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满兴趣,其他的知识却置若罔闻,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的经验,对此笔者深有感触。
一、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教师能够成功的运用好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很容的进入预定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二、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秩序井然,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老师指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学生失去了主动的机会,他们的口脚没有真正“动”起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展示课就是一个让学生展示真我风采,收获成功体验的平台。通过预习课的铺垫,展示课上课堂几乎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学生站上讲台,由学生自己去讲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反馈也是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的学习目标下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演绎讲解课文内容。演讲、表演、歌唱、诗词歌赋、画画、改写、续写等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重点字句和内容还可以上来黑板写并且讲解。总之这个争取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都动起来了,就算是后进生也有发挥自己用武之地的时刻。这样的课堂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效率,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佩服不佩服西门豹?你解恨不解恨?为什么?”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依据,生怕漏下蛛丝马迹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动口又动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交流。尽管学生有时提的问题很幼稚,但不管水平如何,都是学生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有的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有的教师讲课整节课是枯燥无味的,只知道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划划,用黑板语言代替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意味索然,不愿意听,也不想听。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听起来有点头痛”。我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发现他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言的运用,整堂课是轻松愉快、幽默风趣,文彩飞扬。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模拟直观,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运用设计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方式,马上能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好每一关,积极探索、实践,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以“趣”授课,以“趣”为导向,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处于趣味盎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J]..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洪景春.《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满兴趣,其他的知识却置若罔闻,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的经验,对此笔者深有感触。
一、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教师能够成功的运用好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很容的进入预定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二、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秩序井然,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老师指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学生失去了主动的机会,他们的口脚没有真正“动”起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展示课就是一个让学生展示真我风采,收获成功体验的平台。通过预习课的铺垫,展示课上课堂几乎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学生站上讲台,由学生自己去讲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反馈也是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的学习目标下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演绎讲解课文内容。演讲、表演、歌唱、诗词歌赋、画画、改写、续写等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重点字句和内容还可以上来黑板写并且讲解。总之这个争取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上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都动起来了,就算是后进生也有发挥自己用武之地的时刻。这样的课堂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效率,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佩服不佩服西门豹?你解恨不解恨?为什么?”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依据,生怕漏下蛛丝马迹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动口又动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交流。尽管学生有时提的问题很幼稚,但不管水平如何,都是学生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有的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有的教师讲课整节课是枯燥无味的,只知道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划划,用黑板语言代替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意味索然,不愿意听,也不想听。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听起来有点头痛”。我曾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发现他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言的运用,整堂课是轻松愉快、幽默风趣,文彩飞扬。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模拟直观,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运用设计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方式,马上能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好每一关,积极探索、实践,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以“趣”授课,以“趣”为导向,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处于趣味盎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J]..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洪景春.《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