鲜明对比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身的虚伪和自私。前期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表现得温文尔雅,出于污泥而不染,俨然一副人道主义维护者的形象。他将苔丝视作女神,是大自然的女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在面对现实时,他的信念一下子就崩塌了,对苔丝的爱荡然无存,足以证明在他的骨子里,依然有根深蒂固的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阶级偏见。克莱认为原谅自己的不堪过去是理所当然的,却没有以此同等对待苔丝。这种道德的双重标准,将克莱和亚雷画上了等号。甚至他在抛弃苔丝之后,马上转向另一位女子,给苔丝的心捅了更深的一刀。
二、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冲突
时代的发展无法抗拒,哈代以一种怀旧的立场,揭示了新旧两种文明与制度的碰撞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苔丝的故乡是个桃花源般的小镇,不受世俗的污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有着淳朴天真的美好品质。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所有人不得不承受世事的变迁。所有的宗教、法律与道德都在转为资产阶级服务。苔丝吃苦耐劳、敢于反抗的精神难能可贵,但自身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注定了她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苔丝即是当时农民被剥削、被压榨的一个缩影。
亚雷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的家庭是资产的拥有者,这就充分暴露资产阶级腐朽不堪的制度,所谓法律也只是为维护统治阶级服务的傀儡,置贫苦大众于不顾。而以克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则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农民们在思想上被奴役和控制,形成了一种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社会舆论风潮。资产阶级道德让男女在婚姻和爱情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不论是亚雷或克莱,对苔丝始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打心底里认为普通劳苦大众粗鄙卑贱,是不能与资产阶级相提并论的。于是在世俗的眼中,苔丝遭奸污并有了私生子,是为“奸淫罪”;她遭丈夫遗弃,又被诱骗与情人同居,是行为不检;最后手刃情人,是为“凶杀罪”。最终在这场社会变革的冲突中,在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围剿下,苔丝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三、自然和命运的矛盾冲突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一方面,它排除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忽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追求绝对客观性,提倡对自然的简单描述,关注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符合自然规律。对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而言,自然主义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哈代的这篇作品为成熟标志,悲剧人物苔丝的塑造极大提炼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精髓。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自然主义色彩随处可见。哈代认为自然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还会带来痛苦和绝望。他指出人的悲剧冲突由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个因素构成。哈代大篇幅地描绘自然意象,并不是田园牧歌式那般自始至终的静谧美好,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景色的灰暗基调,暗示主角当下所处的局势。自然和命运发生冲突与融合,自然主义的精髓才能完全沁入到文学之中。
他经常用阴沉的黄昏和夜空作为背景,为悲剧烘托气氛。苔丝的命运和四季的兴衰枯荣紧紧相连,她最喜欢的是五月,因为五月里万物生长、朝气蓬勃。同时她的不幸也与九月息息相关,九月草木凋敝、死气沉沉。而九月是悲剧命运的开始,女儿也在这个月份夭折。這些都预示着苔丝——自然的附属品,永远无法逃脱自然的控制。哈代在乡村人民的语言刻画上也极其生动,不加渲染和修饰,还原出他们朴实粗糙的对话特色,反映出这种文学风格更倾向于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描绘。
参考文献:
[1]赵秀琴.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