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的“时尚”似乎一直离不开“新”与“旧”的交织,而传统和时尚的交织、碰撞更是给设计师带来了不少的灵感。 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是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找到传统和时尚的联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美相结合的完美方式。
  关键词: 南锣鼓巷 成都宽窄巷子 传统 时尚 碰撞
  
  人类追求时尚是天性,是本能,更是一种进步的标志。时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时尚不单单存在于服装领域,城市、街区、建筑、装饰一样具有时尚性。而且时尚并不排斥历史,有历史感的更有时尚气息,所谓时尚从来都离不开“新”与“旧”的交织,要么重新启用数年前的庸碌,要么提前预测数年后的潮流,要么两者掺杂。而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就是在新与旧的交织中,散发独特的魅力。
  1.时尚
  时尚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中影响最深远的现象之一。现代人的生活领域越来越多的被时尚所占据、征服。当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现代人能脱离时尚的影响。时尚已经不是服装的专有代名词,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引入时尚的轨道中。
  挪威哲学家拉斯·史维德森说:“时尚的逻辑已经渗入了艺术、政治和科学的范畴,讨论的时尚就是一种近乎位于现代世界中心的现象。”①所以整个世界都可以说是笼罩在一种时尚的氛围中。多媒体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尚的前进,电视里的时尚节目,街头的时尚杂志,个性海报,世界各地的时尚秀……可以说时尚无处不在,时尚作为一种总体性机制、逻辑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已经作用于众多领域,服饰只是时尚的一个分支。时尚已经能够影响相当广泛的集体生活领域。
  时尚作为一种现象,似乎一直在进行传统的割裂,以及不断追逐“新”的努力,但矛盾的是,传统与时尚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糅杂其中。时尚并不一定都是新鲜事物,时尚也不排斥历史与传统。所以传统一样可以散发时尚的气息。就如改造后的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一般,一个是北方古都风貌中保存完整的“碧玉”,一个是北方遗留在南方的城市的“名片”,两者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奇葩,经过改造后,在传统中展现时尚的魅力。
  2.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传统和时尚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单独个体。我们很难将它们完完全全分裂开,尽管两者有着不同的特性。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同样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里把它分为“传统与时尚的表象碰撞”和“传统与时尚的精神碰撞”。
  2.1传统与时尚的表象碰撞
  “表象碰撞”,顾名思义,是一种外在的、技术上、手法上的碰撞。在历史街区改造中,体现在建筑外观、材料、功能、装饰等表象上。
  传统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是整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另一方面也有落后和破旧的因素在其中,历史街区的改造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样,将传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保留下来,另外将传统的因素抽离出来,用现代的手段,打破重组,以另一种方式来演绎传统,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更新,也是传统的重组。
  2.1.1“点式”重组
  点式的重组,就是在立面上进行小的装饰,既不破坏大的空间构成,又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小的改变。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都是一条巷子接着一条,颇具情趣。改造后,在适当的砖墙上点缀上装饰物称为点式重组。这种“点式”重组既可以消除整体的沉闷感,又带来时尚和传统结合的趣味。点式重组在作用上可分为装饰性、标识性,还有照明性。
  2.1.1.1装饰
  “点式”重组的装饰作用在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装饰物一般采用的是现代材料,在传统的砖墙映衬下,更是凸显一种时尚感,同时也反衬出历史的厚重感。像南锣鼓巷中的店铺招牌、门把手、砖瓦墙上的构件也在点式重组的范围内。
  
  图1
  而成都宽窄巷子则在立面上运用了瓦片拼接的图案,外围用钢材包成一圈。里圈用瓦片拼接出各种的图案,镶嵌在砖瓦墙的中间,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像一朵隽永宁静的兰花,绽放在老巷子中。②
  
  图2
  2.1.1.2标识
  标识也属于“点式”重组的范围,标识的设计是从传统中抽取元素,将元素运用于标识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南锣鼓巷的街巷标识,灰木质的指示标,加上云纹的装饰,置于胡同中,有古色古香的感觉,在青砖灰瓦建筑旁边,相映成趣。
  
  
  图3
  除了街巷的指示标识外,还有像门牌旁边的收报箱、每个院子的门牌号,还有比较有趣的标牌“热爱北京,请骑自行车”,这些带着现代的生活气息,带着一丝趣味性,打破了传统巷子的一成不变,变得生动和有趣。
  2.1.2“线式”重组
  这里的“线式”重组相当于巷子的立面延伸,在平面图上,宽窄巷子是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的,三条巷子长度相差不大,都为一两百米左右。街道的步行空间宽度在7米左右,最窄不过5米。街道高宽比在1和2之间,给人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而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在立面上有了大的改变,由街道两边的商店延伸到街道的座椅,商店展示成了巷子的主要表现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线性空间更加丰富。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与南锣鼓巷,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大量的现代材料,传统的垂花门、老门头、斑驳的石墩、青石砖和现在的玻璃、钢材、金属等材料融合在一起,时而对比强烈,时而融会贯通,让整个线性更加具有节奏性,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又充满了历史的音符。
  2.1.3“面式”重组
  宽窄巷子和南锣鼓巷的面式改造有一定相似之处——在新旧的改造面,大部分在仆人房的墙面上(图4),因为它直接面街,所以美感上和功能上都是比较重要的。它关系着改造后,整体的气氛和巷子基调的定位。
  
  图4
  在传统性的建筑中,一般是向内的布局,加入商业的因素之后,必须进行一些功能性的改造来满足商业的用途。例如宽窄巷子的宅子,它的新旧改造所结合得面主要就在正门两侧的原有“仆人房”的改造,由于它直接临街,所以在美感及功能上的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譬如说有的将窗子变大,嵌入玻璃,一方面引光进入,一方面使外界看到内部的情况。
  例如南锣鼓巷的三棵树咖啡馆将临街的一面墙,开了巨大的窗户,配上背后的水墨写意的墙绘、青瓷的彩绘吊灯和古色古香的窗棱,勾勒出一种闲适慵懒的气息。
  宽窄巷子的“面式”改造还体现在了墙面上,为了不丢失宽窄巷子的老成都回忆,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宽窄巷子最独特的是黑白老照片展示的平面艺术与浮雕立体艺术的无缝结合(图5),比如三轮车夫挑着土豆在街巷里穿行的照片,土豆被换成了立体浮雕。延伸的巷子,黑白照片的怀旧,老成都的生活跃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直观形象地唤起内心的记忆。这样的装饰性重组已经脱离了表象碰撞,达到了精神碰撞层面。
  
  
  图5
  2.2传统与时尚的精神碰撞
  每一个现象之后都有其背后的心理,传统可以称之为经典,而时尚则是在追逐新的东西,追求小众的东西,两者应该是对立的方向,可是时尚又是轮回的,总是会在转完一圈之后,又从旧有的起点重新开始,当然这个轨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性的。
  2.2.1历史底蕴
  传统为什么会有时尚感?为什么又区别于其他时尚而独立存在?最关键的是,历史底蕴将传统所带来的时尚感拉伸出不一样的意味来,大大区别于其他的时尚性。
  中国人有个习惯——做什么都讲究意义,似乎有了意义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做建筑讲究和天上星象相符,做园林讲究天人合一,做诗讲究意境……而意义的存在能勾发人心中的情感。
  历史底蕴,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存在。拿南锣鼓巷来说,南锣鼓巷一直以来都是达官贵人、富贾豪商、文官武将所居住的地方。历时几百年,孕育了不少的贵气,传承下去的是一种淡然的气度。这都是历史构建出来的,这种贵气是一种无形的气势,虽然无形,却能影响人的情感。而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当受到情绪的冲击和影响时,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这种交织而成的、道不明的心理使传统的时尚感变成了与众不同的时尚。当今社会是讲究个性,讲究与众不同的,讲究独一无二的卖点,所以传统的时尚,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
  2.2.2遗失的生活方式
  除却历史的因素之外,是生活方式。当人们开始追求一样东西的时候,它已经在失去了。人们对于传统的思慕来自于传统的渐渐消逝。
  很多人找寻传统,是想寻找到一个根,传统的四合院,传统的胡同,背后隐藏的是邻里和睦的关系,胡同里的四合院使人们既能拥有私有空间,又能拥有交流的温馨感,这是一种现代人遗失的生活方式。现代人住在方盒子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每天连轴转,没有了内心的平静感。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宽巷子代表老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而窄巷子则代表了成都的“慢生活”,漫步在街巷之中,感受恬静、闲适的市井生活,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3.结语
  时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城市建筑、街区一样可以具有时尚气息。时尚不排斥传统,有了传统的时尚更有独特性和冲击性。现在,传统越来越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音乐的“中国风”、服饰的“东方风情”、建筑的“中国元素”,这些都是传统和时尚碰撞的结果。传统不是坟墓里的遗物,不是历史保护区的样本,只要传统挖掘得当,就一样会散发新的生命力,而糅杂了传统内蕴的时尚,也变得更加具有韵味和厚重感。
  注释:
  ①[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②李智,毛小里.重构历史建筑的建筑美学——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四川建筑,2010,30,(1):57-58.
  
  参考文献:
  [1]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德]齐奥尔格·西尔美.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
  [3][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刘清平.时尚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5][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对语文学习懈怠、厌学的问题。本文从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提高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考和高考成为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水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得以升上高一层次的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个人来说,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个人为何做出如此的选择?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个人学历追求的缘由和无意识性后果。  关键词: 学历追求 理性选择 博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证实了
期刊
摘 要: 韩寒代表作《长安乱》和郭敬明代表作《梦里花落知多少》两部小说的出版发行,不仅奠定了他们各自文学创作的基调,而且使得“80后”文学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韩寒和郭敬明两个人在文学创作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韩寒 郭敬明 文学创作 不同点    “80后”作家,指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具有自由、个性思想的少年作家。由于文化和社
期刊
摘 要: 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东西方的人向彼岸大陆寻找理想人生的故事,其适彼乐土的行为更具形而上寻觅灵魂栖息家园的意味,形成了一种中西交错的和谐美和洞察人类精神的深邃感。  关键词: 张翎 小说《交错的彼岸》 彼岸 寻找主题    彼岸有崇山峻岭,彼岸有芳草萋萋,彼岸有柏拉图的理想,彼岸有富饶与荣光,彼岸是诗意栖居的乐土。太平洋那边的人萦绕着深深的中
期刊
摘 要: 川上弘美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构筑这个神奇世界的支柱,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异化生物形象。本文通过对其早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异化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尝试理顺出作品中异化生物的发展变化,指出其存在及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川上弘美 早期作品 “异化”形象    川上弘美,旧姓山田,1958生于东京。她从小学时开始接触儿童文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
期刊
摘 要: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论语〉选读》 咬“文”嚼“字” 揣摩篇章 关联作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在浙江省被列为高中语文的1A选修课程(要学半个学期),并被
期刊
摘 要: 生本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由于导师制改变了单纯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转而从生命的独特性、完整性、差异性角度关心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可以真正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导师制 教育评价机制    一、对生命的皈依,生本教育的灵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
期刊
摘 要: 注重“生成资源”,追求“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紧扣重点,留有空白,弹性预设;营造氛围,和谐互动,利于生成等五方面就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与促成生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一、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
期刊
摘 要: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李尔王》吸引了诸多人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李尔王》中对比和烘托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光芒与黑暗。  关键词: 悲剧 《李尔王》 莎士比亚 对比    一、引言  《李尔王》的故事取材于古代英国的历史传说。刚愎自用的老国王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
期刊
摘 要: 优选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各个层面的研究中。优选论从引进介绍到具体的运用,其在国内学界的影响面也在逐步扩大。马秋武编著的《优选论》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优选论的汉语书。本文以特点解析形式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优选论》 汉语实例 特点    1.引言  马秋武编著的《优选论》出版于2008年3月,系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