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凝点原油混输海管抗风险能力研究

来源 :石油化工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_287229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油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原油多为高含蜡、高凝点,该性质为海上油田安全、高效开发带来了挑战.对于高含蜡、高凝点、高黏度的原油输送海管,渤海油田通常通过掺水外输方式进行输送.渤海某平台原油具有高含蜡、高凝点的物理特性,由于是新投产平台,产水量较低,掺水水源通常来自水源井,因此当水源井或掺水泵一旦发生故障无法实现掺水工况下,平台将会被迫停产,对海管进行紧急置换,将会严重影响产量.为了提高高凝点原油混输海管的抗风险能力,根据油田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开展了降低掺水量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验证,最终取得了理想研究成果,在提高高含蜡油田海底管道输送抗风险能力,确保油田高效开发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耙吸船由于其船型特点,受到风、流及涌浪的影响,布线、耙头下放深度都将时刻发生变化,直接导致开挖质量以及扫浅生产效率降低.结合日照港石臼港南区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对设备进行改进,对不同浅点采取不同的扫浅形式,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大型耙吸船扫浅施工工艺.结果表明,通过改进耙齿、立板、制作耙平器等设备,有效解决了耙吸船扫浅效率低的问题,有助于在类似工程推广使用.
为了适应船坞大型化的发展,对超深船坞坞墙结构进行创新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超深型船坞坞墙中使用格型地连墙结构案例较少,尚须对其受力特性和稳定性方面进一步研究.结合长江口某超深型船坞工程实例,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和实测数据,验证格型地下连续墙相较于传统挡土结构具有刚度大、位移小的优点,明确其在超深船坞工程中的适用性,并对格型地连墙中间隔墙、前墙深度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当降低中间隔墙深度可减小前墙内力;前墙插入深度并非越深越好,适当减小深度可使结构受力更均匀.
基于碎石桩排水抗液化设计要求,成桩后桩间土密实度以及任意深度桩径均应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为了验证碎石桩设备在珊瑚礁砂地基成桩能力并获取合适工艺控制参数和质量控制流程,设置了现场试验区对比振冲工艺和振管工艺的成桩质量,分析桩间土挤密效果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珊瑚礁砂地基,振冲工艺和振管工艺挤密效果差异不大.2)为了确保桩间土挤密效果和成桩质量,振冲工艺应采用分段填料量、反插密实电流和实时桩径图3个指标控制.3)振管工艺应采用分段填料量控制,结合造孔密实电流识别相对松散层.在松散层成桩时采取增加留振时间、提高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组织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传递困难等问题,在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中采用BIM技术,实现工程建设信息的直观展示、高效查询和共享,为项目动态决策提供科学、必要的技术保障,从而更好地应对航道整治过程中复杂多变的环境,确保建设目标得以实现.依托长江干线武汉—安庆段6m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将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信息与构件级模型关联,实现对航道整治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有效的动态控制.
针对人工监测效率不高、监测频率无法满足极端天气下基坑的监测要求等问题,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并辅以人工监测进行定期比对.结果表明,静力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监测结果相近,固定式测斜仪与滑动式测斜仪监测结果曲线非常吻合,曲线变化形态与现场施工状况相符.自动化监测用于基坑监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面对受力复杂、恶劣天气频繁的基坑,在成本可控状态下应尽量采用自动化监测.
针对我国沿海港口密实砂土、回淤粉土绞吸挖泥船挖掘效率低的问题,进行密实粉土切削试验研究,得到密实粉土的切削阻力特性,并针对大功率绞刀挖掘密实砂土的特点,优化刀臂的断面形状,建立绞刀的三维模型,分析绞刀挖掘砂土的受力情况和绞刀在最危险工况下的应力与变形,研制出一款密实砂绞刀.研究成果在实船应用表明,在同等工况条件下,密实砂绞刀挖掘生产率明显提高.
油气煤铀的共生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于加深理解油气煤铀共生/存机理及其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的环境质量评估与污染治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络合作用、还原作用、吸附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及铀的放射性作用在成矿(藏)过程中的意义及其进展,讨论了共生能源成矿模式的局限性.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共生能源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能源空间分布的控制.由此指出了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在能源勘探开发、地质构造及成岩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
油水界面扩张流变性的研究能加深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的认识,因为界面扩张流变性是对界面吸附膜特性的精确反映,可以获得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界面上形成吸附膜结构的信息,以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岩石孔隙中流动状态下的界面特性.本文选取海上J油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驱体系,利用悬挂滴法,采用正弦周期振荡的方式,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振荡频率对界面扩张流变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界面扩张模量降低,相角增加逐渐达到平衡值.随着频率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几乎不变,
实现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可以解决常规油气资源剩余储量短缺问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根据页岩油藏储层基本特征,分析了页岩油藏不同提高采收率方式的可行性,认为注CO2方式更加适合页岩油藏.在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注CO2一方面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进程.因此未来不仅页岩油藏注CO2技术应用规模甚至应用至其他非常规如致密油、页岩气等都将会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注CO2技术(CO2驱、CO2吞吐)的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存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分析和细管实验,论述了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随着氮气注入量增加,地层原油的体积膨胀系数增强,地层油黏度和密度随氮气注入基本保持不变.细管实验表明注氮气后油藏采出程度增加,但不能实现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