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清风今不孤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谪知滁州期间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记》)。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曾两书《亭记》,其一为大字楷书,即后世立于琅玡山间的“滁州碑”母本;其二是用楷、行、草兼用字体写成的长卷。明隆庆五年(1571年),苏轼草书《亭记》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得,高拱命门婿刘巡主持刻石,后立于鄢陵刘氏家祠内,人称“鄢陵碑”。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新郑高拱后代因鄢陵刻石漫漶不清,请工匠依原拓重刻,立于高氏家祠,人称“新郑碑”。此外,山西省尚有草书《亭记》的“晋城碑”“翼城碑”存世。“鄢陵碑”今已佚失,仅存拓本,“新郑碑”自1959年从新郑高拱祠堂征集后一直为郑州博物馆所收藏展示。
  苏轼两款《亭记》的正文内容不尽相同,尾跋文字亦有异。草本跋为:“庐陵先生以庆历八年三月己未刻石亭上,字画褊浅,恐不能传远,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元祐六年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未眉山苏轼书。”其中,草本跋“字画褊浅”,楷本跋作“字画浅褊”;楷本跋于“而开封刘君季孙”后多出“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十三字;书写日期草本跋为“十一月乙未”,楷本跋为“十一月乙巳”。虽是一字之别,却是十日之差。由落款时间判断,草本写在前,楷书本写在后,草书《亭记》写在楷书本十日之前。
  两款《亭记》都是其时的滁守王诏请人托付苏轼而写,此人即是两款跋语中所记的刘季孙。刘季孙何许人也?缘何能得到坡公垂青,在十日之间两书《亭记》?苏、刘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苏轼当时书写《亭记》的时空背景到底怎样?下面将根据存世诗文、苏公的年谱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上述疑问逐一考究。
  苏轼与刘季孙的知音情谊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将门之后,为人博雅好古,忠义豪迈,被苏轼誉为“慷慨奇士”。苏轼与刘景文彼此欣赏,相知相惜,意趣投合,堪为知音挚友。苏轼尝自云:“老来可与晤语者,凋落殆尽,唯景文可慰目前耳。”(《山谷题跋》,第44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苏、刘二人经常一同出游、赏鉴,诗文互有唱和,经检索仅《苏轼诗集》中收录的与刘景文直接相关的诗文就有45篇之多,如苏轼仕杭期间所写的《赠刘景文》《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戏书一绝其后》《同景文咏莲塘》等。
  苏轼二十年间两度守杭,之前熙宁时曾任杭州通判六年。刘景文此前于嘉祐年间在饶州(今江西鄱阳)履职,此时,苏、刘二人是否相识不得而知,不过刘季孙的诗文涵养在当时曾得到过王安石的欣赏(《石林诗话》卷下有载)。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与旧党政见不合,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刘景文时任西京路分都监左藏库副使,在杭州与轼同僚,曾作《寄苏子瞻自翰苑出守杭州》。元祐五年三月八日,苏轼得见刘景文所藏欧公书,写有诗文《题刘景文所收欧阳公书》《题欧阳帖》《跋刘景文欧公帖》等,可证此时苏、刘已经相识相知。此后二人诗文往来,相交甚密。
  苏轼与刘季孙的颍州相会
  元祐六年三月,苏轼自杭州还朝。八月,为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九月重阳后,苏轼到任颍州不久,获刘景文寄诗《奉寄苏内翰》:
  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颍尾为西湖。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苏轼获景文诗后大喜,作《次韵刘景文见寄》: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十一月初,刘景文自杭州经高邮西赴汴京,中途折经滁州,受滁守王诏请托事宜。景文本欲拜会老友苏轼,故迂道访颍,与苏轼重逢。留颍期间,苏、刘相谈甚欢,苏轼特为刘景文撰诗六首。
  诗文之中,苏轼与挚友重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相看握手”,暖意融融;“千里一笑”,尽在不言中。刘景文来颍之际,正逢颍州久旱。苏轼主政素以勤政著称,其间多次主持祈告祷雨仪式,且撰文赋诗,有《祈雨迎张龙公祝文》《书颍州祷雨诗》《聚星堂雪(并叙)》《送张龙公祝文》等,并有《祷雨帖》传世。景文来颍后,苏轼所写诗文多与其相关,并涉诸求雨、祷雨之事,有诗为证:
  和刘景文雪
  占雨又得雪,龟宁欺我哉。似吾辈喜,故及醉中来。
  童子愁冰砚,佳人苦胶杯。那堪李常侍,入蔡夜衔枚。
  相逢苦短,刘景文此次来颍,羁留短暂,不日即将赴京,苏轼依依惜别,又写下多篇送别诗文,如:
  和刘景文见赠
  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
  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景文此番来颍,还受王诏请托,劳请苏公俊笔书丹以传远。由于苏、刘本是故友,恰在故地(欧阳修晚年致仕即在颍州归养,熙宁四年苏轼也曾专来拜谒),又是对先师敬表尊意,欧阳修的两位公子也刚巧此时居颍,整日朝夕相处,于是苏轼欣然应诺。据苏公尾跋所题,草本《亭记》书于十一月十一乙未日,当为景文来颍次日苏公即兴书就。苏、刘此次相逢,颇多唱和,十日畅饮,难免陶然于醉。十日间,与刘景文有关的诗句多有言及饮醉之事,如“似知吾辈喜,故及醉中来”(《和刘景文雪》);“万松岭上黄干叶,载酒年年踏松雪”(《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留子非为十日饮”(《和刘景文见赠》);“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蛾眉扶”,“酒肴酸薄红粉暗,只有颍水清而姝”(《次前韵送刘景文》)。苏轼曾自言“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题醉草》),又苏轼《跋草书后》谓“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可见苏轼作草书需要借助于酒,甚至云“暑中既不饮酒,无缘作字”(《答李方叔》)。则此草书《亭记》殆苏公醉后笔耶?是以颠张醉素,满纸云烟,遂成天下奇书。   苏轼对欧公名篇自是谙熟于心,且在不久之前(是年六月十五日),五十卷本的《居士集》书刻刚刚问世,苏轼参修编纂,并亲书《六一居士集叙》:“欧阳子殁十有余年……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由是,苏公醉后方能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但是,毕竟欧文篇宏,又是苏公酒后大醉,因而草书《亭记》璧中偶入微瑕。草本“若非夫日出而林霏开”,多写一“非”字;“杂然而前陈太守燕也”,少一“者”字。此外,“庐陵欧阳修也”虽出于敬尊,写成了“庐陵欧阳公也”,但毕竟与欧公原文不合;“起坐而?哗者”句中“灌晔”之语虽古意盎然,但亦不同于欧公原文之“喧哗”。如是他人,苏轼书毕可能就此惊艳收工。可恰恰是刘景文,素喜欧公书帖,博闻强记的他品读后发现了个中瑕疵,并敢于他日向苏轼陈指。由于是挚友相知,苏轼对刘景文的意见很是尊重,于是在十一月廿一乙巳日,苏公用最为精擅的大字楷书重新誊写一遍,并适当修正了其中问题,于是才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端庄凝重的楷书大字本《亭记》。苏轼在“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和刘景文见赠》)诗句中引用汉臣张安世的典故,可能即是所指刘景文以博记锐眼修正自己书文中不妥之处。而草书本《亭记》虽有微瑕,笔法却豪迈奔放、神韵飘逸,刘景文一定对此篇鸿文奇书非常喜爱,倘若苏公重写也未必能写出原有的气势和韵味,此篇奇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刘景文的收藏。
  苏轼与刘季孙的各自归宿
  刘景文离开颍州赴京,不日即确知将升迁隰州太守。十二月十九日,适逢苏公生日,刘季孙寄古画松鹤并诗为贺,且函告知隰州戍边之事。苏轼收到诗函与生日礼物,自是欣慰与喜悦,并作诗次韵。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刘季孙自隰州来书,答简盛赞苏轼文章。三月,苏轼离颍,改知扬州。五月,才雄命薄的刘景文卒于隰州任上,年六十。苏轼获悉挚友亡故,肝肠寸断,甚为悲痛。
  苏轼的命运也急转直下,元祐八年,出知定州,随即遭贬知英州,未到任间,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正月,轼在惠州,昙秀出刘季孙生前诗,苏轼作《书刘景文诗后》:
  景文有英伟气,如三国时士陈元龙之流。读此诗,可以想见。其人以中寿没于隰州。哀哉!哀哉!昙秀,学道离爱人也,然常出其诗,与余相对泣下。丁丑正月六日。谨题。
  在苏轼人生最后的几年问,一贬再贬,奔波流离,动荡飘零之际,苏公追忆挚友景文,盈满悲戚之情:
  记刘景文诗
  刘季孙,字景文,平之子也。慷慨奇士,博学能诗。仆荐之,得隰州以殁,哀哉!尝有诗寄仆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能(《苏轼文集》本为“能”,然《皇朝文鉴》本刘景文诗中为“曾”)插菊花无?”死之日,家无一钱,但有书三万轴,画数百幅耳。
  通过前文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从浩繁翔实的诗文资料与年谱信息中,提炼勾勒出元祐六年十一月间苏轼与刘季孙颍州相会的来龙去脉,清晰还原出苏轼在十日间两书《亭记》的时空背景,从而深刻感受到近千年前苏轼与刘季孙知音相惜的真挚情谊。而这些,对于考察苏轼书《亭记》的碑刻版本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饕餮纹觚  饕餮纹觚,1968年河南省温县小南张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大喇叭口,细长颈,直腹,平底,喇叭状高圈足。颈部饰蕉叶纹与蝉纹,腹与圈足下部饰带扉棱的饕餮纹,圈足上部饰弦纹、蝉纹和两个十字形镂孔。通高27厘米,口径16厘米。  觚是古代饮酒器,多以青铜制成,也有陶或漆木质者。觚的主要特征是长身侈口,上部喇叭口,下部为圈足,多瘦长细腰,矮胖粗腰者比较少见,有的腰部有扉棱,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期刊
《更路簿》又称《水路簿》《南海更路经》,在元代已有雏形,明代以来愈益成熟,是我国南海渔民普遍记录、使用、相传的航海手册。  《更路簿》既是南海渔民自己记录的航海日志,也是我国航海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翔实记载了我国人民在南海的生存史、航海史、生产史、海外贸易史,揭示了我国对南海U形九段线(中华民国时为十一段线)内西沙、南沙群岛岛礁及其海域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利用连续管辖的历史事实,是我国
期刊
子夏门下政事弟子,除了魏文侯、李克之外,知名人物还有魏成子、吴起两位。  一  魏成子,魏文侯之弟,名成,成子当为其字。裴驷《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说苑》作季成子。”季,乃排行冠于字者。又称楼季,楼,当以封地为氏者,这在先秦贵族中颇为常见。据《韩非子·五蠹》:“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群易牧者,夷也。”又《史记·李斯列传》:“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胖牧其
期刊
清末民初,上海老城城厢内外,大小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据史料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有茶馆64家,到民国8年(1919年)有164家。抗战前,大大小小的茶馆达数百家之多,仅城隍庙一处,就有茶馆几十家,可谓“十里洋场奇事多,上海茶馆甲天下”,成为沪上风情旧景之一。  茶馆称呼各地不同,旧上海茶馆多以楼、馆、园、阁、居、社、肆、轩称之。茶馆题名亦雅,如秋月楼、碧玉春、鹏飞白云楼、
期刊
姓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最具有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与意义的符号标志。河南是中国众多大姓的祖根地,而荥阳则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祖根地。虽然中华郑姓的起源有着多重姓源,但源于姬姓、以周宣王之弟友即郑桓公所传之河南荥阳一带的后裔以“郑”为氏,无疑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主流姓源”往往成为该族姓人们认同感、归属感最高的最具有“文化认同”价值与意义的姓源。我认为,探讨“荥阳与中华郑姓源流”,应当在郑姓的
期刊
服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形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潮汕,民间就有一种十足“土里土气”的服饰——水布,上了年纪的潮汕人,对水布十分熟悉,一往情深,每每回忆,总是感叹无限。  潮汕水布又称潮汕浴布,是潮汕民间一种男子普遍使用的水腰带,与工夫茶、潮州戏(即潮剧)并称潮汕传统三宝。  潮汕水布长约2米,宽0.4~0.5米,上面的图案不是红白相间的方格,就是黑白或蓝
期刊
微子、箕子和比干,被孔子誉为殷代的“三仁”(《论语·微子》)。与其他“两仁”相比,比干既忠且慧,最后被纣王剖心而死,极为惨烈。忠、慧、惨三字皆有“心”,比干因心而被杀,后人因心念比干。中国官方(含儒家)和民间百姓纪念比干的方式不同,其形象在官方和民间也大异其趣。本文对比干在官方和民间的不同形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比干文曲形象的树立与宣传,裨益于当前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不足之处,敬请方家
期刊
八姓入闽传说之源流考  揆诸史实,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作为一种传说,八姓入闽始于唐代,初为林、黄二姓人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人闽,至宋代元祜年间定型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人闽。明清之后,八姓人闽传说由姓氏族谱进入地方志书、学者著作,并经由地方志书跨区域传播至豫闽台,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移民传说。  第一,由两姓入闽到八姓入闽的
期刊
蚕花节是江南独有的节日,也是江南独有的风俗,就地域而言,具有鲜明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集中在湖州善琏含山、德清新市和桐乡乌镇的三角地带,当然,从广泛的意义来讲,江南蚕桑区都有这样的风俗,但以此地为最。在吴越文化中,养蚕和种稻一样,是农民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关系生计问题,也影响到子孙繁衍。千百年来,人类的繁衍总是和物质生产紧密相关的,所以祈求丰收是人们在一年中祭祀的主要内容。含山蚕花节,以一种庙会的形
期刊
1985年3月,河南省永城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永城陈集乡丁集轮窑场征集到一件青铜,现存于永城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青铜通长35厘米,高15厘米,重3.3千克。该青铜的流较长且宽,下附四个兽形足,夔龙形鋬,龙嘴衔住器物口沿。口沿下部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瓦纹。形制、纹饰与陕西扶风发现的中友父、传世的史颂以及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I 式青铜(M1601:16)极为相似,时代应为西周晚期。  
期刊