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竹马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年说马,今天我们来说说延庆永宁镇南关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关竹马,以及它的传承制作人沈迎。老爷子今年84岁,是个老实巴交的地道农民,面色红润, 耳不聋,记忆力非常好。老人跟我们侃侃而谈, 跑竹马为了纪念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王昭君而创,因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和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跑竹马表现的是“王昭君出塞”远嫁异乡时路上的传说故事。
  表演竹马的共有16人,其中一人身披红斗篷扮演王昭君,两名丫鬟、一名送亲官和两名骑着骆驼的匈奴迎亲官随行,其余的都是身着黄袍的皇宫侍卫。跑竹马主要以丰富多彩的队列变化为表演形式,表演过程中主要有“里罗成”“外罗成”“八卦蹿顶”“八个葫芦”“六个葫芦”“五个葫芦”“大十字”“扎篱笆”“勾担环”等花样套路。在结束前圆场时,还有“龙摆尾”“雁并翅”等套路,整个表演变化无穷。特别是晚上,表演者手持灯笼,表演起来犹如灯笼在波浪中一样,上下沉浮左右摆动扣人心弦。为竹马伴奏的乐器有:鼓、镲、唢呐、小钹,乐曲有:《将军令》《得胜令》和《打马》等。在这些乐曲的衬托下,竹马表演起来形象更加丰富,情节更吸引人。
  南关竹马在延庆永宁镇南关村保存了300多年的节日表演历史。永宁地区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年战争频繁,所以盼望和睦的永宁人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造了当地的竹马舞。早先的竹马都用纸糊,用蜡烛熏竹片表皮,再用大火燎竹片,接着用铁丝固定成型。
  看似简单的竹马制作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许多,一般需要破竹、糊纸、糊布、画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仅做一个马头就需10多道工序。沈迎老人做了40多年竹马, 一个人制作完成1000多个。一根根竹片经老人的双手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几十年前当老人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便跟着爱热闹的乡亲一起“跑竹马”。如今岁数大了,乡亲们节假日跑竹马,老人就在边上凑凑热闹指点一下。根据“跑竹马”的实际需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老人做了许多创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马越来越喜欢,村里的年轻人逢年过节也都愿意跑跑竹马热闹一下。
其他文献
摘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全力把每个工业园区打造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出了工业园区指导思想与原则,分析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因严重的供过于求,导致园区土地闲置、标准厂房空置率高;招商模式过于单调,导致招商效果差;贷款融资金额庞大,存在巨大的潜
本文作者对中医疗法的创新作探讨一是“物理促渗技术”与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所研创的“奇兵疗法”在方法和目的方面竟有殊途同归之处:二是物理促渗法运用高新电子监控技术的
一  战国青铜壶上出现过的军队侧影,到了秦代,一下子放大成兵马俑的浩荡战阵。  不再是器具上的图像,而是宽银幕、IMAX、3D电影。  我是在冬日里前往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的,那一天,狂风呼啸,我脑瓜冰凉。我看到的景象,就是两千多年前,东方列国的兵卒们看到的景象。  秦军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只意味着两个字:死亡。  秦兵马俑,与长城、故宫一起,成了中华文明最著名的标志,也是最具“纪念碑性”的存在,因为它
槐抱椿,这名字本身就颇有故事性。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和文友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柳月假日里,专程驱车到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下寻根问祖,揭开了这棵千年神树的秘密。  公元1400年,明建文帝二年,朝廷官兵与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以东华北南部展开激战。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
期刊
随着贵州工业强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作为人力资源大区的毕节试验区依靠新型工业化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用工数量迅速增加.然而,企业总是“
问题一: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纵坐标是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还是最小值?  例1 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经过点A(-1,0)、B(3,0),求二次函数y=ax2 bx c的最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利用交点式写出抛物线解析式为y=ax2-2ax-3a,配成顶点式得y=a(x-1)2-4a,那么根据a的正负性,确定二次函数y=ax2 bx c的最值。  解: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
期刊
中国目前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还完全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而21世纪,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自1998年重组建立至今,为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新世纪伊始,入关在即,作为国内最大的一家美术出版单位,如何应对新的挑战?21世纪美术出版
“本从实起,何要浮名”是刘锁祥先生在参观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何要浮名”主题展览时的观后感言,其全文发表于《北京晚报》的“茶座·看展”专版,拜读文章之时,
期刊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农夫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些,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看着禾苗“长高”了,他很开心.不料,第二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