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东港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阔别故土,他乡耕耘,商旅各国,历数异域风情,然而,令我心中最难忘怀的还是童年记忆中故乡的东港河,每忆及此总是令我心驰神往。
  东港河东接吴楚长江,通达商贾重镇小池,与九江隔江相望,北二十里经回风古镇王埠直折西行再二十里,达黄梅中部重镇孔垄。东港河自严家闸直入龙感湖,向东南出华阳可与长江各口岸商埠对接。真可谓四十里东港河,八面来风,千帆竞渡。迎送南来北往客,是旧时商来客往之黄金水道。
  东港河水系分布十分丰富,支流四通八达,是鄂东平原这块母亲土地上的一条条血管,滋润着一河两岸富饶的母亲土地,孕育着东港河畔的勤劳儿女繁衍生息,代代生生无穷已。
  童年记忆中的东港河,比现在要阔许多,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经常划水回风湾,也就是王埠古镇前河畔,足阔一百五十丈有余,最阔处在两百丈之多,河水自东向西缓流,清澈见底,水底有许多灯笼草、扁水草,鱼虾、鲜贝、蚌壳之丰富自不必说,那两岸河畔断断续续、宽窄不一地点缀些荷池、苇丛、杨柳,在暮春仲秋早晨一眼望去银露灿灿,如丹霞翠玉,千絮婆娑,伴些水鸟、野鸭闻啼,更是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演绎在东港河畔的许多童年趣事,每每忆及仍是那么的甜蜜,余兴未尽!原先和现在的改革开放体制不同,那时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没有私人、“私”字一说,连人带物之一草一木都属公有,更谈不上私人种瓜种果,那是大队、生产队的事。物资十分贫乏,生活必需品一律限量按工分、劳力多少凭票供给,讲究的是多劳多得,不劳者不得,但也有不劳者多得的。诸如干部、干属、干亲、干友之类,比普通社员群众要优越许多,另外大人上工有得,小孩儿学生有得,数量有限,一家分得几许,众口尝鲜,小家伙们每盼瓜熟,垂涎欲滴,望眼欲穿,几叶瓜片早已囫囵吞枣,不知何味,不知去向,扫兴极了!河对岸是旧的德化,河滩边也种些香瓜、甜瓜之类,那是德化人民公社的瓜。盛夏瓜熟,我的小伙伴们早就望眼欲穿,打起了这片瓜的主意。看瓜的顾爷爷也早就洞察,终日手持一柄木叉,那是对付我们的“武器”。然,小家伙们也懂计谋,潜水路、分兵东西夹击佯进,令看瓜爷爷首尾难顾,每每得手,一人一二瓜获,扑向河中,且举瓜过头顶,嘲弄看瓜人,看瓜顾爷爷愤呼、蹬脚、跳骂,木叉在空中舞得呼呼作响,却无济于事,作罢而终!
  童年时,总想尝试和体验趣味的事物,东港河畔素以鱼米之乡著称,一年四季都有水产品可获,鱼类四季皆有自不必说。春有蒿菜、芦笋;夏有蒿巴莲蓬、藕丝、鲜贝蚌壳;秋有菱角,品种如:猪八戒、和尚、元帅之类,还有芡实(土名鸡头米)、莲子;冬天挖莲藕、割芦条、赶鱼、撑鱼。而最有趣的是划一叶小舟在芦苇丛里掏鸟窝、摸鸟蛋,碰巧还能逮几只水鸟游鸭之类,收获总不会少。有时也做些那时并不觉脸红的事,顺手牵羊将渔船下的鱼卡子、鱼笼收为己有,自然也有鱼,招来许多的愤骂却也无伤大雅,不碍事!东港河的夜景最是迷人。盛夏的夜晚,月光如水如纱,带着星光的灿烂飘落在河面,银光点点,温馨而神秘!
  河堤上,晚风清凉,大人们总是叫我们先去占好位子,便将门板、竹床之类合拼成铺,一家人纳凉铺上,母亲教我数星星,那时什么都好奇,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时而眨眨眼睛似在含情倾诉、窃窃私语。母亲总是教我許多东西,讲给我许多故事。多少年过去我也不能忘怀!
  记忆里,河堤纳凉的情景,丝毫不比现在城里的公园夜场逊色,这是旧时古镇乡村的“夜总会”。街坊邻居各家各户都集聚在河畔、堤岸、水码头上乘凉,有的人家支起蚊帐,有的人家干脆搬起小木桌、小板凳,几盘农家小吃就着小酒,品着快活的夜色时光。也有串铺聊天的,时事趣闻、天文地理、邻里矛盾、农事商经,无所不谈。有哼着采子戏调的、唱黄梅戏腔的,也有拉二胡的、吹笛子的。每每这个时节,夜色的东港河畔总是弥漫着和谐、快乐、充实的气氛。
  深秋的季节,鄂东平原这片辽阔大地上的东港河两岸,一片秋收繁忙喜悦的景象。当你漫步在那秋的原野,感动那秋的风华与硕实,你更深深感动东港河——这条母亲河的慈爱与恩赐!更深深感动于这辽阔的土地上父亲脊梁的力量,坚强而包容!
  旧时的东港河流域各商埠有不同的地方品系特色。比如小池口以港口、码头物流、纺织品布行、丝绸行、百货、盐行、米行、中药铺等为主要商贸特色;孔垄镇则以竹器、木器、衡器、农具、编织品、手工艺品、鞭炮、猪仔行等为主要商贸特点;再往西如蔡山、白湖渡、李英、张河等地以土特产、手工织土布、印染为主要交易特色;往北往东严家闸、龙感湖、独山、下新、徽州宿松、陈营、段窑、汇口各商埠则以土特产、药材、黄花、木耳、干鲜果蔬制品、水产品、桑蚕丝织、水运为特色;古镇王埠则是东港河黄金水道中的重要中途码头驿站,商来客往船只在此落帆夜宿,中转停靠,小镇以饭铺、酒馆、旅店、茶馆服务业为主,以美食小吃、纺纱织布、染铺、香烛纸铺、磨坊、米行、炮坊、铁器铺、小百货铺、药铺、诊所、干鲜腊味土特产、油坊、水作坊为特色。
  回风湾王埠古镇不大,百余户,大多桑田勤耕人家,半年辛苦半年闲,男耕女织,兼做些商贸生意,作坊、馆铺,日子都还算殷实,并无大差大异。当然也有不少殷实大户、书香仕子之家。旧时的古镇有多家私塾学馆,故读书学子颇多,这里的民风淳朴而和谐,乃东港河畔勤劳大众人家之缩影。
  年前回了趟故里,回到了童年的东港河的怀抱,却已不见昔日我那东港河的多姿与美丽,不见那魂牵梦绕的古镇,不见了许多许多……也许是人类发展的进步,也许是生产力与文明繁荣升华,也许……然而,我还是总想着童年记忆中的一切一切,它们在我的脑海里,是永久的眷恋与记怀,是我梦里的点点滴滴……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立 春  残冬瑞雪中  接力大寒续跑  风放下刀子  吟出低调的温柔  醒来的柳树  眨着绿色的小眼睛  二十四节气  出头的椽子  颇有大哥的担待  雨 水  立春过后  遇见雨水  爱的温暖  天空激动得泪流  大地心花怒放  惊 蛰  携着春雷  在数九的尾巴上  炸响  倒春寒里  萌动的万物  惊吓得抽筋  春 分  把昼夜平分  把春天平分  发现这个定律  若在今天  或许获得诺贝尔
期刊
老家隔壁的周大爷过世了,我周六回家正好碰着开悼。我在周家吃过饭,早早地以带孩子午睡为由回到自家楼上。没过多久,楼下响起劲爆的舞曲和人群的喧嚣,时不时地夹杂着麦克风里一个尖厉的女声问:“她们跳得好不好?”  “跳得好,再来一个。”又是一阵骚动。  我爬在窗台上往下看,不知主家从哪请来一支秧歌队伍,浓妆艳抹,穿着暴露。伶牙俐齿的领队在向主家说吉利,说完便在灵房前开始表演:唱歌、跳舞、耍海马、演杂技,好
期刊
山上到处是吃草的羊群  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一无所有  风有风的方向  落叶有安息的地方  唯一爱我的河,在上游  流向是分叉的  我站在凹下的荒原上  当我躺下时,它就凸了起来  像大地上长了颗黑痣  无 题  一定是過于炎热  鸣蝉嘶哑在树枝上  快艇飞速而过,卷起  崩裂的碎浪,像河流沉默的回声  树荫下的人们聊起  跳河的疯子、溺水的儿童、河神的传说  以及河面上泡肿发臭的猪  好像有那么
期刊
棉花长到半人高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到地里给棉花打公枝。  给棉花打公枝要选择在清晨,清晨的阳光还不是很毒辣,棉花枝叶上还沾着露水,这时候打,对棉花伤害最小。我们不愿意下到棉花田里,磨磨蹭蹭地,虽然是夏天,早晨的露水还是凉凉的,打湿了衣服黏在身上很难受。母亲笑笑,带头下到棉田里,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下去。母亲对着一棵棉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打公枝。  我们照着母亲教的方法去做,但总是错,妹妹将一棵母枝打了
期刊
“我们俩,一起遮着一支小雨伞。雨大,我来照顾你,你来照顾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这首闽南语种经典歌曲之一的《一支小雨伞》,脍炙人口,韩宝仪、黄乙玲、音乐磁场合唱团等台湾众多歌星都曾翻唱过该曲。  老兵潘银堂,1926年出生在四川大竹县石子乡,1949年赴台。在茫茫人海中,他因一支雨伞邂逅了嘉义女孩儿阿荫。8年后,他在宝岛收获爱情,抱得美人归。这一奇缘故事,比《一支小雨伞》的歌曲早了20多
期刊
母亲挥舞擀面杖的时候,兄弟姐妹都会欢欣鼓舞,不为别的,单就那白花花的白面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刚刚能吃饱穿暖的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童,虽然没有刻骨铭心地把饥饿锁定在脑子里,但粗糙的玉米窝窝、红薯饼子还是非常令人厌烦,以致与我同样大的孩子们都对能吃上一顿饺子,或者降低点儿要求吃上一顿面条而感到开心。饺子皮只能用白面做,哪怕掺杂一点点儿玉米面、红薯面都是不行的。做面条的面皮也有同样的脾气。  擀面
期刊
前些年,我和社会上的一些人一样,对“医药代表”持偏见态度。直到有一天,我有幸认识了一个叫“木嘎惹”的年轻人,才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并心存敬意!  木嘎惹,1985年出生在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则约乡乃托村,那里山高路险,闭塞落后,生存环境恶劣。  2006年,木嘎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系,这也成为他们家和全村人的一桩特大喜事。不料,不菲的学杂费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了他父亲身上。善
期刊
我徘徊在这片位于川南珙县南端,名日麻塘坝的神奇土地上。这里曾是一个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亡的民族——僰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四百多年前,古僰国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平蛮大战的主战场。  深秋的麻塘坝,万物萧瑟,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浸透和弥漫着古战场沉寂的气息。那些依附在悬崖上的具具棺木,历经岁月风霜的剥蚀,早已沉默为一个个神秘难解的千古谜团。唯有穿越时空的风,还在不分时节地在麻塘坝的悬崖峭壁间奔跑、呼啸,就
期刊
21岁,女大当嫁。这不是宿命,这是一次情感的转移。  在离过年还有九天的腊月二十一,我结婚了。二人世界。想象中的浪漫却在那一年的大雪里彻底冰封。当我把那一捧作为新娘捧花的塑料玫瑰放在茫茫雪地,除了孤立的红,再找不到曾经随心所欲的温暖。这个“年”注定只能在单位宿舍,在由两个人缔造的“家”里过。这个家除了崭新得陌生的嫁妆,就剩毫不相关却因爱相连的两个个体。而三个人才能团“年”的古理在此时加剧了心里的隐
期刊
抱木花,不是乡下木工师傅做木工活儿时,刨出来的那种刨木花,而是指我老家乡下的一位姑娘。  我老家位于洞庭湖“锅底”的一片湖洲上。也许洞庭湖的水特别有灵气,生活在这片湖洲上一代又一代的姑娘,喝了洞庭湖里的水,个个都出落得细肉白净,风姿绰约,水灵灵的。四十年以前,我老家乡下的姑娘抱木花,就是这里姑娘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抱木花本名叫杨春花,不但身材苗条丰满,脸模子漂亮,而且勤快老实,是最为娇艳的一朵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