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遐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徘徊在这片位于川南珙县南端,名日麻塘坝的神奇土地上。这里曾是一个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亡的民族——僰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四百多年前,古僰国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平蛮大战的主战场。
  深秋的麻塘坝,万物萧瑟,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浸透和弥漫着古战场沉寂的气息。那些依附在悬崖上的具具棺木,历经岁月风霜的剥蚀,早已沉默为一个个神秘难解的千古谜团。唯有穿越时空的风,还在不分时节地在麻塘坝的悬崖峭壁间奔跑、呼啸,就像是声声撕心裂肺、痛彻肌骨的呐喊——那是历史的回应,亡魂的哭诉,还是生命的叩问?
  我难以平静。这片神奇土地的不远处,南有野草掩膝、荒径盘桓的僰族昔日皇城宫廷何家岩;北有绝壁千仞、险峻异常的军事要地石堡寨;东有龙翔风、易守难攻的僰族王城九丝城……众多的战争遗址裹挟着肃杀的气息四面袭来,提醒着我明万历元年(1573)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尸骨横陈、血肉横飞的平蛮大战……
  明朝开国以来,由于明王朝官员严重侵犯僰人利益,致使生活在川南宜宾一带的僰人反抗,烽火不断。在二百多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爆发了十多次战争。特别是16世纪中后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僰人因不满明王朝统治官员的贪污行为和受到多种不公平待遇,致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兄妹为首的僰人以麻塘坝为中心,以南广河流域为轴线和纽带,依靠谷深山险、树茂林密、荆棘丛生,举起了反抗的旗帜,最终,受到明王朝十四万大军兵分五路的围剿。面对来势凶猛、一心要置自己于死地的压境大军,整个焚族沉着应对、全民皆兵,充分依仗有利的地形扬长避短、以逸待劳,构筑起了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决意与远道而来、不熟悉地形的明军打持久战、阵地战、山地伏击战、运动战、游击战,和明军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这一点依然能从古战场上残存的军事设施遗址推断出来。
  僰人反抗朝廷时,首先在麻塘坝建立了报警设置和军事指挥中心。
  “九盏灯”位于麻塘坝悬棺景区入口处东侧悬崖上。在高岩的三处岩腔避风处,各有一根被钻了三个孔的木条,分别横置其中。三根木条上的九个孔是放置油灯的地方,因而被称为“九盏灯”。“九盏灯”在信息封闭、交通不便的古代,军事作用十分突出。在战争时期,一旦有敌军进犯,只要点亮油灯,从麻塘坝西、北、南三个方向远近几十里的范围内均可看到,从而快捷方便地传递了军事讯息。“九盏灯”下覆点将台,点将台如削壁立,危然高耸,凌空欲飞。伫立其上,四周景物一目了然。台下平坦宽阔的麻塘坝可容纳成千上万的人马,传言平蛮大战时,僰人首领阿大王就伫立在此台上操练军马,利用九盏灯集结和指挥僰人与明军对抗。
  建立了军事指挥中心后,僰人又在距麻塘坝几公里处的何家岩修城筑殿,屯兵储粮,构建根据地。何家岩属云南大雪山支系,海拔达一千余米,由五个山峰峙伴护卫组成,在珙县南沿拔地而起,奇峻险绝,直冲霄汉,乃一易守难攻之地,适宜长期踞守、居高临下打持久战和阵地战。山顶四周,至今尚存有城墙与瞭望楼的残垣断壁。
  除了修建皇城外,阿大王还在距何家岩三十余里的珙兴交界处,选择了九丝山作为永久的基地。九丝山是一座兀立挺拔的平顶大山,方圆四十余里,山脚与山顶梯田纵横,有充足的水源和林木果蔬,盛产粮食,可屯兵数万,自给自足。九丝山形状如重叠的粮仓,傲然雄踞于群山之上,四周岩壁陡峭如削,是飞鸟难越、猿猴愁攀的天然军事基地。传言九丝城修得坚固异常,城墙高大结实,有三道城门,四十八个瞭望楼,还屯有粮食一千多吨。时至今日徘徊其问,透过断砖残瓦被层层岁月剥蚀的痕迹,仍能感受到阿氏王城昔日的宏伟气势。
  九丝城附近,僰人利用沟谷纵横、大山耸峙的地形特点,修建了众多的内围堡寨和外围堡寨——建武内官寨、印把寨、大都督寨、小都督寨,等等。这些堡寨星罗棋布地散布在九丝城四周,多处于交通要道或险绝地段,既能单独固守打阵地战,阻击进犯者;也能串联起来打山地伏击战和运动战,相互照应,彼此增援,从而使九丝城固若金汤。为了将何家岩皇城与九丝山王城联为一体,首尾呼应,避免孤单,提高整体战斗能力。僰人还在中部地带,依托南广河及其以上邓家河流域河谷两岸的险峰绝壁,在当年明军必经要道上修建了无数的军事设施——石堡寨群就是其中之一。
  石堡寨群位于珙县曹营乡洛雁河右岸山坡,与举世闻名的苏麻湾悬棺隔河相望,系僰人利用五座天然挺拔石笋凌空修建的五个寨子,由马鞍寨、躬北寨、高岩寨、宝塔寨、小寨组成。五堡巧合呈五行排列,互为掎角,彼此呼应,扼守要道。石笋顶端用石灰石砌筑有寨墙和寨门,寨门前设有堆放滚石檑木的平台,内可屯兵数百人。石堡寨高约二百余米,险绝异常,望之令人胆战心惊,惧骇不已,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重地。寨下是当年联结何家岩和九丝城的咽喉要道,与两处遥相呼应。在寨顶居高远望,四周情况历历可览。一旦有敌军进犯,既可点火为号,或以号角鸣警,传递军事讯息;也可以逸待劳,以少胜多,居高临下用滚石檑木、乱箭飞蝗拒敌。同时,僰人还凭借自己精于骑射、善于攀爬、熟悉地形的长处,利用南广河流域特殊的岩溶地貌与明军打游击战。今天的珙县洛表镇麻塘坝和曹营乡苏麻湾等地的悬崖峭壁上,依然残留着一些年代久远、设施齐全、四通八达的洞穴碉堡群。隐匿其间,可以化整为零,保存实力,伺机出击……
  这样一来,何家岩、石堡寨、九丝城等主要军事基地就以麻塘坝为中心,在无数山头堡寨和洞穴碉堡群的连缀护卫下,沿南广河流域展开,交叉联结,层层递进,构筑起了比较坚固完善的军事体系。这些军事基地既能独当一面,分散、牵制和打击敌军,也能彼此呼应,形成合力,前后夹击,其军事布局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尽管僰人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顽强地利用地形条件构筑起的军事体系与强大的明军抗衡,进行艰苦卓绝的家园保卫战,但最终,由于战争空间回旋余地小,军事实力、武器装备、财力粮草、后勤供给等与明军的巨大悬殊,仍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经过几个月的艰难对峙后,在十四万明朝大军采取“环络如连珠,缓急相应”铁壁合围战术的血腥围剿下,僰人的军事基地逐个沦陷,几十万造反僰人伤亡惨重,被步步紧逼,最终压缩到以九丝城为中心的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实际上九丝城已成孤城,无外援解围,僰人插翅难逃。
  1573年9月9日,是僰人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赛神节,是日僰人必大醉。十四万明朝大军在围困九丝城几个月时间后,利用僰人好酒的弱点,于当晚夜深人静,趁僰人酒醉后放松警惕、战斗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在内应的配合下,用奋勇之士(死囚)打前锋,从后山将草堆填平沟壑攀城而上,以奇袭的方式攻占了九丝城,给僰人以毁灭性打击,致使整个僰族的命运从此衰亡,历史被迫中断,灿烂的古僰文明也隨之陨落……
  今天的古战场早已模糊了刀光剑影,偃息了旌旗号角,远去了僰人的身影。僰乡大地上的人们继续着平静祥和的生活,让人已很难把它同烽火硝烟、滚石檑木、战马奔腾联系在一起。但那些城墙、碉楼、堡寨等军事设施的残垣断壁和只剩下基座的殿祠遗址,虽是满目疮痍,却仍顽强地透过岁月的风尘,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僰人保卫家园的悲壮历史。
  责任编辑:蒋建伟
  图片摄影:蒋冬梅
其他文献
近日,《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在北京召开,评选出4个年度奖项。其中,鲁敏《就花生米下酒》、施晓宇《空海:中国取经》、庄振加《被拐卖后的那些年》、张锐锋《塔城随记》、张林华《龙窑》、何正良《梦回先遣连》、周有德《周有德散文小辑》、查兴娥《货车被劫记》、林丽华《柳桂青》、蒋殊散文集《沁源1942》10篇(部)作品荣获一等奖。另外,石舒清《余墨》、
期刊
大哥已年近古稀,身体硬朗,只是每逢天晴下雨,常感腰酸背疼。中秋佳节,我偕妻带子到农村老家看望大哥。  午饭后,大哥叫我和他去老房子那边转转。堂屋里空荡荡的,记忆中常立于大门背后的犁耙、锄头、薅刀等农具已不知去向,唯有一根扁担还静静地吊在神龛板下,看上去有点儿孤苦伶仃。我随口说:“还留着这扁担做甚?”大哥漫不经心地回答:“它在它的,它既不要吃,又不要穿,也不占地方!”大哥的声音有点儿低沉,表情有些凝
期刊
小时候,每年深秋,等到生产队空旷的晒场上所有农活儿收尾之后,忙碌了快一年的人们终于得闲休养生息。于是,一场场大戏也在渐凉起来的秋风中等待着上演。  这些大戏的主角一方是村民眼中颇带有传奇色彩的专业捕鼬者,一方是在苏北农村坊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表现亦正亦邪的鼬科动物——黄鼠狼。  那时我读小学,对黄鼠狼却并不陌生,因为这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生动物。当然,也说不定哪天早晨你还在被窝里酣睡,冷不防就被村
期刊
立 春  残冬瑞雪中  接力大寒续跑  风放下刀子  吟出低调的温柔  醒来的柳树  眨着绿色的小眼睛  二十四节气  出头的椽子  颇有大哥的担待  雨 水  立春过后  遇见雨水  爱的温暖  天空激动得泪流  大地心花怒放  惊 蛰  携着春雷  在数九的尾巴上  炸响  倒春寒里  萌动的万物  惊吓得抽筋  春 分  把昼夜平分  把春天平分  发现这个定律  若在今天  或许获得诺贝尔
期刊
老家隔壁的周大爷过世了,我周六回家正好碰着开悼。我在周家吃过饭,早早地以带孩子午睡为由回到自家楼上。没过多久,楼下响起劲爆的舞曲和人群的喧嚣,时不时地夹杂着麦克风里一个尖厉的女声问:“她们跳得好不好?”  “跳得好,再来一个。”又是一阵骚动。  我爬在窗台上往下看,不知主家从哪请来一支秧歌队伍,浓妆艳抹,穿着暴露。伶牙俐齿的领队在向主家说吉利,说完便在灵房前开始表演:唱歌、跳舞、耍海马、演杂技,好
期刊
山上到处是吃草的羊群  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一无所有  风有风的方向  落叶有安息的地方  唯一爱我的河,在上游  流向是分叉的  我站在凹下的荒原上  当我躺下时,它就凸了起来  像大地上长了颗黑痣  无 题  一定是過于炎热  鸣蝉嘶哑在树枝上  快艇飞速而过,卷起  崩裂的碎浪,像河流沉默的回声  树荫下的人们聊起  跳河的疯子、溺水的儿童、河神的传说  以及河面上泡肿发臭的猪  好像有那么
期刊
棉花长到半人高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到地里给棉花打公枝。  给棉花打公枝要选择在清晨,清晨的阳光还不是很毒辣,棉花枝叶上还沾着露水,这时候打,对棉花伤害最小。我们不愿意下到棉花田里,磨磨蹭蹭地,虽然是夏天,早晨的露水还是凉凉的,打湿了衣服黏在身上很难受。母亲笑笑,带头下到棉田里,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下去。母亲对着一棵棉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打公枝。  我们照着母亲教的方法去做,但总是错,妹妹将一棵母枝打了
期刊
“我们俩,一起遮着一支小雨伞。雨大,我来照顾你,你来照顾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这首闽南语种经典歌曲之一的《一支小雨伞》,脍炙人口,韩宝仪、黄乙玲、音乐磁场合唱团等台湾众多歌星都曾翻唱过该曲。  老兵潘银堂,1926年出生在四川大竹县石子乡,1949年赴台。在茫茫人海中,他因一支雨伞邂逅了嘉义女孩儿阿荫。8年后,他在宝岛收获爱情,抱得美人归。这一奇缘故事,比《一支小雨伞》的歌曲早了20多
期刊
母亲挥舞擀面杖的时候,兄弟姐妹都会欢欣鼓舞,不为别的,单就那白花花的白面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刚刚能吃饱穿暖的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童,虽然没有刻骨铭心地把饥饿锁定在脑子里,但粗糙的玉米窝窝、红薯饼子还是非常令人厌烦,以致与我同样大的孩子们都对能吃上一顿饺子,或者降低点儿要求吃上一顿面条而感到开心。饺子皮只能用白面做,哪怕掺杂一点点儿玉米面、红薯面都是不行的。做面条的面皮也有同样的脾气。  擀面
期刊
前些年,我和社会上的一些人一样,对“医药代表”持偏见态度。直到有一天,我有幸认识了一个叫“木嘎惹”的年轻人,才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并心存敬意!  木嘎惹,1985年出生在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则约乡乃托村,那里山高路险,闭塞落后,生存环境恶劣。  2006年,木嘎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系,这也成为他们家和全村人的一桩特大喜事。不料,不菲的学杂费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了他父亲身上。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