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野均的山水世界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在以“生存与家园”为主题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日本著名画家浅野均先生的作品《云涌深处》获得了优秀奖,一时成为评论重心。作品以日本画(矿物质颜料、动物胶、墨、金属箔等综合材料)形式,表现崇山峻岭林木葱郁的自然奇观,采用鸟瞰的视角,以一条条倾斜的山脊和白云,凸显出山脉重叠连绵的动态,又引进了墨韵和光感。画面气势宏大,色彩辉煌,虚实相生,既有日本画传统的装饰性,又有鲜明的绘画性,展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东方元素的思考。有评论这样写道:“如果说东山魁夷的风景以幽玄的静穆著称,那么浅野均的山水则以雄奇的动态见长。”
  浅野均,195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81年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教授、创画会会员。
  浅野先生是一位出道较早的画家,学生时期作品就在展览中显露才华。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曾布川宽在评论他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到:“世界上的画家大致可分为两种:天生的画家和依靠后天努力成功的画家。前者的作品可说是自然天成,而后者则需要经过刻苦修炼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作为画家,两种类型可谓各有所长,而浅野均基本倾向于前者,其天赋在日后越来越显现出来。”所谓有天赋的画家,必具备对事物的独特感悟和对绘画语言的天生敏感。他研究生刚毕业连续两年获得创画展大奖和春季创画展大奖,此后又获得国内各项日本画大奖。
  浅野均的作品主题有过几次调整,但始终没有脱离对自然或者说是借助对自然的表现。生活中的风景是他早期的作品创作题材,色彩以褐色为主调,采取写实的技法和平远式的构图,赋予司空见惯的身边风景以一种神秘之气,作品内容具体,刻画入微,在体现作者娴熟的写实技法的同时,营造出细腻而不同于现实的个人感受。《寂静地平》、《寂静山河》、《街区之外》、《晴晚远方》等是这阶段的代表作。特别是《寂静地平》,使他第一次获得创画展大奖并为日本画圈所知。画面的平远构图让作品洋溢着温馨平和的气息,横亘于远方天空橘红和白的色带、一条把视线带入画面深处刚硬的铁路,使之与地面安逸、柔和的景色形成了反差。画面借助平静的表象,反映作者内心强烈的躁动和惆怅是这系列作品的显著特点。
  这之后,他的创作主题变为对树的表现。《早行寒气》、《呼唤云的山河》、《残照》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顶天立地的大树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早行寒气》中的榉树在暗夜中呈现为剪影,泛白的河水、地平线远方的点点亮光的建筑和天上那一线弯月述说着静夜的神秘。《呼唤云的山河》以金箔为底的榉树,像山河的手臂般舞动着妖娆的枝条,呼唤着蓝天白云。画中耀眼、倾泻而下的天光构成了天地的交响。《残照》更是展现了他对金箔超群的驾驭能力,辉煌的树群在暗紫背景中熠熠生辉,画面中右侧露出的一小块白光和树前两小株开着红花的椿树,为作品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气氛。
  从树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出,浅野均开始强调个人主观意识。在画面里制造神秘诡异的氛围之外,借助图案式的树,力图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每一个事业有成的画家,勤奋和善于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浅野均先生是我当年在京都市立艺大读研究生的导师,在跟老师学习的几年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仅善于思考,而且是以广视野、高视点看问题。也是缘分所至,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绘画情有独钟,也让我们在交流中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他不仅对创作里画面的构成、材料、线、色彩等用心揣摩,更关注文化、特别是中日绘画差异的对比。
  学生时期,先生就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日本桃山时期和中国明清时期绘画比较。“日本绘画的装饰性一目了然,虽同属于东方文化圈,但日本和中国的绘画之间的距离实际上相当大”(中央美院王云《当代京都日本画坛访谈报告》)。先生的这种认识或许是因他在中国一年访问而变得更加清晰。
  1994年浅野均作为日本文化厅艺术家赴海外特别研修员,选择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做了一年访问学者。他除了和国画系的贾又福、姚有多、田黎明等著名画家多有交流并成为朋友之外,更利用这次机会遍游中国的文化古迹和自然名胜。我在留学期间就听到他不止一次的谈到那一年的游历见闻。
  他很喜欢新安画派渐江的作品,专门赴渐江曾经生活和表现过的富春江、新安江一带,乘船畅游其间并一直行至长江,体会古人对自然的诠释。他曾很有感触地跟我谈到:“渐江的画实际上和当地的山、水有很大区别,我认识到渐江看的是真山真水,而画的是自己的山水。”以这一年为契机,以后浅野先生更频繁地来中国。相信中国南北巨大的文化自然差异,为他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的空间。
  日本桃山时代(1615-1715)的绘画亦称为大和绘,是日本传统绘画的成熟期,名家辈出。传世作品多以屏风画为主。画面以金箔、石绿、石青等为主要色系。对材料特点的灵活运用,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金箔、金线、碎金、金粉和天然矿物颜料粗细颗粒的交替使用形成了大和绘的风格,重视材料特性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当今日本画。正因如此,装饰性和工艺性成了世间对日本画的一般认识。其实透过这些表象,这一时期画家们对材料的独特认识更应该成为关注点。材料是物质,仅把材料作为一般颜色使用,而不对其作深刻理解,物质的特点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把物质特点变为绘画语言,吐纳画家的胸中之气是这时期绘画的精髓所在。
  这一时期正值明清交替的中国水墨画迎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水墨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并长时间占据了日本绘画的主流。之所以两国绘画发一干而分两枝,浅野先生认为这是由于两国在文化认识和自然景观上的差异导致的。桃山时代的绘画就是这种差异的代表。这时期的屏风画更鲜活、灵动,更有生命力,所以他非常重视从成熟期的桃山大和绘中吸取养分。
  鉴于对中国、日本传统绘画的研究和作为画家的敏锐感受,浅野均捕捉到自己下一步创作的立足点。把1994、1995年作为他绘画风格界线的话,之前更倾向于风景,之后接近于山水。也是从这时起,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积累和思考,他的作品发生了从写实向写心的转变。   1994年以后,浅野均创作了以山为题材的《横卧山岳》、《高原风光》、《春岳之梦》、《云涌深处》、《大块深奥》、《大块无尽》、《大块云起》等一系列代表作。
  这时期作品首先的特点是“取势”。画面的视点由以前的低视角向高处大幅度提高,更注重大气磅礴的气象。主题变为山岳,倾斜的构图让作品充满不安定的动感。金箔、石绿和黑成为主色调,三种颜色相映生辉,极具视觉张力。巨大的山脉占据了几乎整个画幅,山脉被作者重新解构,避开了之前对事物的写实描写,而强调符号和抽象意味,表现上更加自由和酣畅淋漓。“通过这些山峦,画家想要表现的不仅仅巨大山体本身的体量感,而更在于积蓄与山体内部蓬勃愈发的能量。画家将山体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以强化这种能量的视觉表现,再以倾斜的构图来表现其运动感。于是潜在于山脉中寂静的生命力以惊人能量征服了观众。”(曾布川宽《浅野均的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高原风光》、《春岳之梦》、《云涌深处》等几幅作品,再不沿用平远式的构图,扑面而来的大山的视觉压迫感,简洁单纯的内容和富有动感的构成、丰富的技法,静中有动的画面,形成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道家意境。作者刻意在画面上方远处、甚至仅仅一个小角以金为底,用华彩的金箔技法和石青或青金石表现的流淌涌动的云,使整个山间流转着生命的韵律。“气韵生动”被谢赫列为中国绘画追求的六法之首,这些作品里能清晰地感到浅野先生对气韵的理解。
  渐江的“故知大块自有真本在”,大块是指自然,强调师法自然的必要性。浅野均先生的“大块”系列《大块深奥》、《大块无尽》、《大块云起》等作品,是他对自然的学习理解。《大块无尽》铺天盖地的山岳大胆地占满了整个画面,其间大面积的用了类似水墨的表现手法,使矿物色同样具备了留白功效。右侧一个诡异的洞像大山的眼,露出了一抹别样眼中景色,可谓“一砂一世界”。《大块云起》纵贯而下的蓝色流云更是彰显出东方绘画的写意性,相对于对自然形的表现,越来越注意“意”、“境”在作品中的地位。
  “线”是构成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浅野均对线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解释。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时,去西安汉陵,在陵塬顶上,竟意外地拣到半块有长乐宫字样的残缺瓦当,那几个不全的字样,尽管经过千年时光磨砺,线依然不曾磨灭。他告诉我当时感慨万千,认为这是上天安排给他和线的命运邂逅,从而让对他线的生命力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这组作品里线的表现均呈现出坚硬的质感,或许也有感于他的一次碰头的经历。“一次写生时,头不小心碰到了石头上,非常疼。但就在那个瞬间,我确实有一种被线击中的感觉,于是我想到表现山石的线就应该有这种坚硬感。”(中央美院王云先生《当代京都日本画坛访谈报告》)像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一样,没有长期专注的思考,单凭一次偶遇绝不能产生任何奇迹。近几年的作品中,他愈发在画面里强调用粗而坚定的线,表现有着压迫和坚硬的“疼”的质感。
  浅野均先生表面安静,内心波澜丰富、感情细腻,同时也是一个坚定的求新求变的画家。这些特质一定会使他的绘画如陈酿般愈加淳厚芬芳。
其他文献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而且随着学生生活中高强度诱因刺激的增加,物理课堂学习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单调、呆板、没有生机的。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对于物理教学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或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想要学好物理的内在需要应主要来自于物理学科本身的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入门教育时应向学生多
“潇湘八景”谓潇水、湘水附近之八个胜景。宋沈括之《梦溪笔谈》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
我参加教学工作近3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7年。在工作中,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自己教育活动的目的定位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上来,既教书又育人,面对全体学生,特别对转化后进生工作方面,就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用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了较高的素质教育思想。  后进生转化工作琐碎繁多,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全班的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进行控制
从今年7月起,134团场采取新措施,充实和加强新闻报道力显。团场恢复了政治处,相继举办了两期通讯员培训班。选聘了21名政工人员担任通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过程。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两种路径,无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客观的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次大讨论、实践中,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他们的素质和技能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代教
本文对班务工作中如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谈了自己的体会,进一步阐述了班主任如何做好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做合格的班级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
新义务教育法对保证基础教学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小学英语过去亦在课业负担过重之列。在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今天,再议减负增效,应该有新的意义。下面就此谈几点认识,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实践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强调语言的形式,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在要求,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语言实践回归学生的
本篇文章主要想说明: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时期盛行的学术流派。它是在明末清初对陆王心学空疏学风的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加上经学大家的努力,社会环境的影响连同统治者的倡导才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