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海德堡:黄连光的接力赛

来源 :印刷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堡中国换帅的公告已经发布,继任首席执行官原是一位熟人。
  黄连光。在接受CEO新任命之前,他作为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已经在华东市场耕耘了10年。
  蔡连成要荣休了。在他让中国提前坐到并且坐稳了海德堡全球销售榜首的位置之后。
  这是一场平静的权杖交接。海德堡中国事业正如日中天,一位功成名就,完美谢幕;另一位满怀抱负,意气风发。
  海德堡官方对外发布的照片上,蔡连成和黄连光并肩而立,两个人的笑容竟有几分神似。他们的交情已超过25年。
  黄连光来了!外界对他的期待多过好奇。这位来到内地已10年的台湾人过去甚为低调,而今,他要开始习惯镁光灯下的荣耀与压力。
  “减速”时代如何保持第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运呢?
  海德堡中国成为海德堡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这是蔡连成留给黄连光的财富。在这样的时点接棒,黄连光必不轻松。


  5年前,蔡连成初到中国,他的前任、有“开国元勋”之称的陈胜利已经在这个市场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获得了巨大的个人声望。头顶压力的蔡连成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扫荡”下,依然锦上添花、再创辉煌。
  如今,黄连光的压力可想而知,他说,“任重道远,如履薄冰”。
  在中国印刷业正酝酿着深刻变革的形势下,海德堡中国会是永远的第一吗?
  5年任期之后,蔡连成为中国市场贴上的标签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会因为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巨大潜力而热血沸腾,但也应保持警惕,因为很多时候它让人摸不着头脑。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蔡连成来说,曾经是一个让人焦头烂额的麻烦,但那何尝又不是一个“祸兮,福之所倚”的机遇呢?中央政府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出台,中国经济率先走上复苏通道。海德堡中国不仅安然渡过风暴,更是提早实现“全球第一”的目标。
  黄连光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可能表面上不那么激烈、实际上却更为复杂、也更不明朗的经济局势。


  世界经济还在复苏泥沼中挣扎,而中国人也在接受一个新的名词——“李克强经济学”。与之相伴的是,民间关于时势艰难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政府不太可能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救市。
  10年前,黄连光来到上海,他置身的是中国经济体以两位数的速度连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而2013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7.6%。中国站在深层次改革的十字路口,中央政府愿意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付出短期的经济减速的代价。经济学家在告诫人们面对现实,勿留恋往日时光,那个美妙时代已经结束,并且不会复返。
  和他的前任们相比,黄连光显然将更深刻地体验中国经济的转型阵痛。
  不管战况将如何演变,至少黄连光现在手里抓住的是好牌:沉淀百余年、不需要再刻意宣扬、“王者”与“领袖”化身的品牌形象;印刷业首个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聚合强大的软硬件实力;市场策略、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研发成果等方面的风向标……这些通通都是海德堡所代表的。


  “有压力是件好事情,就看怎么把压力转换成正能量。”黄连光说。
  减速时代,阵痛之中,黄连光不是没有机遇。“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印刷业可以说依然蓬勃向上,值得注意的是,未来5~10年,内需市场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黄连光强调这一点。与之相呼应的是政策动向:中央政府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立场日益坚定,扩大内需被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石。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也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推手。
  经济发展在调整方向,海德堡战车也需寻找新的驱动力。
  “黄总的首要任务肯定是继续保持第一,我认为这肯定没有问题。”蔡连成在离任前这样说。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在今年5月份的China Print展会上,蔡连成在接受“科印红沙发”媒体专访时,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让海德堡设备走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王者之风,普及天下。”让海德堡设备普及中国,这会是黄连光保持第一业绩的底气所在。估量一下庞大的内需规模,憧憬一番新型城镇化蓝图,中国印刷市场的想象空间非常大。黄连光要进一步思考的就是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市场,把生意做得更大。
  海德堡青浦工厂必须要被提及了。“青浦工厂让我们如虎添翼,有了它,海德堡中国会是永远的第一。”这是蔡连成对青浦工厂做出的最终评价。在他看来,青浦工厂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让海德堡设备更快速、顺利地“下沉”、普及到中国更广泛的区域。
  2011年,海德堡青浦工厂三四期竣工并投产后,其组装车间总面积达到44000平方米,它生产的产品类型目前已经涵盖从印刷到印后的各种标准机型。2012财年,海德堡青浦工厂实现了7.92亿元的销售业绩,中国市场售出的每三台海德堡印刷机中,就有一台来自青浦工厂。
  “青浦工厂的建立是海德堡集团对中国市场信心的体现,这表明我们与中国印刷业界共同奋斗发展、共存共荣的决心。”黄连光说。毫无疑问,青浦工厂在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黄连光还有这样一重信心:越是在转型时刻,印刷企业越是需要海德堡。转型升级,一方面涉及商业模式的全面调整,另一方面则呼唤更先进的生产力、更高的生产效率。“高效”、“高附加值”,这不正是海德堡的精髓所在吗?也许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一方面企业主们抱怨利润太低、无钱可赚,印刷已经要干不下去了,而另一方面中国各大印刷机械设备展览会又异常火爆。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走向中速发展,传统产业处于转型调整期,海德堡未来会更加关注客户需求的转变,为他们做更多事情以增强竞争力,包括成本管控、效率提升、管理改善、市场咨询、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黄连光做出承诺。
  数码印刷何惧之有?
  作为胶印王者,除了世界第一这个话题,海德堡还总是面对着数码印刷相关话题的缠问。
  数码印刷方兴未艾,黄连光对此表示淡定。“在各大型展会,数码印刷总能获得不错的关注,但它最终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并不如预期那么好。数码印刷在过去几年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装机量也在上升,但客户端机器效能的发挥却不尽人意。”他指出,数码印刷虽然有可变数据和短版两方面的特点,但前者受限于市场需求,后者囿于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数码印刷寸步难行。
  “数码印刷现在不是主流。未来市场,胶印仍将是绝对的主力。”黄连光坚定地认为。“数码印刷厂商目前可以说百花齐放,都在竞相做研发。客户实际上却是茫然的,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方向才是对的,他们在等待,并没有被说服。”这一番话可谓打在了数码印刷的七寸上。
  “胶印还有很长很长的好日子。”蔡连成也做出了这样的定论。去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面对观众的犀利提问,蔡连成的回答掷地有声、言犹在耳——“传统胶印和数码印刷不是对手,我们共同的对手是不景气的经济”。在他看来,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快。
  然而,与此同时,胶印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早在2006年,海德堡的丽彩印刷系统(Anicolor)就亮相IPEX展会。这是专门针对短版和超短版印刷需求而设计、最大限度追求经济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丽彩的问世大大拓宽了胶印的适用范围,也表明了海德堡要弥补胶印在短版领域的不足、主动出击迎战数码印刷的意图与决心。海德堡也在等待一个时机,也在对丽彩方案做持续改良。按照蔡连成的说法,未来数码印刷与胶印的短版之争,胜负未定。
  海德堡不惧数码印刷,也不排斥数码印刷。近几年,在胶印与数码印刷融合方面,海德堡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它与数码印刷供应商的相关合作未来也不会停顿。“胶印和数码印刷会共同发展、共存共荣,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印刷方式的增多与丰富会不断扩大印刷市场的边界。这对于两者来说都是好消息。”黄连光说。
  传承与突破
  海德堡在中国的征战,就是一场接力赛与马拉松长跑的交织。黄连光是刚举起接力棒的新任领跑者。海德堡的中国战略是成熟、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上,黄连光踩着既定轨道前行。
  可以想见,领航包装印刷仍将是海德堡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过去10年,华东地区的市场变迁让黄连光对包装印刷的战略意义有了尤为深切的体会:10年前,华东区域内60%~70%以上的印刷企业主要经营书刊和商务印刷业务;10年后,形势逆转,包装及特种印刷企业占到60%~70%的市场份额。
  在包装印刷领域,黄连光继承了一笔丰厚的家底:海德堡提供其他供应商无法企及的、从印前到印后、硬软件结合的一体化包装印刷解决方案。从八开、四开、对开到全张,海德堡的速霸胶印机群实现了对包装印刷市场的全方位覆盖。除了门类齐全的高品质印刷设备,包装印刷客户还可以选择海德堡的超霸系列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威利美模切机、EG 100糊盒机……海德堡甚至为客户量身打造了专门的印通包装工作流程。专业盒型设计软件Packaging Designer能帮助包装印企拓展增值服务范围。
  “过去,海德堡在包装印刷上的投入已经非常大,未来在这方面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强”,黄连光说,“未来,中国的包装印刷品质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包装的设计、形态等各方面水平都将有所提升。印刷企业要针对这些变化提早做配套布局,海德堡会为客户提供更多帮助”。
  数码印刷的发展对包装印刷的未来会不会构成实质性威胁?黄连光不以为然。“我倒是担心更深层次科技因素对包装印刷的影响,比如3D印刷技术,但这个时间节点还远远没到。海德堡已经未雨绸缪在做研发应对。数码印刷对包装的影响有限”。
  蔡连成在任期即将结束之际说道,“不谈跨越式增长,但求稳中有进的增长,我的任务圆满完成”。
  对于即将开启的新征程,黄连光必定满怀憧憬。作为一名关键性的承上启下者,传承与突破是外界寄予他的期待与厚望。
  黄连光的第一要务是保增长、稳业绩,他需要数字的证明,但数字还不能代表一切。在用户心中,海德堡的意义绝不止于“销售第一”,而更在于它对市场的前瞻与引领。
  在黄连光的任期内,人们希望看到“永远第一”的海德堡,更希望看到一个“伟大”的海德堡。这个“伟大”的海德堡,不仅能和中国印刷业一起漂亮地完成增长答卷,同样还将在那些具备普世价值、惠泽行业的长效项目上,比如绿色环保、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发挥先行者与破局者的作用。
  灯光亮了,大幕将启。来吧,让掌声响起,欢迎黄连光登场!
其他文献
在Joerg和Robert最初决定加入GMG时,他们几乎很难想象,这个由父亲一手创办的家族企业会在30年后,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高端色彩管理软件供应商。  然而在仔细回顾GMG30年间走过的历程、深入了解这家德国公司对于高端品质的执着追求后,一个想法肯定会在您的脑中浮现:如此付出换来这般成绩,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峥嵘岁月  1984年,Weihing Senior创立GMG,向广告市场销售刻字系统
期刊
你听说过印美图吗?你使用过印美图打印手机照片吗?  印美图这股时尚风潮就要来袭第五届中国国际全印展了,你知道吗?  当下,印美图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关注越来越高,“好玩”“新奇”“酷”是参与者对印美图的主要评价。也许时尚如你已经在歌莉婭、宝洁、银泰百货、海底捞等商家处体验过印美图,也许更多的人还没有机会亲自尝试,现在您可以在第五届全印展观展的同时,体验印美图带来的乐趣。  展会期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期刊
进入1月,明显感觉到印刷经理人的神经高度紧绷,“倒闭”“跑路”“注销”等敏感事件,常常会在第一时间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而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此类消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业界广泛传播。  “如何活下去”,成为2015年的印刷经理人们急切寻找的答案。而盘点那些陆续倒下的企业,有些共性特征让它们经历了相似的命运。笔者曾看到一位业内有心之士统计的“生死录”,二十余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企业规模
期刊
总体经济增速下滑、资金链断裂事件时有发生,近两年的印刷行业,其生存环境之艰难,令人慨叹。然而即便如此,浙江泰港印业有限公司仍然保持了生产经营正常并略有增长,成为“中国印刷城”中少有的“名星企业”。由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眼光注视到打理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上官王科身上。  回乡创业  上官王科,1957年生于苍南县龙港镇咸园村。1975年,18岁的他不甘心在家乡的人均不足五分土地上“抓革命,促生产”,跟随
期刊
行至7月,印刷经理人们在2013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已然经历了几番波澜:由汇率波动带来的订单波动,由市场趋冷带来的经营压力,由“钱荒”带来的“心慌”……行业形势到底如何演变?下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将面临怎样的经营局面?“乱世”更需定力,借助刚刚出炉的几组数据,与经理人们探究一下印刷产业发展的基本面。  其一,低速但仍稳步扩展的产业规模。  7月10日,在上海印刷周的主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毋庸置疑,印刷也要走环境友好、健康有益的发展道路,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为此,印刷人理应重视中小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教科书的安全,加大柔性版水墨印刷中小学教科书的力度,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一、实施绿色印刷教科书的现状  全国印刷行业从2011年开始实施绿色印刷
期刊
德国是世界上第四大印刷市场,排在美国、日本、中国之后,其年印刷生产总值是389亿美元。  德国印刷业最近几年销售收入增长非常缓慢,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产值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生产总值还是在提高。我们面对的比较困难的情况是,印刷销售价格不断下降,这使得虽然生产力不断提高,但销售总额却没有大幅增长。  德国现有9700多家印刷企业,从业人数为15万人左右。德国的印企规模往往比较小,平均每家公司有16
期刊
意大利印刷、造纸及纸品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有150家公司会员,员工7000名。这些公司大多是大公司和中等规模公司,小公司技术和生产的专业性、灵活性也非常强。  意大利印刷、纸制品加工及纸业设备一直积极倾向于出口,出口额占市场总额80%以上。目前超过100个国家从意大利购买设备。因为这样的定位,尽管经济不景气,意大利印刷机械行业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12年产值增长将近10%,出口增长超过11%
期刊
近日,国内印后装订领先品牌精密达为感恩回馈相伴成长的广大用户,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精密达质量万里行”大型活动。活动于7月5日圆满结束,获得了广大用户企业的高度赞扬。这次活动以北京站为核心站点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寻访全国20多家代表厂家,精密达派出多个由资深专家组成的小组与企业用户零距离沟通,深度了解机器使用状况,为用户带去更加贴心的服务。  实际使用是检验品质的唯一标准  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品质
期刊
创业初期,股权不能分散  民营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股权分散,尤其上市之后,股权更应该要分散。但是,在创业初期,一定不能搞“5个哥们儿一起创业,每个人1/5的股份”这类事情——这种公司十有八九是要出事的。在公司很小、没赚钱的时候,大家都很好;一旦公司发展了、赚钱了,内部就很容易分裂。  弄明白员工为什么要跟你干  我认为其中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收入,别老想用事业心、企业文化去淡化这个因素,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