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小学科学教师要如何有效开展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作用,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指明方向;其次,教师要更新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打开大门;最后,教师要改变小学科学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效铺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首要的是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那么,小学科学教育对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呢?下面,笔者谈一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作用,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指明方向
古语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因此,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及早规划,从小学就要抓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笔者时常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科学教育不单单是学习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其他小学科目不能代替的。如在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科目中也渗透了科学内容,但那些内容只是附带的,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所以,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入门教育,它主要针对的是对科学知识掌握较少的小学生,教学内容都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一些科学常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懂得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逐步形成最基本的科学价值观。
当教师明确了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时,也要知道主要围绕哪些科学素养来培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生活的科学知识。在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中,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与过程,而不是注重掌握科学实验的结果。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让学生懂得与人团结协作,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科学价值观。
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要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小学生的这种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得到了保护,他们才会自觉地去接触和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自觉地去寻找自己心里的“为什么”,并在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扼杀了学生这种认识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就像将小鸟的翅膀折断,学生就会变得麻木,就会严重地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学生以后就不能在科学领域里翱翔。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就要为小学生在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知道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为培养创新型科技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打开大门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的父母转变教育的观念。父母的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莫大的关系。父母好的观念,将为自己的孩子的成才种下好的种子,将来自然会有好的结果;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不正确,则会把学生引上一条不好的成长之路。但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的父母的教育观念都是让学生长大后,做挣大钱的大老板,做有权有势的大官,做名成利就的歌星、明星。而家长们的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可能会打开孩子的“物质和权力”的欲望之门。最近,上海社科院的青少年研究所面向中小学生做过一项关于“你的第一位的理想是什么?”的调查。收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做大老板、法官、警察或者当个歌星、影星之类的,而想要当科学家的学生少之又少。
其次,要改变学校教育的一些观念。学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但是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是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而实行着“应试教育”。每逢遇到语文、数学、英语主科的抽考,科学、音乐、美术等科目就要让道,被挪作他用。由于没有配备专科专任的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向学生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至于科学实验、动手操作则根本不重视。没有让学生参与动手探究,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
最后,社会教育层面也要改变一些观念。现在,政府只关注大学、公司、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资金投入还不够大。面向中小学生建设的科普场馆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县级的城市,根本就没有。同时,一些科普科技馆只是负责开放让学生参观,没有很好地联合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三、改变小学科学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效铺路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不能用“满堂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科学知识一定要在学生动眼去观察、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中获得。所以在科学教学的教学模式选择中,科学教师要选择“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些课堂模式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要起到穿针引线、开渠引源的作用。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师还要设疑激思,循序诱导,要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允许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挖掘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如《做一个生态瓶》是《生物与环境》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设计、建造生态瓶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发挥各人的特长,都能有所进步。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学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以及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科学考核要综合多方面,要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态度等科学素养全面评价学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总之,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科技后备人才和培养,不断完善、創新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首要的是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那么,小学科学教育对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呢?下面,笔者谈一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作用,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指明方向
古语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因此,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及早规划,从小学就要抓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笔者时常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科学教育不单单是学习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其他小学科目不能代替的。如在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科目中也渗透了科学内容,但那些内容只是附带的,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所以,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入门教育,它主要针对的是对科学知识掌握较少的小学生,教学内容都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一些科学常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懂得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逐步形成最基本的科学价值观。
当教师明确了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时,也要知道主要围绕哪些科学素养来培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生活的科学知识。在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中,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与过程,而不是注重掌握科学实验的结果。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让学生懂得与人团结协作,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科学价值观。
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要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小学生的这种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得到了保护,他们才会自觉地去接触和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自觉地去寻找自己心里的“为什么”,并在寻找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扼杀了学生这种认识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就像将小鸟的翅膀折断,学生就会变得麻木,就会严重地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学生以后就不能在科学领域里翱翔。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就要为小学生在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知道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为培养创新型科技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打开大门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的父母转变教育的观念。父母的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莫大的关系。父母好的观念,将为自己的孩子的成才种下好的种子,将来自然会有好的结果;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不正确,则会把学生引上一条不好的成长之路。但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的父母的教育观念都是让学生长大后,做挣大钱的大老板,做有权有势的大官,做名成利就的歌星、明星。而家长们的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可能会打开孩子的“物质和权力”的欲望之门。最近,上海社科院的青少年研究所面向中小学生做过一项关于“你的第一位的理想是什么?”的调查。收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做大老板、法官、警察或者当个歌星、影星之类的,而想要当科学家的学生少之又少。
其次,要改变学校教育的一些观念。学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但是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是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而实行着“应试教育”。每逢遇到语文、数学、英语主科的抽考,科学、音乐、美术等科目就要让道,被挪作他用。由于没有配备专科专任的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向学生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至于科学实验、动手操作则根本不重视。没有让学生参与动手探究,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
最后,社会教育层面也要改变一些观念。现在,政府只关注大学、公司、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资金投入还不够大。面向中小学生建设的科普场馆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县级的城市,根本就没有。同时,一些科普科技馆只是负责开放让学生参观,没有很好地联合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三、改变小学科学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效铺路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不能用“满堂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科学知识一定要在学生动眼去观察、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中获得。所以在科学教学的教学模式选择中,科学教师要选择“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些课堂模式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要起到穿针引线、开渠引源的作用。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师还要设疑激思,循序诱导,要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允许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挖掘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如《做一个生态瓶》是《生物与环境》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设计、建造生态瓶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发挥各人的特长,都能有所进步。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学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以及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科学考核要综合多方面,要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态度等科学素养全面评价学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总之,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科技后备人才和培养,不断完善、創新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