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预设”不放松,立根原在“生成”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198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注重“生成资源”,追求“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紧扣重点,留有空白,弹性预设;营造氛围,和谐互动,利于生成等五方面就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与促成生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一、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课堂中出现的精彩生成,可能就此成为教学的亮点。因此,不少教师一味地追求“生成”,从而将“预设”忽略甚至完全摈弃,在“放羊式”的课堂里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限于一点、纠缠不清,这些漫无边际的生发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我在备《姥姥的剪纸》这课时,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教参,确定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为本课的重点,儿孙间的亲情为课文难点。那么怎么使重难点很好地串联起来呢?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那么这篇课文的“圆心”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文尾的“有声有色”。我就以此为突破口,紧扣文中的两个关键词眼“神”和“拴”进行体悟:从哪些字里行间看出姥姥的剪纸神了?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能这样牢牢地拴住童年时的“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体会姥姥对“我”的舐犊情深,品味这有声有色的生活中的自豪之感、眷恋之情。又以原文删改的段落:姥姥即将去世的文字,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爆破口,通过配乐煽情的朗读,让学生想象说话:“面对即将逝去的姥姥,想象着和姥姥剪纸的温馨场面,“我”会说些什么呢?”这样来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想作者之所思,表作者之欲言,品味这“有声有色”的文字背后流露出来的强烈思念。
  因为有了课前充分深入地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文本,我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这样课堂上自然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
  二、紧扣重点,留有空白,弹性预设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但如果预设太细,每个环节十分刻板地按照计划进行,那样,语文课堂将会波澜不惊,教学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但这样的课堂是缺少弹性、缺乏灵性的。我们在备课时要在预设中留有空白,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姥姥的剪纸》这课中,在品味“拴”字背后的深情时,让学生交流姥姥的剪纸的神奇魔力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逐段分析,而是确立了交流的重点:剪纸的式样多变,内容丰富;姥姥的语言幽默,表情亲切,怀抱温暖;剪纸中透出了对“我”的爱……是这些牢牢拴住了作者那颗贪玩的心,使他忘记了偷溜出去游泳的乐趣。学生答到哪里,相机出示相关的文字,然后我作适时的评价引导,达到把“拴”字读“厚”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硬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给人一种更真实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精彩的生成。当然,由于这样课中弹性较大,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充分的把握,这就更考验教师的应变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和谐互动,利于生成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和谐发展的活动,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而一些教师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采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眼神、脸色和课堂的纪律教育,对学生预设之外的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指责、压制。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思考两个附带问题:我这样说,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这样的课堂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教学,又怎能有动态生成?“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接触到一个新的班级,或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学生往往会比较拘谨,思维容易束缚。还记得我在借班上《钱学森》这课时,课前与学生积极互动。
  师:同学们,老师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
  生:想!(大声地)
  师:我叫张文雅。弓长张,文化的文,儒雅的雅。不过啊这文雅二字和张连在一起就觉得是装出来的文雅了。
  生:哈哈大笑!
  师:谁来叫叫我的名字?
  生:张文雅。
  师:声音太小,谁能声音响亮地说。
  生:(大声地)张文雅。
  师:(马上)到!
  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的声音太响亮了!我以为在点名呢!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都像他一样声音响亮,不管是对是错都理直气壮。
  这一环节与学习的内容没有关系,但是这个小小的环节却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亲切,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这种“蹲下来进行教育”的方式能给学生信任感,通过平等对话暴露思维的过程,也就生成了课堂的亮点。事实说明,只有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动态生成。
  四、学会倾听,善于捕捉,点拨生成
  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飞扬自主的个性。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说:“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往往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从学生的多样点开始。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加以引导提升在语文课堂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对于“老天鹅破冰”这一内容的教学,我让学生讨论“这是一只( ?摇 ?摇)的老天鹅。”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老天鹅的聪明,因为它知道利用下落的冲力来破冰;感受到老天鹅的坚持,因为它一次一次,永不放弃;感受到了老天鹅的勇敢,从那腾空而起的动作和用血肉之躯重重地扑打的力量,着实感到它的勇气可嘉……此时一个“破冰勇士”的形象俨然在我们的面前丰满起来。但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这是一只很傻的老天鹅。”这一回答我确实没想到,便马上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他根据书上内容,从容不迫地说:“冰面这么厚,老天鹅的身躯这么小,它能把冰面击破吗?还一次又一次地拍打,不是很傻吗?”看来这个学生真的沉到文本中去了,为老天鹅的命运在担忧。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于是我马上问:老天鹅真的傻吗?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品味,议论纷纷,一生说:老天鹅不傻,你看那一次次地扑打,冰面已经开始有裂缝了,要破冰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又马上追问:它真的要靠一己之力破冰吗?学生说:它要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其他天鹅,叫它们也都投入这一破冰的行列……通过这一番讨论,他们进一步明白了:老天鹅是用自己的义举感召其他天鹅群,那群鹅破冰的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老天鹅怎么是傻的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绽放,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知识目标都更为可贵的资源。
  五、善于重组,正确把握,有效生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说教学可以信马由缰,因为并不是所有动态生成课堂都是“美丽”的。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要在细节中发现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引导和运用。一位教师在执教《塞翁失马》时,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令人汗颜。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生成信息时,要学会正确巧妙地处理,精彩之处自然而成,无谓生成要即时引导摒弃,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而一位教师上《麻雀与燕子》一文,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燕子很残忍,它把一只麻雀活活地封死在自己的窝里。”“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太无情了。”另一个学生很干脆地表明态度。第三个学生补充道:“我也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燕子与麻雀都是鸟类,它们应该互相帮助。”这时,老师说:“你讲得太好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爱才对呀。”话音刚落,又一个学生发言了:“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很残忍,我也不喜欢这只麻雀,因为它想不劳而获。”“你很会读书,你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真了不起。”老师表扬了他,并且接着引导:“既然你们都不喜欢燕子和麻雀,那你们心目中的燕子与麻雀是怎么样的呢?来,拿起你们的笔,我们重新改编麻雀和燕子的故事,让麻雀与燕子都变得可爱起来。”于是学生动笔改编故事……在这样的课堂中,生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生在语言的演练中,自然地进行着人世间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永恒追寻的美好境界。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生成”才不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利用Excel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成分分析、列联表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方法,用自编“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影响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因素,为高校提高大学生专业的满意度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调查结果 对策与建议    在我国,有许多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课题的调查
期刊
摘 要: 称谓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称谓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维及交际方式。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称谓上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称谓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以此来探微两种语言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称谓语 中西文的差异
期刊
摘 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创作意图、语言风格、叙事艺术等方面比较中国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日本江户读本小说《江口侠妓愤薄情怒沉珠宝》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翻案小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江口侠妓愤薄情怒沉珠宝》 形成原因    《古今奇谈繁野话》是日本读本作家都贺庭钟的代表作。其中,卷四的《江口侠妓愤薄情怒沉珠宝》(以下简称为《江口》)是以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奇葩《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期刊
摘 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对语文学习懈怠、厌学的问题。本文从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提高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考和高考成为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水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得以升上高一层次的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个人来说,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个人为何做出如此的选择?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个人学历追求的缘由和无意识性后果。  关键词: 学历追求 理性选择 博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证实了
期刊
摘 要: 韩寒代表作《长安乱》和郭敬明代表作《梦里花落知多少》两部小说的出版发行,不仅奠定了他们各自文学创作的基调,而且使得“80后”文学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韩寒和郭敬明两个人在文学创作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韩寒 郭敬明 文学创作 不同点    “80后”作家,指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具有自由、个性思想的少年作家。由于文化和社
期刊
摘 要: 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东西方的人向彼岸大陆寻找理想人生的故事,其适彼乐土的行为更具形而上寻觅灵魂栖息家园的意味,形成了一种中西交错的和谐美和洞察人类精神的深邃感。  关键词: 张翎 小说《交错的彼岸》 彼岸 寻找主题    彼岸有崇山峻岭,彼岸有芳草萋萋,彼岸有柏拉图的理想,彼岸有富饶与荣光,彼岸是诗意栖居的乐土。太平洋那边的人萦绕着深深的中
期刊
摘 要: 川上弘美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构筑这个神奇世界的支柱,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异化生物形象。本文通过对其早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异化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尝试理顺出作品中异化生物的发展变化,指出其存在及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川上弘美 早期作品 “异化”形象    川上弘美,旧姓山田,1958生于东京。她从小学时开始接触儿童文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
期刊
摘 要: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论语〉选读》 咬“文”嚼“字” 揣摩篇章 关联作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在浙江省被列为高中语文的1A选修课程(要学半个学期),并被
期刊
摘 要: 生本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由于导师制改变了单纯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转而从生命的独特性、完整性、差异性角度关心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可以真正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导师制 教育评价机制    一、对生命的皈依,生本教育的灵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